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动力电池为何越做越大?

2月前浏览803

学习锂电,关注锂电那些事!    


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三条2024年08月23日 星期五



在新能源革命的浪潮中,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其性能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趋势:动力电池似乎越做越大。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惰性材料与封装效率两大关键因素的深度影响。本文将从这两个维度出发,深入剖析动力电池越做越大的原因,并探讨其背后的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01 惰性材料:能量密度的隐形负担

当我们谈论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时,往往聚焦于电池内部的活性材料,如正极、负极和电解液等。这些材料直接参与电化学反应,是能量存储与释放的核心。然而,在追求高能量密度的道路上,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惰性材料同样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提升能量密度的隐形负担。

惰性材料,如集流体箔片(铜箔、铝箔等)、隔膜、外壳等,虽然不直接参与电化学反应,但它们是电池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材料虽然不贡献能量,却占据了电池内部宝贵的空间,从而降低了整体能量密度。以集流体箔片为例,随着电池制造工艺的进步,铜箔的厚度已经从过去的几十微米减少到了现在的几微米,甚至更薄。这种“瘦身”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能量密度,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首先,更薄的集流体箔片意味着更脆弱的结构,对电池的制造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池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更加精细的工艺控制来避免箔片的破损和变形;在使用过程中,则需要更加严格的热管理和安全保护措施来防止电池过热和短路等安全问题。

其次,随着集流体箔片厚度的减少,其导电性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虽然这种影响相对较小,但在追求极致能量密度的背景下,任何微小的性能损失都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因此,在惰性材料方面,我们需要在提高能量密度与确保电池稳定性、安全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既需要材料科学的进步来开发更轻、更强、更导电的新型惰性材料;也需要电池设计理念的更新来优化电池结构布局和制造工艺流程。

02 封装效率:大即是美的误区

除了惰性材料的影响外,封装效率也是决定动力电池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封装效率是指电池内部活性材料所占体积与整个电池体积之比。按照这个逻辑来看,“大电池”似乎天生就拥有更高的封装效率——因为更大的体积可以容纳更多的活性材料而相对减少包装材料的“死重”。然而这种“大即是美”的观点却存在诸多误区。

首先,大电池虽然可以通过增大体积来稀释包装材料的比例从而提高封装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复杂的热管理问题和更高的安全风险。如前所述,一个巨大的电池组一旦某个单元发生热失控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电池组失效甚至爆炸。这种风险是我们在追求高能量密度时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其次,大电池在设计和制造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如何保证各个单元之间的一致性?如何优化电池组的散热性能?如何降低 制造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因此,在封装效率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追求“大即是美”的观点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相反我们应该从电池的整体性能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优化电池的设计和制造过程。

03 质疑未来:下一代电池化学的曙光?

面对惰性材料与封装效率的双重挑战我们不禁要问:未来的动力电池将如何发展?是否有可能打破现有的技术瓶颈实现更高能量密度和更好安全性的双重提升?

或许答案就藏在下一代电池化学之中。随着材料科学和电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电池材料和化学体系不断涌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固态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等新型电池体系都具有极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些新型电池体系不仅有可能解决现有液态电池存在的安全性问题还有可能通过优化材料结构和化学反应机制来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和封装效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型电池体系的研发和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们需要经历漫长的研究周期和严格的技术验证才能最终走向市场。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深入的质疑与反思并积极关注新型电池体系的发展动态以便及时把握技术变革的机遇。

结语

动力电池越做越大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惰性材料与封装效率双重挑战下的必然结果。面对这一趋势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出发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和发展规律并积极寻找解决之道。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众 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三万+锂电人关注我们,你的鼓励就是我前进的动力···

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看!

       

更多精彩,请关注锂电那些事新媒体,你的鼓励就是我前进的动力···


       
                       


来源:锂电那些事
化学汽车新能源理论爆炸材料控制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9-01
最近编辑:2月前
锂电那些事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0粉丝 172文章 208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固态电池激战正酣!

学习锂电,关注锂电那些事!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三条2024年08月13日星期二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越来越多商家竞逐固态电池赛道,将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精进与工艺优化,从而加速其商业化应用进程。与锂电行业步入冷却期不同,今年以来固态电池热度持续攀升。行业咨询机构高工锂电发布的数据显示,1—7月,固态电池新增产能已超142GWh,共涉及投资总金额超644亿元。得益于优异性能,固态电池已成为各大电池企业、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越来越多商家竞逐固态电池赛道,将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精进与工艺优化,从而加速其商业化应用进程。纷纷押注7月18日,四川首个固态电池创新产业园项目在宜宾市启动,总投资额高达95亿元。目前正在推进的项目一期主要建设4GWh高安全电池生产线、30MWh全固态电池小试线。事实上,目前包括宁德时代、欣旺达、国轩高科、清陶能源、中创新航、蜂巢能源、亿纬锂能、比克电池在内的多家国内电池厂商都已公布各自固态电池产品相关规划。宁德时代近日表示,公司在全固态电池上持续加大投入,2027年有望实现小批量生产。6月13日,欣旺达表示,固态电池公司从2015年就已经开始研发布局,规划了第一代400Wh/kg和第二代500Wh/kg全固态电池。其中,第一代全固态电池最新安时级样品可实现大于1000周稳定循环;第二代实验室样品已达到500Wh/kg能量密度目标。5月,国轩高科发布采用全固态电池技术的金石电池,电芯能量密度达350Wh/kg,比传统的液态三元锂电池提升40%以上。固态电池领域也不乏跨界者。富士康近日发布消息,将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重点布局固态电池产业,打造固态电解质、半固态及全固态电芯研发和生产制造项目。此外,LG新能源、三星SDI等日韩电池厂商布局固态电池领域更早且持续发力。今年3月,三星SDI首次公开其高性能固态电池量产规划,计划在2027年实现量产,将采用专有固态电解质和无正极技术,能量密度达900Wh/L。LG新能源则计划2028年推出聚合物固态电池和硫化物固态电池,2030年推出性能更高的硫化物固态电池。多难题待解整体看来,相较于液态电池,固态电池具备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等诸多优势,符合下一代电池技术发展需求,因此成为各国竞相研发的重点。不过,虽然固态电池热度越来越高,但电池企业、车企对于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普遍集中在2027年前后。在业内人士看来,固态电池短期内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的原因,是受到材料界面、工艺等多方面技术限制。电解质为固态电池的核心,目前3条主流固态电池电解质体系为氧化物、硫化物和聚合物,三者在电导率、稳定性等方面各具优劣。据了解,三星SDI、宁德时代等偏爱硫化物电解质体系,卫蓝新能源等部分国内企业则选择聚合物+氧化物复合路线。整体看来,相较于当前主流的液态电池,固态电池由于采用固态电解质,导致离子电导率低,使电池充放电速度较慢和容量衰减较快,且相较于固—液接触,固—固界面接触性和稳定性更差。“电解质和活性物质之间的界面稳定性有待提升。此外,例如硫化物电解质对气体敏感度较高,同时成本也较高。聚合物体系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但导电率又相对较差。”一位从业者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按液态电解质占电芯的比重不同,固态电池可分为半固态、准固态和全固态3大类。其中,半固态、准固态电池内部含有少量电解液,被视为是液态电池到全固态电池的过渡路线,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均将半固态电池作为研发固态电池的第一步。“半固态电池含有少量电解液,基本上介于现有液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之间,其优势在于解决了全固态电池界面阻抗较大的问题,且价格相对较低,也更容易量产应用。”业内人士指出。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目前来看,固态电池市场前景广阔,已成为各国必争之地。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日本和欧美在全固态电池方面正加大研发力度,意图改变在液态锂电池方面落后于中国的现状。“目前固态电池尚未大规模商业化,同时当前主流液态锂电池也在发展。中外固态电池尚无确定主流技术路线,我国企业发展固态电池首先要突破技术瓶颈。”上述从业者建议,我国企业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创新,首先突破技术瓶颈,以实现技术水平、产业链布局、应用场景、成本降低等多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同时,更要加强基础学科研究与专利布局。同时,较高的成本也是制约固态电池大规模产业化的一大瓶颈。中信证券的研报指出,当前氧化物半固态电池、硫化物半固态电池总成本分别约为0.76元/Wh、0.86元/Wh,显著高于液态锂离子电池,未来需要通过研发投入和规模效应来实现持续降本。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固态电池较高的成本,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发了一种用于全固态电池的新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其原材料成本仅14.42美元每公斤,不到其他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原材料成本的8%。中信建投的研报指出,固态电池若能发挥并强化安全性的优势,力争占据能量密度优势,将倍率、循环寿命和工艺性进一步优化,则可巩固其优势场景下的核心潜在客户;如果性能和成本有所突破,那么其市场空间会扩大,并成为锂电池的关键技术路线,至2025年,全球各类固态电池市场或达千亿元规模。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本公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三万+锂电人关注我们,你的鼓励就是我前进的动力···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看!更多精彩,请关注锂电那些事新媒体,你的鼓励就是我前进的动力···来源:锂电那些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