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动化可以说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的方向,特斯拉在美股已经成为了最亮眼的明星之一,中国支持电动汽车发展的力度也有目共睹,而以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在今年也制定了强有力的包括补贴在内的支持政策,使得电动汽车销量有了大暴发。
行业的方向没有任何问题,电动汽车行业的吸引力和前景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源、人力、资本进入这个行业来共同推动发展——这当然是好事。一个有前景的行业,自然要讲好故事。然而在讲故事的时候,刘博发现了这样的说法,而且这样说的人还真不少:
讲真:这个消息是真的吗?来源是哪里,有没有证实?恐怕使用这个信息的人没有一个能说的出。
在欧洲各国中,刘博认为德国是汽车工业强国,区位又在欧盟中心,其政策才更为理性、更具有参考价值。那今天刘博就较个真,给大家搜索和分析一下“德国2030年禁燃油车”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
2030德国全国禁燃令:仍然只是绿党的提议
找个搜索引擎,键入德文(Verbrennungsmotor)内燃机 +(Verbot)禁止。搜一下你就可以看见很多结果。
在这里,刘博觉得没有必要给大家一篇篇翻译德语新闻,就告诉大家经过更具体筛选后的结果,下面这几条新闻大家可以看一下(好吧都是德语):
这几条新闻其实都是一个意思:绿党要求从2030年“禁燃”。注意咯:是绿党一个党的要求,由该党的Anton Hofreiter提出。你仔细再过过各路新闻,发现不了任何具体其它真正政府高 官对此的支持言论,也不会找到任何政府立法等方面的进展信息。
然后有人想说,是不是你搜的新闻太旧了?那咱看这一条:
今年7月4号的哦,刚出锅的还热乎。内容无外乎还是绿党在要求,然后里面有这么一句:“Der Ausstieg aus dem Verbrennungsmotor muss gesetzlich festgelegt werden”, 翻译一下就是:禁燃必须要立法啊!——所以到现在,这德国全国范围内的禁燃令变成行政法律指令的事还没谱呢。
所以,几年之后,还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德国政府要在2030年全国禁燃——网上传的德国2030禁燃令仍然是假新闻。
为什么用“仍然”呢,因为2017年的时候就已经有过一拨爆炒德国禁燃的新闻了,然后当时刘博就已经把此新闻证伪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观看:《史上最详细打脸贴来了,德国禁售燃油车是假新闻!》
2030柏林一城的“禁燃令”:只是一城就问题重重,引起了巨大争议
既然全国太激进,那没准还有城市级别的“禁燃令”是不是?在此我们进一步的细过了一遍“禁燃令”的新闻,很容易发现柏林有这一条——可以说是在各城市中相对比较早比较激进的。你要说提高电动汽车占比,这样的渐进式的改革当然没问题,世界好多城市和国家大家都在做好多工作。
但是你柏林要是非要极端到全面禁燃,別的城市基本还没什么影呢。
那么我们具体来看看柏林城的“禁燃令”:其由绿党的提出,然而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这条新闻的关键描述:大概都是什么多数人反对(Mehrheit lehnt Verbot ab),激烈批评(Heftige Kritik)
然后我给大家看下图:CDU的柏林(地区?)主席Kai Wegner对此提案的评论:“该提案不符合社会性,不实际也不负责任(Unsozial, unrealistisch und unverantwortlich)”
评论:……
所以就连这柏林城一城的“禁燃令”都引起了巨大争议,没有通过,你跟我说2030年德国全国都要全面禁燃,这步子——是不是扯得有点大?
“2030德国全国禁燃令”?德国政府关键人物的表态
在这里,关键可以搜一下德国在汽车领域的关键领导对于禁燃令的观点,基本就可以佐证出实际上政府中能做决定的人是不是支持2030德国全国禁燃令。
刘博在这里选了四个人:
1) 默克尔总理Angela Merkel
2) 交通部BMVI的舒尔部长Andreas Scheuer
3) 巴符州州长克莱茨曼Winfried Kretschmann
4) 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VDA的马特斯主席Bernhard Mattes
然后就把他们的名字和禁燃令关键词放一块搜一下,然后你可以发现:
1) 默克尔总理
其实早在17年,刘博就发现了一个默婶对禁燃令特别喜欢的表达方式:
简单说就是:你问我滋瓷不滋瓷,我说滋瓷!但是你要让我说个具体时间,不好意思,宝宝给不出(Eine konkrete Jahreszahl nannte sie dabei jedoch nicht)。类似的表态在很多媒体上都见过。
那过了几年了,2020年又有怎样的说法呢?我们打开搜索引擎,搜「默克尔总理+禁燃令」,然后只筛选今年的信息,咱们大概看一下:
反正你搜搜吧,什么也搜不出来了……估计人家默婶忙着抗疫什么的呢……
2) 舒尔部长
其采访讲话“不用无用的禁令,交通方式的自由”(Freiheit der Mobilität ohne unnütze Verbote)直接挂在交通部主页官网上,可以说已经很官方很正式了:
给大家翻译一下,他的观点是:交通部对于各种技术是开放性的(technologieoffen),清洁节能的内燃机技术在未来也是像电动汽车一样需要的(Sabuere und sparsame Verbrennungsmotoren warden genauso gebraucht)
3) 克莱茨曼州长
可能有人不明白这个州长谁啊,巴符州是干啥的有什么代表性?答:巴符州在德国西南,和拜仁州一样是德国经济最强的两个州,然后戴姆勒在巴符州。所以:一个汽车强州的州长的意见自然有参考价值。好了,上图:
嗯,我就给大家翻译一个重点:他把2030禁燃这个时间点认为是一个“弱智的时间点“(Schwachsinnstermin)
评论:……
4)马特斯主席
给大家直接翻译:这样(2030直接禁燃)是计划经济,既不考虑技术进步,又不考虑顾客的需求。这既不现代也不创新,只有倒退(alles andere als modern oder innovative, sonder rückwärtsgewandt)。
他还进一步表示:未来技术有很多,可以结合着用,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减排,比如燃料电池,比如混动,比如使用生物/碳中性燃料。简单把一种动力方式给禁了会进入经济、生态和社会的死胡同(ökonomische, ökologische und soziale Sackgasse)。
总结一下本章:
禁燃令这么大的事,影响占国民经济占比这么大的汽车行业的发展,所有政府大佬领导全都没表态要支持/给出明确时间表,各位是怎么理直气壮的相信这个禁燃传闻是真的?
所以:
既然目前所有实锤证据都不能证明这条新闻是真的,那德国2030禁燃令这新闻就是假的。
好多其它国家颁布禁燃令了,所以德国肯定也颁发了?
有人可能要在这里反驳:因为像英国、挪威等国家都颁布禁燃令了,所以德国的也是真的。
拜托,逻辑呢?因为大家都是人,所以你有钱,我也该有钱?谁告诉你禁燃令这种大事是可以随便外推的?
好,既然说到了英国、挪威这样的国家咱就先捋一下。
英国:岛国,面积小,制造业基本除了罗罗发动机基本被自己扔干净了——这基本就和海南岛要禁燃差不多,岛国面积不大当然没问题啊。然后英国反正自己也没汽车工业了,我就做好配套啥的买别人的车建人家的工厂就行了。
挪威这些国家也一样:小国,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工业可以忽略。
德国呢?
大家都知道:德国汽车工业占德国经济多大比重,德国又在欧洲中心,有时德国就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欧盟,所以一定程度上也等同于大国。因此在纯电动技术还没有发展到足够的成熟度时,贸然使用这种计划式的“10年后就要生效禁燃令”的武器来淘汰燃油车只会导致社会的剧烈动荡,根本不利于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实现技术、社会的进步。而德国的区位问题也决定了你处于一个欧洲的中心转盘处,所有车都要经过你这,长途也要跑货带人。你这一下子不让所有燃油车动了,这么一刀切交通系统、社会全体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你们这些说禁燃的人考虑了吗?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考虑到电动汽车目前的技术水平,小国、岛国这些没有制造业的国家当然可以一刀切式的禁燃,对于大国和有汽车工业的国家,决定一定要慎重!
让大国在短时间内把燃油车一辆不剩的淘汰 = 走极端 = 一粉顶十黑
其实上,在最近的几年中,在电气化转型方面,中国和德国实际在做的措施非常理性,也有代表性,是真正有制造的大国做的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应该做的事情:即通过支持企业加大电动化转型投入,提高电动车补贴,增加电动汽车配套充电设施,设立电动汽车的销量目标/占比等方式和措施来支持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但是在这里你非要说要把燃油车一辆不剩的淘汰掉,我就告诉你为什么这个是走极端,对于我们电动汽车发展实在没有任何好处,属于一粉顶十黑的骚操作。
1)电动汽车技术上的进步和配套的完善都需要过程,目前性能上有亮点但是也有短板,如果完全撤掉支持政策(补贴、牌照)能怎么样相信大家都大概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先应该做的还是稳步发展而不是直接叫嚣全面取代。
2)短时间内用行政命令让电动汽车100%取代燃油车,这在产业经济学上都是属于缺乏最基本的常识,都算不上计划经济(pppeach云:好歹那还是经济),只算得上计划,属于所有政府这之手在经济活动中可以做出的几乎是最烂的动作。你可以补贴,可以限牌,可以区域限行限购,但是对这么大的一个行业,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对于中国和背靠欧盟的德国都适用),直接傻瓜式的来个一刀切的禁燃令,这真的属于没有产业经济学上的常识。
3)电动汽车完全可以先好好向燃油车学习成熟的经验,共同发展进步,非要搞成对立的你死我活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事业要成功,朋友要搞得多多的,敌人要搞得少少的,我看PHEV插电混动搞得就不错嘛。为啥非要动不动的去这样刺 激人家燃油车领域,把所有的燃油车都视做敌人(问号脸)?合作共赢,融合发展,一起推动交通领域向更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它不香吗?
4)一刀切式的禁燃会引起产业发展的动荡。正常的产业升级可以有政府的政策引导的效果,但是它更多应该是技术发展+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而不管这一点的蛮横一刀切并不能促进新技术的发展,甚至不能有效的拨苗助长:新技术的竞争力是靠自己实力够挣来的,不是靠行政禁令。如果新技术本身不足以去实现完全替代,旧技术被行政命令完全禁用只会带来全社会运行的更高成本——说人话就是:本来没事也得给你折腾出事来,影响安定发展的大局。你得琢磨好怎么转移安置所有的内燃机-机油相关的产能/人员,想想极端气候条件地区要不要留燃油车,电网的改造要比之前的计划激进好多,怎样保证各种资源的供应……而如果你的政策是一个渐进式的提高占比的路线,这些问题都可以一步步前进,缓慢消化,以减小对社会总体运行的冲击。
5) 一刀切式的禁燃,对于社会中的更中低收入的人只会带来更大的影响,这很可能对于建设小康社会打赢扶贫攻坚战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在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德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可以说十分领先,但是这也带来了不断提高的高昂电价,而高昂的能源支出实际上对于社会中的广大低收入人群来说是非常不友好的——有点类似于恩格尔系数的意思。而燃油车目前成本仍然较低,而且配套设施齐备,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罔顾技术成熟度和配套完善度直接硬用行政命令禁燃而不是逐渐的引导替代,必然会导致交通等方面的成本上涨,而这部分成本的转嫁如果政府不能完全兜底,几乎铁定会导致中低收入人群 交通支出占比增加,而且中低收入的人们对于这样的支出增加的承受能力是远弱于社会其它阶层的(举例,如果公交都从一块变两块,对于城里月入3万的白领来说问题不大,但是对于月入两千的务工人员可能就是生计问题)。这并不利于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愿景。
总结一下:对于汽车大国来说,有人非要要求在短时间内把燃油车一辆不剩的淘汰,我想起来了小平同志的一句话:在实践之中“不折腾”。
最后:你们是从哪看出来我是在给燃油车站台的?
估计看完这篇文章,会有好多电动车的(原教旨式)信奉者会来批评刘博士,说刘博士眼光短浅、因循守旧、逆潮流而动。得,我也到时候不一个个回了,大概我都能脑补出你们想说啥,我直接在这里列好你们可能说的观点,然后解答/反驳一下,就不劳烦你们留言再打一遍字了。
1)“智能机替代了功能机,苹果打败了诺基亚,汽车取代了马车,所以电动汽车要在未来完全取代燃油车 ”
—— 关键还是要看技术本身的发展水平,如果电动汽车本身技术发展的快到了能够在几乎所有方面都轻松吊打燃油车,那当然是有可能的。但是问题是“几乎所有方面吊打”容易吗?安全有挑战不?低温有挑战不?快充有挑战不?续航有挑战不?对电动汽车行业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它有优势,但是也有自己的挑战,在叫嚣把燃油汽车全取代前,好好磨炼好自己才是正事。
2)“人们总是高估五年内发生的变化,而低估十年内发生的变化”
——继续给我扯情怀。你去翻我的过往文章,里面各种硬核科普,热失控的文献看的懂不?把技术整明白了再说,与不懂技术也没有宏观的人只扯情怀的人不足以讨论事情。
3) “刘博你不懂未来,不懂技术,电动汽车才是未来”
——刘博在主机厂做研发,主业是动力电池技术的预开发,所以我懂不懂动力电池,你猜?
4) “刘博你就知道在这里制造负能量,逆历史潮流而动”
——我相信我比想在这一章跟我抬杠的90%以上的人更懂动力电池,然后你们说看好这个行业的全面取代,那你们来这个行业中工作贡献力量呗,加入刘博的队伍。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你没搞过技术不知道这行业到底咋样就在这里指导江山,要知道我国最不缺的就是键盘侠。
5) “刘博你接受了燃油车厂的贿赂,在给他们站台”
——我是真想,哪位金主爸爸愿意打钱吗[旺柴]?算了,不约不约。
观点总结:只要别走极端化的100%行政命令式取代,其它一切好说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
1)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纯电动汽车哪怕是要高比例占据市场份额(>90%)都没问题。但是你非要搞一个强制式的100%取代呢?
2)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是电动汽车真发展到了各方面性能全面吊打燃油车的时候,市场和政府自然会支持它成为绝对的主流。而贸然使用这种行政式的禁令来发展,就是典型的极端思维,一粉顶十黑。
3)所以要是真出现了电动汽车对燃油车100%的取代,我希望这更多的是由技术发展驱动带来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技术还不足以满足要求时,就强制使用行政命令淘汰导致现有汽车工业-交通体系运行产生混乱。
4)现在的电动汽车已经随着技术的进步在很多方面有了很不错的竞争力,但是要在大多数性能上可以压倒燃油车并全面胜出,这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先会走才能跑,先提高占比再去谈全面取代,取代时能多靠市场的力量就少用行政禁令的手段。
5)最后劝一下各位:对于年轻的后浪一代:来电动汽车行业工作吧,这是时代的大风口大舞台;对于批评我这篇文章太反动的朋友们:来电动汽车行业工作吧,先多好好了解一下这个行业,我们一起用双手失去这个行业的发展。
图|网络及相关截图
作者简介:刘冠伟,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系,从事动力电池研究开发工作多年,目前就职于某外资车企电芯开发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