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刘博带你读文献(4)--超快超高温烧结技术(UHS)(@陶瓷&固态电解质)

3月前浏览557

大家好!五一假期快乐!这是自疫情以来的第一个总算可以出去玩了的长假,希望大家玩的开心!

 

刘博近来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做家务以及学习,这两篇又读了几篇文献,特选了这篇分享给大家:《陶瓷的超高温快速加热烧结方法》,该方法在固态电解质的烧结上有很好的应用效果,作者是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胡良兵教授。该文写的清晰流畅,虽然刘博可以在此把主要内容都给大家介绍一遍,但是我仍然强烈建议对这个技术有兴趣的人应该自己深入读一读:)

 

好,不多说废话了,下面开始介绍。

本文全是技术分析,没有吐槽~                           

 




传统的陶瓷材料烧结与新的超快超高温烧结技术(UHS)

 

其实陶瓷材料已经是一个比较经典也有了很多年研究的材料方向了(当年刘博的博士就烧了五年的结构陶瓷,看到这篇文章倍感亲切),研究理论等等都很成熟。烧结就是通过升温-保温,使得初始状态下的坯体材料显微组织中的晶粒进行生长致密化,从而获得高致密度陶瓷材料的过程。为了把材料“烧密”,尽量避免缺陷产生,传统的典型烧结工艺,常常费时费能,以及有时显的灵活性不够。

 

烧结可以说是制备陶瓷材料的最为关键的一步,而在过去几十年中,也有了很多这方面的创新的方法,包括SPS、闪烧、微波烧结等等。然而,这些方法也各有各的局限:SPS一次只能做一小块形状规则的材料,而闪烧则要求材料必须导电,太受限于材料的本身特性。

 

而在这里,胡老师就发明了他的新的超快超高温烧结技术(UHS),其核心思想是在惰性气氛下大功率辐射快速加热-保温-冷却,以实现对材料的快速高效烧结,是一种高普适性的烧结工艺


 


 

工作原理



其实特别简单:还是陶瓷粉料的成型-造坯,然后我们的加热元件就是上下碳纸,坯体置于中间。碳纸经过大功率通电就可以快速升温,两张碳纸之间就形成高温温场,通过辐射就可以把热传导到坯体中去,使得材料烧结,从而完成致密化。

 

这个图就形象的表明了该烧结工艺中,显微组织随烧结/温度制度的演化过程,主要有以下三步:

加热:室温到1500℃的升温时间需要大概30s(对于我们传统的烧结工艺,这个时间一般是小时级的)

保温:从图中的示意可以看出时间不会太长,应该是1min之内

速冷:几秒钟的骤冷

 

 

几种烧结工艺的比较

然后这张图里,就说明了该烧结方法相比于几种典型烧结方法的优点



说实话,写的非常清晰易懂,刘博觉得评论都有点画蛇添足。刘博通读本文后,还是稍微替作者总结了一下该方法的一些需要特色,在这里再强调一下:

 



超快超高温烧结技术(UHS)的优点

 

1. 异形材料:很方便去烧结异形材料(3D打印),对于陶瓷材料时下向这个新的风口方向发展很有帮助。

2. 工况面广:碳加热材料+惰性气氛工作,基本什么烧结工况(温度+所有非氧化气氛)都可以搞定,中/惰性气氛烧结的材料影响也不大(比如氧化铝这种,作者研究了一下发现不会明显的影响氧空位的含量,烧结并不会导致材料结构中的氧大量的损失)

3. 减少杂质:对材料本身化学成分/组织/异物影响小。因为整个烧结过程很快,也没有大的压力与接触,所以不像SPS等其它一些烧结方法一样会在表面的材料部位有碳等杂质的渗入与污染。

4. 容易放大:用大碳纸 + 多放样品就办了。

5. 不挑材料:各种氧化物、硼化物、氮化物、氮化物等都可以烧

6. 缺陷材料:可以烧出各种含有偏离平衡态缺陷(点缺陷、位错)的材料

7. 固态电池:非常适合卷对卷的薄膜材料连续烧(我觉得对于固态电解质的工业化没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8. 成分锁定:超快速烧结,传统烧结中因为长时间保温导致的挥发损失偏离化学剂量比以及不想要的互扩散现象(@功能梯度材料)问题得到了解决:简直是烧结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福音!不用补太多锂了!

 



在固态电解质体系中的应用&验证


胡老师在这篇文章中在烧结了好几个固态电池电解质,包括LLZO,LATP等,然后做成对称锂金属电池进行循环验证了材料的稳定性,总之看结果非常不错,循环后各方面都非常好。


 

 

刘博乱弹

不过如果非要挑局限性的话,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刘博觉得不多。在这里斗胆提出几条自己不成熟的见解,欢迎大家拍砖:

 

1. 烧不了需要弱/强氧化气氛的材料 ——这个可能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这个工艺需要快速走大电流加热的低电阻材料,但是这些材料普遍性的不太耐氧化——正常的烧结炉(用的电流什么的都小多了)都常常要更换炉丝的,所以估计这块还是麻烦。

 

2. 工艺窗口会不会有点窄,不太容易控制?针对固态电解质LLZTO烧结,作者也给出了这个工艺窗口,大家可以看到,只有绿色的这个部分是合适的工艺窗口。当然这里说的主要还只是给材料摸工艺的问题。再回到工业化上,这个大碳纸温场的控制(尤其考虑到需要急冷急热)怎么能弄好,我觉得可能有些技术挑战。

 

后记

五一休闲假期大家要好好玩,总算是疫情后的一个可以有出游机会假期,要珍惜。旅游一下消费一下,也是为了国家的经济恢复做贡献。

 

不过呢,休闲之余,大家也不要忘了多给自己充电和提高自己。世界时局的变化使得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可能都要受到影响,每一个人都应该自立自强,努力前进,固守于以前学到的知识和见解可不行。

 

 

致谢

感谢pppeach在技术方面的讨论和建议。


来源:弗雷刘
化学理论材料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8-07
最近编辑:3月前
弗雷刘
博士 动力电池 新能源行业科普
获赞 0粉丝 1文章 103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Tesla Motors 为什么不使用以磷酸铁锂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

序 - 作者新评本文是我在知乎上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发表于2014年,靠它还第一次上了知乎日报,说是我“作家”事业的开山文也不为过(大雾)。5年过去了,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早已进入了新的纪元,电芯能量密度已经有了300Wh/kg的软包,系统能量密度达到180Wh/kg、190Wh/kg的车型也已经有了。有很多人批评唯能量密度论,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能量密度的追求虽然有些不合理的地方,它却一直是推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向和推动力。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大规模生产+技术的进步,电池成本也比5年前有了明显下降,这也使得电动汽车更大规模的使用推广成为了一件越来越自然的事情。另外一个问题是安全。磷酸铁锂如回答中所述,安全性能更好,因此在许多安全性更为重要(同时对能量密度追求要不高才行)的场合实际上磷酸铁锂也已经站稳了脚跟。而在2019年中国随着补贴的退坡,三元高能量密度电池用于高端细分市场+磷酸铁锂用于偏低端的细分市场的趋势也开始逐渐显现。其实这一对兄弟各有所长,完全可以和谐共处,一起为能源革命中的锂电应用开疆拓土。首先纠正一个概念,“锂电”是我们一般说的“锂离子电池”的简称,而你所说的“铁电”,其实是使用磷酸铁锂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它是“锂电”的一种。OK,现在开始回答,先说简单版通俗型摘要:特斯拉使用的松下18650锂电池,以NCA为正极,并且设计了复杂的电池管理系统,从而尽可能保证和提高了电池工作的高效性与安全性。至于是否绝对的安全,这个无法回答,你如果想说自燃,我还想说汽油车夏天也自燃呢。对于纯电动汽车(不考虑插电混动以及纯混,人家可以靠汽油开挂),我们最最纠结的是什么?里程焦虑,就是开不远,因为电池的能存储的能量密度太低,车用电池成组后现在一般也就100~150Wh/kg的能量密度,汽油的这个数值大概是10000…所以哪怕你像乌龟一样背一车电池都不见得解决问题。大家天天吐槽电动汽车天天充电跑不远半路没电了怎么办,都是能量密度太低给害的。现在电池技术的最大短板,就是能量密度太低,落后于摩尔定律无穷远。。。。。。别扯那些锂空什么的,即使它们能量密度也不够高,关键是离实用还远。。。。所以至于为什么不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我想说,主要原因,应该是容量(Capacity单位是Ah)-以及能量(Energy,即容量的Ah乘以电压,得到Wh)偏低(磷酸铁锂容量比三元低一点,电压还低,只有3.4V,所以乘出来的能量就更低了)。实际的汽车用电池组都是串并联组合出来的,需要用串联来提高电压,此时,单节单池的电压以及不同电池之间的容量一致性显得非常重要,光说容量低是不严谨的。下面展开说一下:要对比几种正极材料,我们就必须引入这个图,即五个重要性能判据:Power功率,Life寿命,Cost成本,Safety安全,以及Energy能量。对比的材料是NMC/NCA三元材料/NCA,LCO钴酸锂,LFP磷酸铁锂,LMO锰酸锂。NCA和NCM比较相近,算是材料中的近亲,因此在这里归为一类说。LCO = LiCoO2 , layered, NMC = LiNixMnyCozO2 , layered, NCA = LiNi1-y-zCoyAlzO2 , layered, LMO = LiMn2O4 spinel, LFP = LiFePO4 olivine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出:LFP材料Energy能量最低(悲剧,容量低是一方面,3.4V的低电压才是问题,反面例子就是镍锰酸锂尖晶石,电压4.7V)。篇幅所限,就不在这里放充放电曲线了。Power功率一点也不低(在鄙研究所自制的中试级磷酸铁锂,5C可以做到130mAh/g滴(当然PHOSTECH的也可以。。。)。包碳+纳米化材料倍率性能还是很强大的!)。Life寿命和Safety安全性最优,这主要得益于该材料中聚阴离子PO43-的结合作用,使得氧结合的更好,与电解液的反应活性低,不像三元材料那样更容易出现一些产生氧气鼓泡等现象。寿命上,一般认为可以>4000次循环。Cost成本,磷酸铁锂还不错,成本上仅次于LMO锰酸锂材料(这个东西,空气烧,锰源又便宜),第二有竞争力。磷酸铁锂的原料,磷铁锂都比较便宜,但是做成纳米粉需要一些成本,热处理又要在惰性气氛下进行,种种工艺要求,导致该材料的成本(国产的大约10W/t)不像LMO那么低(6~7W/t),但是比起NMC(13W/t),LCO(更贵)还是便宜一些的。原因:钴比镍贵(我国贫钴啊有没有),镍比锰铁要贵,用什么原料,有什么成本。然后再对比分析以下NCM/NCA材料能量最有优势(电动汽车就想跑远点,这个最重要)。此外随着高镍NCM材料的研发推出,这个材料的能量密度还能有进一步的提升功率还可以(其实也够用了,对于纯电动汽车,能量比功率特性更为重要,对于丰田Prius这种混动车,功率特性才更重要,但前提是能量不能太挫)寿命,也不错。之前的时候,三元材料可能寿命在1000次左右,但是近几年来随研发工作的进展,该材料的寿命已经可以达到2000周(好像标准是还能保持80%还是多少,记不清了),这就已经很可观了,比如你电动汽车,一天一充,一年365次,2000次够你6年了,好多人这时都打算换车啦。成本有点高(先承认这点),毕竟用了些镍钴金属,成本高点正常,但是这个材料至少比LCO钴酸锂便宜,所以以后在日常电子消费品领域,取代LCO材料还是比较有前途的。安全差(回应Arthur Wang的意见),尤其是相对于磷酸铁锂而言,NCM/NCA材料充电时会往外冒氧气~~~,使用中出事的可能性也高于LFP材料,三元材料电池安全性一直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说到这里,电池里不只有正极材料,我们还可以通过电解液成分调节,隔膜优化(陶瓷隔膜神马)以及优化电池控制系统(冷却,安全防护)来减轻这个问题。虽然NCM/NCA材料的安全性一直算是个问题,但是还是有提高的空间和解决的办法的。说能完全解决安全问题的,我认为都是在耍流氓。电池控制系统,是尽可能提高安全度,不可能保证100%安全。所以在此对比一下这两个材料,最重要的能量密度上NCM/NCA完胜,寿命上NCM/NCA不差,安全上NCM/NCA差些,但是不严重,功率不算太重要,两者都不错,成本上NCM/NCA高一点。但是在这里注意了:成本上NCM/NCA高,是单位质量的成本 (rmb/kg)。考虑到单位质量的NCM/NCA能量密度高(Wh/kg),所以折合成单位能量的成本的话(rmb/Wh),NCM/NCA还更有优势一些,所以从单位材料的成本来单纯计算,结果可能是比较有欺骗性的。说到这里,我忍不住要吐槽:你们天天嫌电动车贵,就是因为电池用的多,就是因为单位能量的成本(rmb/Wh)这个数太高,其实真的很难降啊,我们都快喝西北风了啊啊啊啊另外一点,就是磷酸铁锂放电平台太平,不好做电池控制系统啊,NCM/NCA这方面就要好些。不过作为一名磷酸铁锂研究狗,我也得为我们的材料说几句话:在追求安全性、倍率性的场合,磷酸铁锂电池还是有优势的,尤其是请天天吵着电动车、电池不安全的人多为我们磷酸铁锂投票~。此外磷酸铁锂不需要用镍钴这些玩意,对于国家资源安全是有所帮助的(好吧,其实也用不太多,不过这产业一旦大了用量也可观);还有,磷酸铁锂材料毕竟寿命还是最好的,所以在某些要求时间的场合,它有优势(比如有的电池便宜,但是寿命可能只是磷酸铁锂的一半不到,折合使用时间后成本就不一样了,我才不告诉你是LMO呢),大家要学会算账。在一些能量密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的场合,磷酸铁锂还是有优势的,比如储能等新领域。所以,说来说去,为了让纯电动汽车跑的更远,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更受青睐。谢谢大家~参考文献: The Current Move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 Towards the Next Phase. Adv. Energy Mater. 2012,DOI: 10.1002/aenm.201200028编辑于 2014-06-10后记 知乎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080889/answer/26634406精选评论来源:弗雷刘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