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为什么磷酸铁锂电池比三元锂电池在低温下能量衰减更快?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吗?

3月前浏览186

磷酸铁锂电池冬季表现不佳实际上是由其本征特性决定的, 这也是为什么笔者虽然看好磷酸铁锂在这几年份额可以不断回升,但是坚决不认同其会彻底打垮三元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有:

  1. 磷酸铁锂材料本征的低电导率特性 + 相应的本征低低温特性。(纯)磷酸铁锂材料常温下电导率能低于三元材料起码4个数量级。虽然众所周知磷酸铁锂可以通过碳包覆实现良好的常温性能,但是这一改性并不能很好的同样在低温下使得磷酸铁锂依然性能出色 ——所以到了冬天,三元材料因为其电导率的优势,本征上就比磷酸铁锂性能更出色。


  2. 磷酸铁锂材料充放电曲线非常平, BMS 难以管理所以只好留更大的裕量/限制其出力。虽然目前一般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容量标定是靠安时积分来实现的,但是它也需要在充放电初/末段再依靠开路电压OCV-容量曲线来进行校准。但是此时问题就来了:磷酸铁锂的曲线非常平,中间这一大块的很宽的容量范围对应的都是3.2V 左右的平台,很难校明白现在对的是30/50/70%SOC?,所以我们的BMS 工程师只能无奈的多留裕量来应对可能到来的极端工况(限制工作窗口),而这又会使得磷酸铁锂可用的能量/功率范围进一步缩窄……

那,怎么解决呢?

刘博的个人观点:能缓解,想根除恐怕不容易。方法有:

  1. 磷酸铁锂材料本征的改性:无非就是纳米化(缩短扩散路径),优化的碳包覆(让导电网络效果更好),掺杂(造成一些空位促进离子扩散之类,但是说实话机理有争议),表面形成改性离子导体层等(比如焦磷酸锂之类 ,但是似乎机理也有争议)。这些改性方法当然不是不可以,不过似乎和做功率型磷酸铁锂也差不多……


  2. 磷酸铁锂用在电池等级的工艺优化:极片涂的薄点啦,导电剂用的好点啦,电解液用更扛低温的体系啦……当然功率和能量密度常常是对翘翘板,难的不是把一个性能做上去而是把两者同时做上去……

  3. 热泵!电芯组成电池系统,肯定需要热管理,之前的电加热1度电换1度热来加热电池肯定太耗能量了,像某斯拉的热管理水平就不错,热泵可以做到以1度电的能量消耗带来3~4度电(大概啊,数据我不太准)的加热能力,这是一个公认的方向。热管理很重要,低温热管理则对磷酸铁锂比三元更关键。


  4. 电池管理系统BMS优化。刚才也说了磷酸铁锂因为这条平的曲线,做BMS是非常费劲的,也就给我们亲爱的BMS 工程师们带来了更多工作上的挑战 ,这块怎么办呢?无非还是要多多的关爱他们,给他们创造良好的不闹心的工作条件来缓解/解决问题【逃】

题外话:近来特斯拉磷酸铁锂版续航缩水+特斯拉希望车主们定期频繁充满电的新闻不知道大家看见没有。缩水的理由如上所示,而官方希望车主们每一/二周充满一次就是希望可以不断为电池管理系统输入数据,可以为OCV-容量曲线增加更多的可用的参考点/值,从而帮助系统不断的迭代升级完善算法,让SOC荷电状态的估计更为准确。

怎么说呢,磷酸铁锂(尤其是冬季)的BMS这玩意是不太好做,但是这么急吼吼的让磷酸铁锂版上市并且让用户干着工程师们原本该干的活。

这样好吗?

这样不好。

PS: 感谢同事Chen. DONG 给予的专业意见参考建议~







说明


本文为业余时间所作,不代表任何织机构观点,已经于12.15日发表于知乎个人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4952446/answer/1628793249



来源:弗雷刘
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8-07
最近编辑:3月前
弗雷刘
博士 动力电池 新能源行业科普
获赞 0粉丝 1文章 103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聚焦电动化&碳减排——德国重载货车动力转型技术路线图

几个月前在网上看见了这篇德国人于去年编写的交通电气化路径建议。笔者自己的工作领域基本还是聚焦乘用车,对商用车一直是跟着看看但是一直没有深入。花了一些时间把这篇报告读完后,觉得很有收获,特此把里面看到的一些核心内容分享给大家。 报告封面如下,中文名就是本文标题,德文名为:Werkstattbericht Antriebswechsel Nutzfahrzeuge, Wege zur Dekarbonisierung Schwerer LKW mit Fokus der Elektrifizierung,可以在外网上直接搜到。 背景:商用车碳排贡献相当大,排放非均匀性带来问题解决的复杂性 首先,作者指出:商用车在整个交通领域中的碳排放占了1/3,减排压力非常大。下图给出了德国在过去十余年中的货运交通方面的碳排放值:2020年为160 Mio. 吨CO2,2019年是163 Mio. 吨,然后他们制定了2030年气候保护目标(Klimaschutzprogramms2030, 也叫KSPr 2030),该目标为95 Mio. 吨,相当于2005年的59.4%,目标不可谓不艰巨。 所以:为了达成2030KSPr目标,需要把货运领域交通的1/3实现电气化/使用以电得到的燃料。 德国在过去十余年中的货运交通方面的碳排放值以及未来2030的减排目标 然后更进一步的看商用车的碳排放分布,会发现一个明显的Heterogeneity 不均匀问题:在商用车里面,<3.5吨的轻载车(实际上车的尺寸等参数和乘用车比较接近了)占的CO2排放其实并不大,如下图所示,基本只有>3.5吨的重载车的近1/4 (10 vs 38)。CO2排放量:灰色为<3.5吨的轻载商用车,蓝的为>3.5吨的重载商用车 而实际上这些轻载车按保有量数量计算的话,占据的是明显大多数(见下图)。第一行是保有量,可见轻载车占70%,但是如果看第二行总行驶里程(Gesamtfahrleistung),就能看见越轻载的车占比相应缩小,越重载的占比增加。而到了第三行总CO2排放当量,可见越重载的车占比越大,光最重载>40吨的卡车就占了近一半的排放,轻载车那么多的保有量占比带来的CO2排放占比只是比较小的一部分了。 究其原因:重载车天生就主要用于跑更为长途的路段,加上其自重大,能耗大,因此CO2排放相比于其保有量就会不成比例的高;而轻载商用车更多用于短途区域间的配送,能耗和里程都会偏低。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考虑到车种+服务种类的多样性,商用车的电气/减碳工作可能要比乘用车更复杂,需要更加细致的分析研究,来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德国2016年的不同重量商用车的保有量(行一),总行驶里程(行二)和总CO2排放当量(行三) 主要电气化研发方向:纯电,燃料电池和接触网-混动,与接下来的技术路线图 为了达成KSPr2030的目标,考虑到商用车领域排放的复杂性,该报告认为,应该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同时研发以下三条技术路线: • Batterieelektrische Antriebe (BEV-Lkw) 纯电动货车• Wasserstoff-Brennstoffzellentechnologie (H2-BZ-Lkw) 燃料电池货车• Oberleitungs-Hybride (OH-Lkw) 接触网-混动货车 下图给出了这三种技术的路线图,点评几个关键点:一个技术要使用,能量供应技术(比如充氢,充电)是要配合整车技术,作为配套基建来支持发展的。在图中,浅蓝-深蓝是能量供应的研发测试-工业化,浅绿和深绿是车辆的研发测试-工业化。然后对于这几大技术路线,可以看出,大多数都是先做浅的(从技术研发和测试开始),然后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就可以进入深色的工业化阶段了。另外,在24-26年间,报告定义了“路径决定时间窗口”(灰色),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就可以从各种技术同步发展(看看谁行),逐渐开始把资源优先倾斜给某些更有前景的方向了。 然后从具体每一个技术看:纯电近途这个几乎已经没有什么争议了,所以一上来就是深色的——配套基建,放量推广就行。目前阶段可以先从350kW充电网开始做。纯电远途这个在近期需要研发满足400km续航的技术,并开展标准化工作(各种配套充电设备(包括接触网标准化,法规),以及研发更高功率的充电网。氢燃料目前还是只能做一下小批量推广——验证车辆和供能网络技术,研发不可以松懈,标准化还要进一步开展,只有这些工作的成果在24-26年的窗口看起来都比较乐观,才能帮我们此时决定,来继续往下做量产推广。以及大家可以注意:氢燃料转入深色的时间在所有技术里是最晚的。接触网混动这个比较好玩,感觉就是头上顶着电线(有轨电车),但是其又明确定义了具有Hybrid的属性。所以它就是一个永远插着电线的混动车,那早期要干的,一个就是充电接触线的配套基建(300km服务范围/间距)——以保证其可以在目前已经有的一些试验路段能开展更多实际的物流工作,并且结合不同的混动动力总成配合(柴油混,电池混,LNG混,燃料电池混等等)进行研究,看哪个更好。之后再看技术如何,再研究决定如何进入工业化放量阶段。 基于温室气体(THG)的去除成本(Vermeidungskosten)的三种技术目前状态的成本分析 技术路线好不好用,综合的经济账自然是重要的考虑指标和分析方法,而且国家的政策工具(比如税收,CO2收费,电价等)都会对技术路线的决定产生重要影响。在这里,我试着把本报告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与大家分享。 首先是CO2/温室气体的去除成本的计算,其实如下图所示:就是分母是减少的碳排放量,分子是相比于柴油车贵的成本——算出来就是为了减少单位CO2排放要付出的额外成本。那么基于目前的前提设定,计算出了2030年时三种技术路线的CO2去除成本。可见明显氢燃料电池目前的状态(1164)相对于纯电(443)和接触网混动(441)还是太贵了,而通过技术的进步等可以进一步明显降低该成本值。下图给出了基于2020年的>20吨的商用车的成本拆解图。每个技术路线都是有7行,分别是:能源基建的运行成本能源基建的年化成本(把购置投资分摊,考虑利息等因素的加权)AdBlue 成本(不知道是啥,应该是柴油环保另收的什么费吧)能源成本保险成本等待与维护成本车辆的年化成本(把购置投资分摊,考虑利息等因素的加权)其实这么一看,其实核心结论特别明显:燃料电池的能源基建和车辆的年化成本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看来仍然是高的吓人……接触网和纯电就是各有千秋,基于目前的技术来说可行性要更强。所以燃料电池研发和工业化要做的事还有更多呐。 总拥有成本(TotalCost of Ownership TCO)的研究,看国家的政策工具如何影响 国家可以通过一揽子的政策工具,影响不同技术路线的TCO总拥有成本,从而影响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工具包括但不限于: 年化的购置成本 AnnuitätAnschafungspreis保险费 Versicherungskosten车辆税 Kraftfahrzeug(Kfz)-Steuer能源成本(有EEG分摊)Energiekosten能源税以及电力税Energiesteuer und StromsteuerAdblue(对柴油和接触网混动适用)AdBlue®Kosten等待维修成本 Wartungs-und Reparaturkosten故障时带来的成本 Kostenfür AusfalltageMaut-即CO2-货车养路费 接下来研究给出了2030年时对于40吨车的三个技术路线相比于柴油车的成本拆解情况对比,一共有三个情景: 车辆无成本下降,无国家政策工具。可见都比柴油贵。 车辆有成本下降,无国家政策工具。可见纯电和接触网技术初步有了经济性车辆有成本下降+有国家政策工具(具体的政策工具在P25页框图表中,这里不放了)。可以看出,国家如果采用一揽子政策工具措施,可以明显影响各技术路线的经济性,以加速新技术的渗透推广。 对于重载交通领域的减碳的进一步的工作方法&建议 不管怎么样,纯电仍然是至少近期应用前景最为明确的技术,然而如之前的分析所述:近途+轻载的商用车的纯电化几乎已经没有争议,但是长途+重载领域却是一个大 麻烦:其车辆在保有量中占比少,碳排却很多,而在接下来的第一个五年里,基本只有很少的一部分>26吨的车能电气化——因为三个技术路线以近期的技术能力谁也无法在近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本报告还专门给了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建议,主要有:1)对于以及拖车TRAILERN以及卡车的配置元件方面进行优化新登记准入车辆的数量和重量的准入标准(考虑基建等因素)数字互联的车辆和拖车电轴/驱动:说什么动能回收,基于目前以及的传统动力的改造空气动力学什么成熟度压力(这个没懂 ,略过)最高允许速度:需要全欧的法规协调确立。也没明白是不是要把最高限速降低能更好的减排,还是提高。 2)支持资助结合交通KV, 按我的理解就是优化组合不同交通进行高效衔接,优化整体布局,从物流运筹学上进行组合优化使整体碳排最低,比如能用轨道交通时就用轨道之类的。 3)使用气体燃料(比如天然气)用于内燃机在用气方面,不仅有化石来源,还可以开发生物和电催化固碳合成的甲烷,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的直接烧氢。但是目前使用这个的争论分歧仍然比较大:单纯算天然气VS柴油可以很快的明显减排没问题,也有人说这玩意破坏臭氧(甲烷),3.5%的CH4损失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以抵消掉100%的CO2减排效果,想要把损失避免去做一些额外措施的话,估计就要比电池贵多了。使用可再生气,一样还要对付有害产物比如NO。短时和中时间来看,还得为气罐进行基建扩,与长期希望的碳中和愿景背道而驰。所以技术方面还有争议,还要再看怎么发展。 结语 笔者的工作一直聚焦于乘用车动力电池,看完这篇报告后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商用车的技术、应用场景、服务需求比乘用车似乎更为丰富,但这也相对应的给技术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要求。 在三条技术路线(纯电,氢燃料,接触网混动)上,德国人的建议仍然是要一起发展——因为目前没有哪条路线在各方面都已经拥有了绝对优势。但是从中长期看:早晚是要在时间窗口决定向哪条技术路线投入更多资源,以更有效的把投资转化为长期的技术经济性的。所以呢:必须持续评定权衡更高的经济负担(都开发)VS达不成目标(但是更省钱)两种情景。 此外,国家可以使用的一揽子经济政策工具可以有效的改变不同技术路线的性价比,因此审慎的制定政策对于国家技术路线的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 抛砖引玉,供各位参考思考。来源:弗雷刘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