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费曼学习法——谈谈初学者学习和使用计算力学的商业软件

2月前浏览3672

点击上方蓝字了解更多计算与STEM领域研究前沿



首先来盘点一下笔者用过的商业软件:


1. ABAQUS:力学领域用的最多的软件,各种各样的非线性问题,静力、动力都可以做。还支持热力耦合,水力耦合,自己定义力学模型和参数,功能特别强大。


2. 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融合的软件。支持双向和单向耦合。自定义材料参数。不仅支持常见的物理场(热场、电磁场、流场、浓度场等),还接入了偏微分方程的接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是偏微分方程可以表示的问题,这个软件都可以做。缺点是不支持GPU加速,而且模型非线性太强,也会不收敛。


3. Lsdyna:汽车和结构领域用得很多,主要是做碰撞的,显式动力学分析做的多。最近还加入了近场动力学模块(键型的)。多场耦合分析,个人感觉不太强。


4. Ansys:集成化很高的软件,集成了很多的软件包。颗粒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做,也支持多物理场耦合的问题。但就是软件包特别大,基本上需要用到哪一些模块,就安装哪一些模块即可。


5. PFC:做离散元的软件。相对比较成熟。热力耦合,水力耦合的问题都可以做,很多接口都是现成的。Fish语言也都很直接。


再来谈谈学习者普遍会遇到的问题:


1. 不知道软件怎么正确使用:功能特别多,不知道哪一个功能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这个软件究竟能实现什么样的效果。


2. 遇到问题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一开始计算的时候,提交任务,还没计算,马上就报错,不知道是哪里的原因。


3. 基本的问题会做,难的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办了。线弹性的单轴抗拉和抗压都知道怎么去开发模型,但是问题复杂起来,例如:涉及到断裂,传热等,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


4. 商业软件太多,不知道哪一个最合适自己的任务。一般课题组都会固定用一款或几款软件,但有的科研任务可能会需要新的,多款软件。


现在再来谈谈商业软件的相关特点:


1. 代码封装度极高,操作是看不到源代码的。这也是很多人认为会用商业软件不叫计算力学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图形界面一阵操作,不需要太多的力学知识也基本能上手。


2. 功能很全面,但依旧逃不过“二八定律”,即:20%的人会用80%的功能,80%的人只会用20%的功能。软件有很多的功能需要使用者根据任务的需求自己开发,例如:用户自定义的本构模型,随机的几何和材料特征等等。还有的需要用几个软件联合仿真。


3. 天然依赖于软件的使用经验。很多软件的功能只有试过了才知道应该如何使用,会遇到什么用的问题。并且,软件还会定期的更新,不同的版本,模块和功能也会有所差异,在使用上也需要用户自己的体验和开发。


对于这类情况,笔者的建议:


归根结底就一句话:根据自己的情况,量身定制


例如:


你的问题就是显示动力学的碰撞,那就选择Lsdyna,纯做碰撞;如果你的问题涉及到多物理场,对力学分析要求不高,首推COMSOL Multiphysics。


如果一个软件不够用,那就要考虑集成几个软件,把每一个软件的优势都发挥出来。例如用COMSOL计算出你需要的物质场,热量的分布,然后倒入其他的软件计算。


如果你需要的是自己定义的几何或者本构,那就重点突破这一块。


开发的经验非常重要,尤其讲究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资源


既然是开发,那就要摒弃原来的“学生思维”,即:一五一十的把所有东西(基础理论、软件操作等)全部学完,再来做。


开发是一个迭代的过程,秉承“先完成再完美”的思想。通常都是需要用到什么,现学现用


当然,也会有很多大佬,把自己几十年的工作,浓缩成系统的教程,方便大家学习和使用。


但是,任何的学习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首先要把基础的理论掌握了,懂了软件的基本操作,会看说明文档,会调研资料,查数据,具备了初步的开发经验,做工业级的项目才会游刃有余。


这里笔者比较推荐的是费曼学习法


 

图:费曼学习法示意图。


对应工业软件的学习、使用和开发就是:


  • 先找一个和你的任务差不多的项目,先拿来运行一遍;


  • 熟悉操作的流程,看懂底层的逻辑,然后根据自己的任务做调整;


  • 遇到了问题,再去搜索资料,不断学习,把一个大的问题拆成了无数的小的问题,一个个地去解决;


  • 每解决完一个任务,都把相关的核心要点记录下来,方面查找和学习。


反复+系统化学习,既能直接掌握和项目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又可以最大程度的节省时间和学习成本


这里推荐2个平台,有很多相关的付费的项目(培训、模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


  1. 仿真秀

  2. 技术 邻


网站里面一搜就有了。也有APP和公 众号,时不时的还会有讲座、技术帖子等等。


以下是笔者用过的一些书,都是直接和商业软件使用和开发相关的,大家可以参考


推荐理由:庄茁老师团队出的书。主要是讲解各个子程序(Fortran90语言)。包含了很多的使用经验,也有C++代码的实例。大量的例子都有源代码,很多都是已发表的论文当中的模型。不仅可以学到代码和软件开发,论文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思维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初学者不太适合,涉及到很多的代码编写,尤其是UMAT和UEL涉及到相关的计算力学的理论)。


推荐理由:江博士的作品。适合机械相关背景的工程书、学生学习。很多的案例开发,步骤写的非常清楚。

ABAQUS还有很多,都是偏向于不同专业背景的(例如:岩土、道路等等)。读者可以自行查阅。


推荐理由:适合初学者学习,掌握各个模块的基础用法。


推荐理由: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相关的背景用得较多。



推荐理由:胡坤老师的作品。CFD商业仿真应用参考最多的教材。



推荐理由:做碰撞的可以参考,很多详细的案例讲解



最后,请大家记住:计算力学最核心的是算法和核心求解器的开发。商业软件更多的是偏向于应用

   


如果你觉得此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谢谢!


计算机技术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力学方面,计算机技术成为了科学的第四次革命性技术,现在基于计算机的数据科学已经逐步成为力学等其他科学发现的第四范式。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概念已经逐步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智能制造、智能算法、数据驱动力学、大语言模型、自动驾驶在当今社会展现出巨大潜力,吸引了大量的研究人员。同时高性能显卡和多核中央处理器的出现为大规模数值模型的高性能计算提供了强大算力。然而因为该领域的论文较多,涉及内容较广,需要的知识量较大,不仅需要力学,数学,物理的知识,还需要计算机、数据科学、大数据分析的知识。入门门槛较高,因此我建立了此微 信公 众号(STEM与计算机方法),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加上文献翻译和整理,帮助新手快速掌握前沿研究的热点和聚焦,轻松入门计算的相关研究(实验、理论、数值计算方法),从而吸引和聚焦更多对该技术和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华人朋友,为推动智能计算与基础科学的科学研究的发展和交流做一点儿贡献!

如果你认同我的想法,请点击右上角的三个点,将此文章(公 众号)发送给你的老师和同学,谢谢。

如果你想在朋友圈中分享你所专注的前沿研究,欢迎你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STEM与计算机方法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本公众 号

 


来源:STEM与计算机方法
AbaqusComsol显式动力学断裂碰撞非线性化学汽车岩土UM理论PFC自动驾驶材料数字孪生人工智能ANSY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8-25
最近编辑:2月前
江野
博士 等春风得意,等时间嘉许。
获赞 47粉丝 43文章 30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冯夏庭院士团队: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设计方法

大型地下洞室群一般指包含多个相互连通或相邻影响、三维尺寸均达到数十米量级的地下洞室结构,具有大跨度、高边墙、多洞连通的特点,如水电站地下洞室群、矿山地下采场洞室群、地下水封油库洞群等。在全球日益增长的地下能源开发、深部资源开采、深埋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规模将向更大的方向发展,世界范围内深部/高应力下复杂地质构造区域建造大型地下工程必将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建设必将趋于常态化。▲ 典型地下洞室群结构 受复杂地质条件和高地应力制约,以及大型地下洞室自身大跨度、高边墙、洞群效应等因素影响,现有浅层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理论和工程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的工程建设需求,深层破裂、大体积塌方、大面积片帮、大范围错动变形、大深度松弛破坏等工程问题时有发生,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工期延误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回答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与机制是什么?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应采用怎样的分析方法?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稳定性设计方法是什么?如何进行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监测预警?如何开展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动态反馈分析与优化设计? 针对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的围岩稳定性控制这一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在973计划项目“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2002CB412700)和“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的孕育演化机制与动态调控理论”(2010CB732000)、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高应力下地下工程稳定性的智能分析与优化方法研究”(503254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岩石工程安全性分析预测与控制”(51621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深埋长大引水隧洞和洞室群的安全与预测研究”(50539090)和“错动带影响下特大型地下洞室群变形破坏机制与分析方法”(1123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大型地下洞室群和深埋隧道灾害风险的动态评估与设计方法”(41320104005)等支持下,作者团队从机理、理论、设计方法到工程实践,开展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岩石工程设计方法与风险方法,出版了专著Rock Engineering Design(2011)和Rock Engineering Risk(2015)。 ▲ 《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设计方法》内容及其基本逻辑关系 《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设计方法》(冯夏庭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3)是在专著Rock Engineering Design 中给出的岩石工程动态设计方法和Rock Engineering Risk 中给出的岩石工程风险评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高应力与复杂地质条件(错动带、柱状节理等)的大型地下洞室群(高边墙、大跨度洞室的开挖效应,大型地下洞室之间的开挖相互作用,大型洞室交叉部位开挖时空效应等)的特点和难点问题,依托多个典型的水电高应力地下洞室群工程(拉西瓦水电站地下厂房、锦屏二级水电站地下厂房、两河口水电站地下厂房、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双江口水电站地下厂房等),围绕工程岩体三维高地应力环境和岩体裂化-抑制支护设计理论,系统建立基于设计目标确定、场地工程岩体与约束条件识别、全局设计策略建立、模型方法和软件选择与开发、初步设计建立、模型方法集成与动态反馈分析、最终设计与验证一体化的七步式大型地下洞室群设计方法,进而建立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岩石试验与原位测试方法、洞室群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大型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预警方法,以及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深层破裂、片帮、软弱错动带变形破坏、柱状节理岩体松弛塌方等稳定性难题的分析理论和方法,通过白鹤滩水电站左右岸地下洞室群稳定性优化设计实践,系统阐述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稳定性分析与工程优化设计实践。 ← 左右滑动查看 详细信息 → 《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设计方法》针对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设计这一关键科学技术难题,突破以关注围岩变形为主的传统地下工程理论,以岩石工程七步流程式设计、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内部破裂过程的分析预测和控制为核心,建立了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岩石试验与原位测试方法、洞室群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围岩稳定性预警方法,如揭示岩石破裂机制的真三轴试验方法、岩体破裂过程监测的孔内摄像与微震监测方法、考虑构造活动的工程区三维地应力场识别方法、反映高应力硬岩脆延性特征变形破裂行为的力学模型、基于实测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内部破裂程度和变形的岩体力学参数三维反演方法、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破裂深度与破裂程度及能量释放的评价指标、洞室群开挖与支护优化设计的裂化-抑制方法、基于围岩内部破裂与变形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分层开挖安全监测设计与预警方法、充分反映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内部破裂变形过程的三维数值分析方法、大型地下洞室群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设计的技术审查方法;进而系统阐述了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典型破坏分析预测与优化设计方法,包括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围岩内部深层破裂分析预测、监测与优化设计方法,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大面积片帮破坏分析预测与优化设计方法,贯穿大型地下洞室群的软弱破碎带(错动带)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高应力密集节理岩体(柱状节理岩体)卸荷松弛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 这些学术思想、理论方法和控制技术在白鹤滩水电站左右岸地下洞室群与左右岸导流洞施工期的围岩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设计中进行了成功实践,充分表明所建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 该书的出版对于提高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和隧道工程设计的科学水平,提高深部工程施工与运行安全具有深远意义,必将对大型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研究者大有裨益。 钱七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 年5 月30 日 本文摘编自《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设计方法》(冯夏庭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3)一书“前言”“序”“第1 章 绪 论”,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74679-5责任编辑:刘宝莉 陈 婕 乔丽维 本书面向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稳定性分析理论与优化设计方法领域,针对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开挖中容易出现的围岩深层破裂、大面积片帮、大体积塌方、大深度松弛、大剪切变形等工程难题,系统阐述了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的优化设计方法、岩石力学试验与测试方法、稳定性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变形破坏预警方法,以及围岩深层破裂、片帮、错动带变形破坏与柱状节理岩体卸荷松弛等分析预测与优化设计方法,介绍了这些理论和技术成功应用于白鹤滩水电站地下洞室群深层破裂、大面积片帮、软弱错动带变形破坏、柱状节理岩体松弛与塌方等关键稳定性难题的优化设计。 本书可供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采矿工程、国防工程等领域从事高应力和深埋大型地下工程研究和设计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生参考。 (本文编辑:刘四旦)一起阅读科学!科学出版社│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传播科学,欢迎您点亮★星标,点赞、在看▼来源:STEM与计算机方法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