首页/文章/ 详情

看各位的阅读理解能力了,涡旋和旋涡是同一现象吗?有点烧脑

8天前浏览1025

在描述流体的旋转运动时,有两个常用术语经常被交替使用:涡旋 eddies和旋涡 vortices。

但是,它们真的是同义的现象吗?

旋涡(vortex):指的是流体或空气的旋转运动,通常以旋转中心为特征。旋涡可以在各种自然和人造系统中观察到,例如龙卷风、飓风、漩涡,甚至在移动物体后面的尾流中。旋涡通常是三维结构,具有明确定义的旋转轴

涡旋(eddy):是流体或气流中局部的旋转运动。涡旋通常在湍流中发现,可以被视为小尺度的旋涡。它们通常是二维结构,没有像旋涡那样明确定义的旋转轴。涡旋是短暂的,并且在流体流动中形成和消散。


尽管两者都涉及流体或空气中的旋转运动,但它们在大小、结构和持久性方面有所不同:

1)大小和尺度:与涡旋相比,旋涡通常是更大规模的结构。旋涡通常指的是跨越流动场显著部分的连贯旋转区域。它们可以被观察为有组织的、有明显结构的实体。另一方面,涡旋是存在于更大流动场中的小尺度结构。涡旋以局部旋转运动为特征,可以表现出从非常小到中等尺度的广泛大小范围。

2)形成机制:旋涡和涡旋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形成。旋涡通常与流动中障碍物的存在或局部旋转源有关。这些障碍物或源可以诱导形成连贯的旋转区域,从而形成旋涡。另一方面,涡旋可以通过各种过程形成,例如湍流混合、剪切流动或流动不稳定性。它们由于不同流体层或区域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而产生,导致局部旋转运动。

3)连贯性和持久性:与涡旋相比,旋涡往往是更连贯和持久的结构。旋涡可以在流动下游演变时保持其结构和身份更长时间。它们表现出明确定义的边界,并且通常可以被可视化为不同的实体。相比之下,涡旋更短暂,并且可以更快地出现和消失。它们高度受周围流动条件的影响,并且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可以在大小、形状和强度上发生变化。

4)对流动的影响:旋涡和涡旋对流动行为有不同的影响。特别是更大规模的旋涡,可以显著改变流动模式,引起压力变化,并影响整体流动特性。它们可以导致流动分离,影响热和质量传递,并影响设备或结构的性能。作为小尺度结构的涡旋,对流动中的局部混合和传输过程贡献更多。它们增强了流体属性的混合,影响湍流强度,并有助于湍流中能量的耗散。

5)数学公式和分析:旋涡的数学公式涉及流体动力学原理的应用。在二维流动中,描述旋涡的常用数学模型是涡点或点涡模型。该模型将旋涡表示为具有一定循环强度和在流动场中位置的点。单个点涡引起的速度场可以使用Biot-Savart定律来描述,该定律将给定点的速度与循环强度和距离涡旋的距离相关联。对于多个旋涡的系统,可以通过叠加每个单独旋涡的贡献来获得速度场。在三维流动中,需要更复杂的数学公式来描述旋涡。这些公式通常涉及向量微积分、Navier-Stokes方程和势流理论。涡方法、涡面方法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等技术通常用于数值求解和表示三维流动中的旋涡。涡旋的数学公式,与旋涡类似,依赖于流体动力学原理。涡旋通常以流体中的旋转运动和湍流模式为特征。在数学术语中,涡旋的描述通常涉及湍流建模和使用控制流体流动的方程。Navier-Stokes方程,作为流体动力学中的基本方程,通常用于数学上表示涡旋和湍流。然而,由于湍流的复杂和混乱性质,直接为湍流涡旋求解Navier-Stokes方程通常是具有挑战性的。因此,使用各种湍流模型来近似和模拟涡旋的行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湍流模型是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它涉及对时间或空间的流动变量进行平均。这些方程,结合额外的闭合模型,如湍流动能(k)和耗散率(ε)方程,为描述湍流中的涡旋提供了数学框架。此外,更高级的计算方法,如大涡模拟(LES)或直接数值模拟(DNS),可以用来解析和模拟涡旋的详细结构和动力学。


旋涡和涡旋之间的相互作用?

旋涡和涡旋可以相互影响并影响整体流动行为。以下是旋涡和涡旋如何相互作用的一些示例:

1)涡旋脱落:当大规模旋涡,例如从流体流动中的钝体脱落的旋涡,与周围流动相互作用时,它可以产生更小尺度的涡旋。这些涡旋在旋涡的尾流中形成,通常被称为涡旋脱落或Karman涡旋。这些涡旋交替地发生在主旋涡的两侧,导致物体下游的涡旋呈现出周期性的模式。这种现象通常在像圆柱体、机翼和建筑物等物体后面观察到,它可以导致流动模式和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发生显著变化。

2)涡旋诱导的涡旋形成:在湍流中,多个涡旋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更大规模旋涡的形成。当不同大小和强度的涡旋碰撞或合并时,它们可以将它们的旋转运动结合起来形成连贯的旋涡。这个过程在湍流边界层中尤为突出,小尺度涡旋相互作用并组织成称为发夹涡旋的更大规模结构。这些发夹涡旋在边界层内动量和热的传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气系统中的旋涡-涡旋相互作用:在气象学中,旋涡和涡旋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在大气系统中观察到。例如,在严重的雷暴或龙卷风中,可以在主旋涡结构内产生较小的涡旋。这些较小的涡旋,通常被称为吸入涡旋或子涡旋,有助于强烈的旋转运动和风暴的整体动态。在气象学中,旋涡和涡旋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在大气系统中观察到。例如,在像飓风这样的大规模天气系统中,主旋涡与小尺度涡旋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风暴的结构、强度和路径。这些示例突出了旋涡和涡旋在各种流体流动场景中的相互作用,从旋涡与周围流动的相互作用到通过涡旋相互作用形成旋涡。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理解和预测流动行为很重要,并且在空气动力学、气象学和海洋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CFD饭圈
FluentCFX碰撞燃烧湍流建筑Polyflow海洋理论科普控制气象ParaViewParticleWork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9-08
最近编辑:8天前
CFD饭圈
硕士 分享CFD文章,感谢关注
获赞 9粉丝 4文章 345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CFD大牛Brian Launder的金字招牌:k-ε湍流模型

工业CFD领域里,湍流和数学模型简直就是"硬核",但要搞懂它们,难度系数爆表。不过别怕,有位大神老师BrianLaunder,他的湍流模型课程,能帮你轻松"get"到点,甚至还能解锁更多知识点。Launder老师的教学生涯,就像给CFD打了"鸡血",不仅点燃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为这个领域贡献了一波又一波的"干货"。大家可能都好奇,他这种"超能力"是怎么练成的?其实,Launder老师最早是玩实验流体力学的。他的硕士和博士研究,就是关于强加速度如何让湍流边界层"变身"成层流的实验研究。简单来说,加速度一强,湍流边界层就可能"翻车"变层流,传热效率就"跳水"了。这个现象叫做"分层",在涡轮叶片上的流动中特别关键。Launder老师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燃气轮机实验室读研究生,而且,他的职业生涯里,实验研究一直是他的"招牌菜"。1964年1964年,他从MIT"打道回府"到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一开始是讲师,后来"升级"成了实验流体力学的Reader,这职位就相当于副教授和正教授之间的"黄金段位"。Launder早在60年代末就和第一个博士生Hanjalić一起,开始设计实用的湍流模型。后来,他和另一个博士生Jones一起,把这个模型升级,让它能直接"贴"到壁面上,成功地模拟了湍流边界层的层化。1972年1972年,他们的成果发表,由Jones和Launder合著,这篇文章的算法直接成了工业CFD的"主力军",也是k-ε湍流模型的"原型机"。文章里说,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湍流模型,通过湍流动能和湍流耗散率的输运方程来确定局部湍流粘度,这可真是"脑洞大开"。1974年1974年,CFD界可谓是"风起云涌",Spalding带领的研究小组在解决那些让人头疼的关键问题,让CFD工程化的梦想照进现实。他们特别注重开发适合工业用的湍流模型,而Launder就是这个项目的"领头羊"。同年,Spalding还创立了CHAM,这可是个大动作。随后,他们通过海量实验对k-ε模型进行测试和微调,最后整理成书,这本书后来被广泛引用,定义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标准k-ε模型。这个模型基于一个假设:湍流就像是流体粘度的"增强版",也就是涡粘概念。通过量纲分析,只要找到大尺度湍流的特征速度和尺度,就能算出涡流粘度。求解两个输运方程,就能得到流动中每个位置的特征速度和尺度,这就是为什么这类模型被称为湍流的"两方程模型"。到了今天,几乎所有CFD软件都包含了k-ε湍流模型及其变体,k-ε湍流模型依然"热度不减",被广泛使用。Launder和Sharma这对"黄金搭档"为了搞定低雷诺数流动,开发了一种低雷诺数版的k-ε湍流模型,效果"杠杠的"。但话说回来,k-ε湍流模型也不是万能的,它有自己的"短板"。Launder早就意识到了k-ε模型的局限性。比如在那些弯弯曲曲的结构、撞击流(比如射流撞墙)或者高涡旋流的情况下,k-ε模型的预测就有点"不靠谱"。为啥呢?因为k-ε模型的涡流粘度概念,是基于雷诺应力和湍流生成的应变场之间的一个假定关系。在标准k-ε模型里,雷诺应力被简化为和形变率成线性关系,但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简化并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Launder、Hanjalić和博士后Rodi等人联手,搞出了一种全新的湍流建模方法,这就是二阶矩模型,也就是常说的雷诺应力模型。在这个模型里,雷诺应力是通过多个传输方程直接确定的,而不是用湍流粘度来间接表示。这种方法的一个"亮点"就是雷诺应力的产生项在各自的传输方程中得到了精确的表述。当然,这个方法里的其他项也得通过近似来求解。和两方程模型相比,二阶矩模型有七个传输方程,计算资源需求更大。但好处是,它能预测更复杂的流动现象,这在CFD界可是"大杀器"。1976年1976年,Launder教授"跳槽"到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当上了机械工程的"大拿"。四年后,他"荣归故里",回到英国,在曼彻斯特科技大学UMIST挑起了热流体的大梁(自2004年起,UMIST就升级成了曼彻斯特大学的一部分)。他的研究重点一直是工程湍流模型的"打磨"和"实战测试",而且经常和工业界的大佬们"联手"。1994年1994年,Launder教授的"江湖地位"得到了认可,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皇家工程院的"双料院士",这是对他在湍流建模和测量方面贡献的"点赞"。他还得了不少荣誉学位和国际荣誉,简直就是"荣誉收割机"。2000年过去二十年,Launder教授的研究视野"拓宽"了,开始关注环境和气候问题。2000年到2006年,他当上了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区域"掌门人"。2004年2004年,他在剑桥气候工程会议上"发声",呼吁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紧急研究。他还在议会委员会和其他地方"力挺"这个领域的研究经费,希望相关技术能随时"待命",以应对可能的灾难性气候变化。2008年2008到2009年,作为委员会里唯一的工程师,Launder教授负责起草关于地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声明,次年还和别人合著了一本关于这个主题的书(Launder&Thompson,2010)。总的来说,从工业CFD的"开荒"到现在,BrianLaunder教授在实用的工程湍流模型开发上发挥了"洪荒之力"。这些模型或它们的"变种",现在在市面上的大多数CFD软件中都能找到,这足以证明他的工作影响深远。来源:CFD饭圈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