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动力电池厮杀进入第二阶段,挣快钱的时代结束了

1月前浏览1208

(本文共6700余字,已经首发至第一电动汽车网)

2019年,对于中国动力电池市场来说,注定会是难以忘记的一年:    
 
2019年1-12月,中国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为62.2GWh,同比累计增长9.2%。尽管从全年来看,行业仍然是微增长的态势,但从下半年的情况来看,却不那么乐观。  
在国家大力去杠杆、补贴退坡和车市承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动力电池装机量,从2019年7月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增长降速,8月开始装机量同比负增长,12月的装机量同比下降高达27.4%。  
这样的下滑态势会不会延续到2020年?这是恐怕大概率事件。  
 
2017-2019 中国动力电池月度装机量对比 (2019年12月数据暂缺)  
这样的趋势,必然会给行业带来与以前几年完全不同的竞争状态。家底足、底气厚的大玩家,相对容易应对;技术强、稳步前进的成长玩家,在突破上升乃至存活上,面临巨大挑战;而广大研发、质量、生产、组织管理水平一般的普通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具体来讲,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特点是怎样的呢?2020年又将有哪些趋势?  
目前有70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太多了,也太少了  
2019动力电池行业,正在从前几年“大干快上”的增量模式,逐步向存量竞争模式过渡。与此同时,头部集中效应在目前这个阶段开始显现:随着一个行业的不断发展成熟化,竞争实力更强、运营模式更规范的企业会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而较弱的企业则会在竞争中逐渐退出,市场上的竞争企业会变少。  
参考这几年中国相对成熟的行业(比如地产,汽车,化工,家电,消费等等)的股市和市场的运行情况,我们不难发现:龙头企业/白马正在以更强的市场表现战胜他们的竞争者,在不断巩固着他们的龙头地位,而相应的在金融市场(更高的估值)和政策方面(国家的一些支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逐步成长为中国经济的顶梁柱,角逐世界经济舞台的国家主力。  
而对于中国的动力电池市场来说,2019还有大约七十家左右。实际上这个数目既太多,也太少:  
· 多六、七十家企业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还远远不到头部效应真正成型的时刻。考虑到退坡的继续、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趋势不变,中央甚至已经颁布了文件(下图)直接说明了对于行业集中度提高的期望,动力电池行业更多更残酷的竞争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可期。  
· 少宁德时代一家就占了>50%的份额,加上比亚迪的动力电池,一共占七成左右,这意味着实际上大多数企业与TOP2不是一个量级的企业,市场上的竞争并不是完全和充分的。因此,如果有更多真正有实力能够挑战目前头部的新企业出现,让他们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才是这个行业真正期待的。  
 
12月3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  
竞争,洗牌,倒闭,生存,前进,蜕变大概率是未来几年这个行业发展的关键词,至于谁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自然要看这些企业自己的实力、决心以及对市场机遇的把握。  
从保护为主到鼓励开放竞争,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已进入第二阶段  
产业政策的有用与否,是一个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但不论是纵观历史各后发国家如何对先进国家的工业体系进行追赶(德国VS英国,美国VS英国,日韩VS西方,新加坡VS ?),还是横看目前世界的经济政策格局(美德都有对于新兴先进产业的扶持政策),通过产业政策来促进行业发展其实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那对于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来说,其实问题不在于应不应该使用产业政策,而是在于怎样使用产业政策可以让行业发展地更好。  

韩国产业政策梳理,摘自长江证券研究所报告  
 
新加坡“RIE2020”计划:政府将投资190亿美元用于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科学、城市方案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与数字经济等四大战略领域,致力于把新加坡打造世界研发中心  
在几年前,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对中国企业几乎具有压倒性优势,在那时的产业政策如果是打开大门迎接外宾,恐怕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民族企业是无法发展起来的。而依靠白名单+补贴等一系列“组合拳”政策,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动力电池行业可谓蓬勃发展,涌现了很多企业、建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人才储备库,先后有过100+以上的锂电企业,也有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这样的可以去世界舞台上竞争的一流企业。从行业整体情况来说,说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不过分。  
有人可能会说,砸了那么多钱,砸出了那么多过剩产能,效果不佳。但是纵观很多中国其它领域以及世界其它国家的发展,很多情况下常常是投入了很多,最后连个水花都见不到。相比之下,中国动力电池行业这一阶段的发展,个人认为已经是很成功了。在此,我想把中国动力电池行业过去这几年定义为产业发展的“一阶段”,即用一定产业政策保护并扶植本国本土企业使其具有与国际企业竞争能力的阶段。  

1阶段国内动力电池销量逐步赶超日韩  
然而,在2019年,行业与世界发生了很多变化,尤其是中美贸易战几乎影响了中国的所有行业。总观两方的摩擦与交涉,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利益坚持,但是在一方面两国几乎较快的达成了至少是原则上的共识:中国要进一步开放、提高国际化程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9年动力电池行业的很多政策,也顺理成章地发生了变化:白名单停止,装着松下和LG电芯的国产特斯拉MODEL 3进入了工信部的补贴目录。  
这背后的信号其实很明显:中国本土动力企业已经成长起来了,而大趋势又要求进一步开放,政策将从以保护为主的一阶段切换成鼓励开放与竞争的二阶段。  
实际上,进入二阶段是一种必然。中国的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到今天,规模已经有了,质量也有一些但是不够高。所以,此时的动力电池行业,对外有开放的需要(中国经济开放的姿态),对内也有降低行业杠杆(去产能)、财政负担(去补贴)、提高行业发展质量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策的那句“提高行业集中度”就显得再顺理成章不过。  
在这个阶段,头部的本土继续稳扎稳打就行了。但众多二三线企业,则要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了:如果抓住机会,把自己的实力提升一个台阶,就有可能进入第一梯队,成为二阶段的幸存者&胜利者,不断壮大成真正的优质供应商。但如果这些动力电池企业还满足于之前自觉还“过得去”的研发、质量、生产、组织管理的水平,未来生存下来的机遇恐怕较小。  

12.6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26批)  
工业部2019年第326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TESLA MODEL3位列其中  
在这里,笔者忍不住要再多说一句,前几天有一篇文章说了特斯拉在上海建厂一路绿灯建成神速,很多国内的新势力对此表达不满,认为政府偏心甚至是向着“外面的人”。  
对此,笔者认为:  
首先,对特斯拉的有力度的支持,恰恰是我们增大开放力度的一个最好的展示面,具有相当的示范效应,当然应该支持;  
其次,特斯拉是明星企业、产品有竞争力被市场充分检验了的企业,在电动汽车领域自然属于头部产能,对于头部企业的支持追捧放在哪里都是再理性正常不过的事情;  
最后,国内造车新势力有多少家,有多少有有效市场销量,大家现在基本都清楚,政府也清楚,去杠杆去产能是过去这一年(也可能要持续几年)的主旋律,如果你做的东西没有明显的亮点和竞争力(尤其是核心三电技术极大依赖电池企业又没有自己的技术积累和品牌建设的企业们),在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环境中,又如何去说服别人给予你更多的支持呢?毕竟做企业不是搞慈善,单纯的靠卖惨和秀PPT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技术、产品和品牌是根本。  

TESLA上海工厂的快速兴建,图摘自“车东西”  
形状&化学体系&应用领域:未来方向在何处?  
(一)形状  
首先可以在这里看看过去两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的数据图,从中不难看出:  

2017、18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Cylindrical 圆柱;Prismatic 方形;  Pouch软包  
方形占比在过去几年一直是压倒性多数,这当然主要因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公司都是主打方形这一因素;方形电芯成组效率高、生产工艺相对成熟,综合性能良好,目前装机在乘用车、商用车中都有稳定的装机比例,所以在可预见的将来,方形仍然会是稳定装机的贡献者,而只要C和B公司仍然是行业的绝对龙头,方形占比压倒多数的情况就不会有明显改变。  
圆柱占比自从沃特玛暴雷之后就已经明显下滑,主要原因有:圆柱本身成组复杂效率较低,松下本身相对于其它供应商领先的技术水平。实际上,在全球车企中,乘用车采用圆柱的主要是特斯拉,此外还有小鹏汽车的2019款小鹏G3(2020款已改为方形)和零跑汽车的零跑S01。在国内的供应商方面,国柱电芯的发展集中度/龙头效应是不如方形电芯的,目前还没有涌现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公司一样的龙头企业。  
在2019年,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很多之前致力于动力领域的圆柱电芯企业开始向消费电子、电动工具等方面转型。而对于坚守者来说,很多要么是给客/专用车做“粗”圆柱(26650/32650),要么则是乘用车用的“细”圆柱(18650/21700),相比之下,细圆柱冷却性能更好,更受像特斯拉这样的国际龙头青睐,但是也会直接面对松下、LG这样的国际企业的短兵相接,国内企业能不能顶住压力,在竞争中蜕变成国际一流供应商,就要看他们各自的实力与造化了。  
软包占比在过去几年中相对比较稳定。软包电芯比能量高,成组灵活,在国际供应商和众多国际主机厂处已经受到了认可,也是一大公认的发展方向。软包方向在国内的行业集中度非常低,前十名的企业从装机量上看几乎都在一个量级。考虑到该方向实际上还在不断发展,企业大多还在成长期,未来市场的发展对于软包也会有更多的要求和期待,在未来几年该领域的业态很可能继续处于动态中,期待有更强力的头部企业从中生长出来,挑战目前的行业巨头。  

2018年方形电芯动力电池装机TOP 10企业(2019统计数据暂无)  

2019年圆柱电芯动力电池装机TOP 10企业(1-10月),数据来自高工产业研究院   

2019年软包电芯动力电池装机TOP 10企业(1-10月),数据来自高工产业研究院  
(二)化学体系与应用领域  
从现在的行业情况看,对于偏高端的乘用车应用来说,以高镍三元/硅碳提高能量密度几乎是各家公认的相同方向。而随着成本下降压力的增加,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路线也有可能在乘用车领域中获得一定的回暖,只是程度尚不可知,而且毕竟磷酸铁锂本征性的低温性能差、体积比能量低都是核心制约因素。  
对于其它技术路线来说,大家可以翻翻装机量统计信息,就可以发现除了三元和铁锂,其它化学体系都少到可以忽略,而在2019年仍然我们没有看见在化学体系的技术路线可以有足够颠覆的技术产生,所以至少在短期内,仍然可以聚焦在典型的技术路线上。  
而对于要求更低的商用车来说,三元成本偏高,铁锂很可能是主流。但是即使如此,聚集于此领域的企业仍然应该小心谨慎: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从产能认可上广泛被认为比乘用车更低端的商用车(用动力电池)的不确定性自然也会更大,如果在该领域的企业不能够精益求精,打磨出优质的产品,以一流的产品与实力去扩展生存的空间,而是满意于在商用车领域延续着之前的生产开发节奏,在未来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很可能陡增:毕竟在2019年,商用车(尤其是专用车)的装机趋势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市场承压变大。  

乘用、商用车装机量,数据来自崔东树秘书长公众 号  
转型升级是大趋势  
在开放和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需要不断升级,形成更多的优质产能,动力电池领域也不例外。  
而当下的中国动力电池产能,一方面是整体有些过剩,开工利用率不足,另一方面却是好的产能寥寥无几,车厂常常要排队去TOP 2那里买货。  
因此,动力电池不同档次的产能配比不合理的现状,需要靠行业的竞争和升级来解决,有哪些企业能有雄心、有毅力、严谨认真地从搏杀中升级出来,就要看大家各自在接下来几年的表现了。  
如果动力电池企业一直满足于出产平庸的产品,只能在偏低端的低速电动车、商用车领域占据份额,迟迟无法在高端客户那里打开机会,那在未来恐怕面临的生存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国际化同样是大趋势  
上面说到转型升级与对优质产能的需求,实际上形成优质产能的一条不错的轨迹就是国际化——与国际车厂合作甚至是“出海”攻城略地。宁德时代当年啃下BMW公司的SPEC,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短短几年中成长成行业巨头的例子其实是众人皆知的最直观的范例,这也为很多后来企业指出了一条可参考的道路。  
汽车行业总体来说,国际厂商目前仍然竞争力更强,但这也的确是建立在其相对严格的标准和开发流程上的。如果电池供应商能够沉下心来,认真去研究了解高标准国际厂商的需求,投入建设一流产品需要的开发、测试和生产队伍,同时锻炼一支高质量、职业化的队伍,通过项目将他们的水平锤炼提高,无疑就是收获了最宝贵的经验与人才储备,相应的也就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而如果这一步做好了,接下来扬帆起航去开拓海外市场也完全可以。毕竟全球目前开始电动化的国家还不多,能够量产电池的国家没有几个,中国的企业无疑并不落后,放眼全球,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为了这样的未来的可能性,锻炼自己队伍的国际化运作能力自然是一个好的出路,实际上也与“一带一路”倡议精神相契合。  
提升技术水平、职业素养与组织管理水平,“野路子”行不通了  
在这里,我们把一个小团队、个人的技术和职业素养(广义的技术,研发质量等都算在内)水平都包括在内算成一个主要因素,该企业的整体的组织管理水平算成另外一个因素。其实纵观许多企业,他们也不是没有在某几个方面的优秀团队/个人,但是最后整合出来的成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部门之间的争斗,协调方面的混乱,沟通方面的不畅,严格的要求没有贯彻到方方面面,都导致了最后在与客户对接时情况糟糕:  
有供应商埋怨国际客户要求他们说英语,但是自己英文不好因此没表现好,所以不是自己的错。    
生产三元材料的设备上面灰落的到处都是,生产主管还不以为然,觉得客户是过来存心找茬的。    
生产车间的厕所里全都是烟头。    
发邮件不回复。    
其实这样的例子可以罗列很多,在此无需穷举。当然有人会说:限于XXXXXX条件,我们企业只能做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很不容易/已经很努力了,对方应该理解。然而我想说的是,行业向上发展的趋势摆在这里,一流的能做的更好的企业也有,客户的需求也摆在那里,如果你不能精益求精在每一个方面都努力做到最好,那只能说明你的竞争力不够,那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足将会更困难。  
如果有条件且希望能够更进一步,笔者认为广大二三四线的动力电池企业可以:  
1、有较大的投入,建成足够支持需求的开发、测试验证和生产条件  
2、努力提高各部门/工程的技术水平,严格贯彻对每一个细节的高标准要求  
3、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正规的沟通/工作习惯  
4、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以高效的协同机制让各部门快速协作成为一个团队,不要让各部门总是一团散沙的状态,一到接待客户真做一个项目的时候就无法有效的动员合力一处  
5、做事规矩,不要老是想着靠一些“野路子”来打开机会,大车企的经营的合规要求都只会越来越高  
6、欢迎大家继续补充……  
挣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这个行业值得坚守  
动力电池行业是技术+资本+人才密集型行业,而且中国的该行业已经脱离了相对粗放的发展早期,进入了要求发展质量的新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只是持有“快进快出捞点快钱”,“技术和管理不重要”,“凑和着做做”,“用新能源给我的企业贴贴金”这样的想法,那在现在这个阶段再进入/继续着之前“凑和发展”的思路一定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什么,你觉得不至于?可以看看下面这个图:40-> 121 -> 217-> 130 -> 69。  

2013-2019中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数量变化(图来自东车西)  
在过去几年中,动力电池行业一直在不断发展,有很多人非常甚至非常希望可以切换领域,进入本行业从零开始学习和发展,也有人因为各种原因从该领域退出。个人如此,企业更是一样,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有好多企业来去,在这个行业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一笔。  
笔者仍然看好这个行业,认为在这个行业坚持的理由主要如下:  
1、全球电气化的浪潮不可逆,市场已经初步验证,政策有稳定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企业不断发展,产品力在这几年中也在不断提高(是不是看起来还不错的电动汽车比几年前多了?)。而从政策上, 尤其是从12月的几条新闻看,重要的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不减:美国、德国都在进一步的颁布政策(谁说发达国家不用产业促进和刺 激政策?),而对于中国来说,每一两个月就有一条更新的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政策文件更是说明了政府对交通电气化议题的高度重视。  
2、环保与能源安全。该议题是很多国家的核心关切,对于中国来说更是如此。中国作为一个缺油少气富煤不缺电的国家,石油依赖与能源安全必然是关乎中国发展国运的关键因素(再看看这两天伊朗事件对于国际油价的影响),而以纯电动车的发展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必然会是中国工业重要的发展点。  
3、电动化是汽车工业向上发展,实现产业升级,振兴中国制造的突破口。从这几年的发展结果来看,虽然有很多问题和挑战,但是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从世界上默默无闻到现在大规模发展、具有完整的供应链和人才梯度、并已经有了可以和世界一流水平开始竞争的企业和产品,毫无疑问我们的发展是成功的,而且未来相信我们还可以继续做的更好。因此电动化仍然是未来一定时间内可以预期的国家重视的发展方向。  
2020到了,我们一起加油。  
(致谢:感谢好友张亦弛、麻羽凡、王巍林、周靖轩、王成林、Andy、Jocelyn、Weijun等为本文写作过程中提供的支持。  


   
来源:弗雷刘
化学汽车电子新能源消费电子材料工厂试验电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8-07
最近编辑:1月前
弗雷刘
博士 动力电池 新能源行业科普
获赞 0粉丝 1文章 98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技术先驱马一龙,割得一手好韭菜

声明本文以主观吐槽为主,其中夹杂有少量的技术分析。本文为作者业余时间基于行业技术人员身份所作,不代表任何组织、机构、公司的观点。前言近一个月来特斯拉可以说是频频搞出大新闻:采购宁德“无钴”电池,预热中的四月份新技术发布会,已经披露的超级电容器&干电极技术路线,以及自产电芯降低成本计划都是赚足了眼球,让资本市场上窜下跳为之疯狂。 然而笔者认为:TESLA是个非常优秀的企业,马一龙也是个技术先驱,但是这并不代表TESLA技术上要走的每个方向,宣传上的每一个动向都是无可置疑的;恰恰相反,如果就技术论技术,这些宣称本身就有很多的问题,从现在行业的发展情况来推测,其具有相当的炒作成分。 基于TESLA近来为四月份发布会做的几项技术已经做了的一些模糊介绍(which把资本市场搅的一浪高过一浪),本文将分为以下的这几个部分展开,分析这些宣称技术的可能性与技术上意义。吐槽为主,夹杂有少量的技术分析。 无钴电池——近期就是磷酸铁锂,远期真•无钴层状材料的工业化难度如何?干电极技术——你要是下地干过活就不应该神化它……超级电容器(混动)技术——逆潮流而动,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自产电芯降低成本——你倒是先把供应链建好把技术人员招齐啊后记1: 但是还是要旗帜鲜明地支持马一龙割韭菜后记2: 凡是马一龙说的做的,都是对的? 无钴电池——近期就是磷酸铁锂,远期真•无钴层状材料的工业化难度如何? 其实这个事经过了好几轮的暴炒,主要线索有:“推出无钴电池”——钴暴跌,磷酸铁锂股票暴涨“注意,不一定是磷酸铁锂哦”——磷酸铁锂也跟着被泼了冷水最后,3月4日,各新闻都表示:特斯拉将从CATL采购磷酸铁锂方形电芯,而且量还不少。所以这个事在短期内已经明朗了:至少在近期,特斯拉在量产上要使用的所谓“无钴”方案,就是CATL的磷酸铁锂。老实说,这根本就不是难猜的事情。考虑到降低成本,多元化供应商,为中国的产能补充即战力电池供应,几乎行业内的人都能猜到这个结果。当然:无钴与磷酸铁锂的这个文字游戏,笔者也不想再多吐槽了,没有必要一遍遍念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笔者之前发表的文章:《你才无钴,你全家都无钴》 当然其实技术流的朋友已经在探索另一种技术上更有意义的可能性,即特斯拉即将推出的是基于三元层状材料的无钴材料体系,这个符合业内对于“无钴”材料技术的定义,可能引起业内的大变革。而实际上,特斯拉近来也在高调的为其合作研究组:Jeff Dahn教授做宣传,而只要去搜一下Jeff 教授课题组的文章,非常容易找到关于“无钴”材料的研究进展和线索: 即基于NCA技术基础而非NCM基础,主要用Al, Mn, Mg等元素就可以稳定住该层状材料的结构,从而摆脱对于钴的依赖。 老实说:如果能够成功,这在技术上绝对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其实到了这,笔者想比实验室论文再多思考一层,提出几个问题: 1. 成本问题 都说用钴越少,正极材料成本越低,理论上当然没有问题啦,可是——我见到的市场上的523-622-811体系的材料的价格关系完全不是这样的关系:钴越少反而越贵。811贵的很,18W一吨,这事怎么解释呢?在去年,811材料电池出货已经占了市场的10%算是大量出货了,笔者认为规模效应的影响应该不太大了,那为啥实际上用钴越少的811正极材料反而越贵呢?2019年国内各型号三元材料产量占比,摘自鑫椤资讯 锂电正极材料价格市场动态,摘自《【华泰电新黄斌团队】周观点:新能源车关注特斯拉电池动向,光伏硅料价格进入上涨区间》(发表于2020年2月24日) 说实施,这一点笔者也只能基于自己的知识进行推理:工程上,高镍材料并不容易做:需要使用氢氧化锂,氧气供应,水分控制等严格条件,这很可能是导致含钴更少的811材料其实更贵的原因。 那进一步的:钴更少的无钴层状材料可能电化学性能没问题,但是工艺性能到底会怎样呢?如果按现在这个逻辑推下去它很可能不是个好伺候的主,那到时候无钴用起来是一定会便宜的吗?还是可能会导致大家只是为了无钴而无钴呢? 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是我想把问题提出来,请大家思考。 2. 性能问题 钴对于层状材料一直有着稳定化晶格,降低混排以提高性能的作用,而从Jeff Dahn组的目前的发表论文看,把钴去掉以后稳定化的工作可以喊Mg, Al, Mn一起解决。然而这些文章毕竟其实只是一个基础研究,研究的大多是低倍率,有限数目下循环,小扣电做出的结果。发 论文 做研究这当然一点问题都没有,然而要是要搞工程,我就要关心了: 代表性的无钴材料的循环性能,注意这是基于扣电用0.2C低倍率做的结果,而且只有100周的数据。摘自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66 (4) A429-A439 (2019)A429, Is Cobalt Needed in Ni-Rich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Batteries? 这个材料倍率性能怎么样?循环给的只是0.2C的数据循环如何?多转几圈后呢另外一个是热稳定性:通过掺杂包覆等改进也许该无钴材料的充放电性能还行,但是相当于比811更高镍的状态的该材料的热稳定性会如何,恐怕也是个考验:毕竟它的底子是LiNiO2,就不是个稳定的主。 而且电池要实用化,实际上还有很多其它因素,自放电,寿命,循环等等……你在车厂和电芯厂做过开发工作就知道了,总之绝对不是做一扣电测几个性能曲线就可以宣称这技术要商用了这么简单。 当然这个工作在学术上是非常了不起的,笔者在此还要再次表达对JEFF DAHN教授的敬意,但我也期待着更为系统的研究成果的进一步介绍。 3. 请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技术从实验室成熟到产业化,一般需要走多久? 其实想在实验室做出一个材料并不那么难,但是想要工业上成熟应用要考虑的因素就比较多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811的研究什么时候就开始了,大电池装车又是什么时候呢?2019年。期间为了解决应用的问题,需要很多人花费很多努力。 Jeff教授是业内公认的高山仰止的技术专家,其治学的严谨态度值得敬佩,然而如果一个企业基于其研究成果现在就激进的宣称明年量产后年装车,这明显是违反工程应用量产常识的——没有足够的设计验证,这样贸然的把新技术直接投入大规模使用是不负责任的。所以本人虽然很期待见到四月份的发布会介绍真正的无钴材料,但是我对它的快速工业化应用是持很强的怀疑态度的。 当然,如果有马一龙粉非要说他是外星人,最牛比,它就能突破这些产业传统的条条框框,很快就能实现。呵呵,那咱走着瞧吧。 干电极技术——你要是下地干过活就不应该神化它…… 我先引一段媒体中对于该技术令人瞠目结舌的报道: 传统的电极制备工艺属于湿电极工艺,制造过程中,需要将正负极材料加入溶剂中,对电极片材料进行涂覆。这种制造工艺的优势在于生产工艺验证时间长,电极质量稳定,但溶剂的特性决定了这种电极涂覆的方式生产的电极较薄,能量密度受限。同时,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溶剂进行蒸发,这一部分生产工艺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而无溶剂的干电极生产工艺则是将活跃的正负极材料混入黏性物质中,使得正负极材料自身“原纤维化”,形成自支撑膜,牢牢地粘着在电极片上(原理类似于脚底牢牢粘上的口香糖)。这种生产工艺可以制备更厚的电极,使得电池的能量密度得到大幅提升。目前,使用该工艺制成的三元锂电池电芯能量密度大于300Wh/kg,电芯单体能量密度最高可实现500Wh/kg,同时获得更大的放电倍率。与此同时,干电极的另一大好处,就是可以在电池使用之后,持续为其补充锂金属,弥补电池的容量衰减;而采用湿电极法制备的电极,补充锂金属和混有锂金属的碳不能很好地彼此融合,通常会伴有烟雾、火苗和噪音等强烈反应。此外,干电极的制作流程不需要进行溶剂干燥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与时间成本,也降低了环境污染。 真是的,要是真这么牛你怎么不说你能上天呢…… 来说点认真的:其实只要查了MAXWELL的干电极技术的文献就不难知道,这个方法就是换了下粘结剂,然后之前混料要用湿法,现在不用复杂的溶剂-混合-涂布-干燥工序了,直接混合-涂布就可以了,工艺快了很多,节省设备溶剂,成本上应该更有优势。 Maxwell干电极要点的描述,可见其就是不用溶剂的电极混合-制备工艺,没有其它的特别点。摘自专利US2019/0237748A1 但是问题来了:你说它造的的三元锂电池电芯能量密度大于300Wh/kg,电芯单体能量密度最高可实现500Wh/kg——你用这工艺所依靠的正负极材料体系都和传统电芯没有区别,传统锂离子都在说做到350Wh/kg很困难,你怎么就能做到500Wh/kg了?什么你要做固态电池?固态是固态啊,固态电解质和你干法极片工艺有关系吗? 另外一点就是这个工艺的可行性和带来的潜在问题:干法混料其实不是没有电芯厂在尝试,大家试了以后很多都表示:设备不容易控制有风险,材料一致性有问题。其实你是做过几天材料/化学的实验,你就应该知道:湿法混合东西均匀性更好更容易控制。而且均匀性好才能带来良好的倍率性能、寿命等表现:做材料其实常常做的就是个均匀性。这条真的是只要下地在实验室和在产线上干过活的人很容易就能明白的。 结果特斯拉粉们就开始拼命的吹:干法比湿法还要均匀,性能还要好——那我要问了:干法工艺要这么好,为什么那么多实验室不用,那么多企业不用,为什么MAXWELL不上不下那么多年不把它发扬光大,打造出有与锂电池有竞争力的(电容器)产品呢? 所以这个技术:我觉得也许能行,可以明显降低成本,但是很可能会以降低均匀性和性能为代价的——那就造一个低倍率的电池——但是这也意味着你的快充和倍率就没指望了,这恰恰是与现在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潮流相反的。 超级电容器(混动)技术——逆技术潮流而动,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来,先看一段原文 另一项超级电容技术,则可以用作能量回收过程中的快速储能装置,其能耗远小于将回收的动能重新储备到电池中。而在急加速过程中,超级电容器能够实现大功率放电,避免动力电池直接大功率放电产生锂晶枝,对电池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超级电容技术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工作温度范围大,大部分电池的工作温度需要维持在20℃-40℃之间,对外界环境温度要求较为苛刻。而超级电容的工作温度在-40℃-80℃之间,可用于冬天车辆起步与动力电池的加热。干电极技术为特斯拉自产电池提高了能量密度,而超级电容技术能够在特定场景下为电池提供辅助作用,二者结合或许是特斯拉将来会采用的“混动”方案。 正好说到了没准干电极技术会帮我们造出一个低倍率的电池,那有人会说了:正好啊,我们配合上超级电容器,电池倍率低那就管稳态工况,电容管暂态工况,混动一下不是很完美吗? 那咱来分析一下: 目前几乎所有企业都在想办法降低电池内阻,提高快充能力。目前比较好的是可以做到大约1h/1C的充电的。如果你的车用的是这个低倍率干法电池-电容的混动方案,首先你的电池的最大均速充放电倍率很可能要降低到3h/0.33C左右,好了——特斯拉的卖点之一Super Charge被毁了。 然后有人可能不服气:超级电容可以帮助快充!乖乖,超级电容的能量密度只有锂电池的十分之一(最多),这意味着你如果把电池包抠掉一半换上超级电容,你的能量基本就是缩水一半的,电容能带来的贡献很少。电容是能快充啊,但是必须要像那种公交一样开一站停下充一次吼不吼啊,你的特斯拉这样用,你开不开心啊? 典型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远低于锂离子电池,摘自《超级电容器的应用》,储能科学与技术2016年Vol5, No.6 想要续航,就别指望超级电容了,真的,提供不了能量。在过去多少年里,工程师们为了在汽车底盘有限的空间和重量里装下更多的能量,花了多少心血,居然又有人祭出了没什么效率的电容+电池的解决方案。乖乖:电池目前大多的问题还真的是循环,快充,安全性能上需要提高,这几条基本没有一个是电容能给解决的。 电容帮不了快充——它根本囤不了几度电, 而对于快放功率性能——不好意思,这还真算不上目前电池的比较大的短板——电动车加速性能大都不差。所以你把电容喊过来,把系统弄复杂了,图什么呢?图什么呢? 另外必须纠正一个错误:“而在急加速过程中,超级电容器能够实现大功率放电,避免动力电池直接大功率放电产生锂枝晶,对电池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大家都知道锂电充电时才有析锂,放电时没有,写这文章的人纯粹不懂技术瞎胡写。 自产电芯降低成本——你倒是先把供应链建好把技术人员招齐啊 特斯拉在大张旗鼓的宣传它的自建电芯工厂,加上每天与松下、LG、CATL的新闻放出,很多人不由的惊呼:特斯拉要进入电芯制造了,加上要推出的(新)电芯技术,传统电芯供应商要狗带了。 是这样的吗? 咱们先捋一个简单的思路:如果我要建一个电芯厂,我要有啥?有地有厂房,有所有工序的设备,有水电气物流等的供应。有庞大的上游供应链配套: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粘结剂添加剂电池壳体,模组PACK需要的各种机械件电气件。有高素质的工人和技术团队。所以你打开中国地图,看看中国的大锂电厂建在哪里,交通有无保障,周围有无基建配套,有无供应链配套,是不是能招到和培养强有力的团队来执行。 亲,锂电生产那是妥妥的重资产,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啥都要密集,是战略性支柱产业,有上下游配套的。 你准备在内华达沙漠里建上几十个GWh的产能?我就先问你一个问题:原材料你哪里供,全从上海装上船运过去?啧啧啧啧……人家欧洲还知道在匈牙利波兰配套建设电解液正负极材料厂呢,你美国准备怎么建这些配套? 本人不是美国黑,相反,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中国要需要的榜样,但是注意了——学习的仅限于是好的方面。 产业空心化这条要学吗?中国这样的国家没有实业怎么立足?川总喊着MAGA让制造业回流但是这有那么容易吗?大家可以看看记录福耀玻璃的《美国工厂》去体会一下。 所以,想搞工业,产业链配套,哪里是打打嘴炮就能实现的?至少从现在美国制造业的情况,产业链的完备程度来看,特斯拉想迅速搞出巨大的电芯生产产能是有违制造业的基本常识的。 后记1:但是还是要旗帜鲜明地支持马一龙割韭菜 刚才吐槽了这么多,有人可能认为:刘博,你就是反对马一龙割韭菜对吧? 恰恰相反,我非常支持他割。韭菜割不尽,春风吹又生。今天躲了这一刀,明天可能还有其它人来割,所以保护韭菜是没有用的。 韭菜就是要割的:贾药停这样的都可以割,某保健品可以割,那人家马一龙为什么割不得? 相比之下,人家一龙哥还是有理想有技术的,割了韭菜还会用所得来继续追求其宏大的技术帝国的版图,推动人类社会技术的进步。 所以你认为我滋瓷不滋瓷,我说滋瓷!为了人类的进步,割! 后记2:凡是马一龙说的做的,都是对的? 有人可能要问:刘博,你是不是个马一龙黑,以做空他为己任? 其实作为业内从业者,在我的眼里马一龙无疑是一个技术先驱,开拓性的做了许多工作。马一龙是电动汽车行业从业者的标杆和偶像这一点是没问题的。而且他的确是这个时代的电动化的开拓者,引领了一个时代,一个行业的前进,是名副其实的龙头领袖。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特斯拉干的每件事,做的每一个宣传就一定是正确的,就可以被奉为经典不容置疑。 要知道马一龙也是个人,特斯拉也是个企业,并不是上帝也不是马克思(大雾)。特斯拉做的很多工作很成功,但不代表他每一条路,每一个事情做的就一定是对的,没准也有点私心和小算盘在里面。比如像是这一拨,笔者就认为更多的像是特斯拉想制造新闻把前景勾勒的更美好收割一轮。 但是要收割,要打压供应商,我觉得还是要注意一点才好:尽量要和光同尘共存共荣啊亲!你把供应商榨的油都榨干,整个行业生态怎么继续生存维持啊,谁活着不需要挣钱恰饭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哪怕是Tier2的)供应商是上下游不是竞争对手,都在一个盆里吃饭,互相帮扶着点,一起做大行业蛋糕才是最重要的。 话说回来:就是真要收割,有点小算盘和私心也没啥。我要是在那个位置上估计我也是去割的——屁 股在这,为什么不给自己的企业争取到更多的利益来支持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呢?所以其实我是多少能理解这个思路的。 但是,广大不懂技术的记者券商散户们就开始跟着乱造风了,高喊着马一龙干啥都是对的,宣传啥都是对的。这样有必要吗?明明是当韭菜,最后当成了精神上的股东了?都买了美股TSLA持仓了吗? 那唯马一龙为正确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怎么形成的?迷信吗?宗教吗? 不要忘了邓爷爷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都说过: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当时针对“两个FAN是”提出的,而这个“凡是”精神似乎现在也在被很多马一龙的粉丝用在他身上。 强烈建议韭菜们也要加强自我学习,以史为鉴,早日意识到做韭菜的局限性。 以及那些不懂技术的券商研究员和车评哥哥姐姐们,焦虑可以少贩卖一点,技术可以多了解一些; 学习多一点,下笔不翻车。 最后:期待四月发布会,我也期待自己的这篇文章被打脸。如果打了,还真有可能意味着电池技术的明显前进一步。如果没打,也没关系,其实技术一步步扎实的前进相对更稳更有把握,对工业化更放心一些,汽车电动化的前景依旧光明无比。 毕竟步子大了,咔——容易扯着蛋。 来源:弗雷刘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