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欧盟27国电动汽车行业:2020年的汽车保有量和充电桩数据+分析

3月前浏览376

              

近来从网上得到了这份报告《On the electrification path: Europe’s progress towards cleantransportation》,与其说是一份路线图,还不如说就是一份销售量和保有量信息的市场分析报告,里面信息还是不少,所以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截止2020年底电动汽车和充电桩的整体数据一览


截止到2020年底,欧盟27国一共有224万辆电动汽车(BEV+PHEV),在其中乘用车占94.3%轻载商用车5.4%,大巴和卡车分别占比0.3%和0.03%。在充电桩方面,2020年底,已经有226,000根公共充电桩,其中89%是慢充桩(<22kW),其它的则是快充桩。根据欧洲议会的愿景:2025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希望可以达到现在的六倍(在这里@市场和股票分析人员),而在充电桩方面,欧洲议会希望2025年有一百万根公共充电桩安装使用

 


 

那具体到各国来看看大家对保有量的贡献都如何呢?从下图可以看出:德国,挪威,英国,法国,荷兰是主力,他们的保有量加起来占了总量的70%。截止2020年底:德国累计注册量是600,000辆,挪威450,000,英国450,000,法国410,000,荷兰280,000辆,之后的其它国家比较少了。

 

然后还是下图,圆圈就是该国新能源汽车在汽车总保有量的占比。挪威当然是冠军,达到了16%,然后是冰岛6%,瑞典4%,荷兰3%,丹麦2%。其它国家都低于2%,波兰和希腊普及率是最低的(0.05%左右)。所以从增量空间看,其实大家潜力都很大

 


 

然后从下图:图3看一下新车上牌情况挪冰瑞荷四国在2020电动汽车销量占比方面仍然在最前面挪威居然可以达到惊人的75%,冰岛也有51%。除了这四个国家大部分国家的占比都在20%以内了,而全欧洲的这个数字是14%。从大国来看:英德法三国的占比就比较接近于全欧平均数14%。而从BEV:PHEV来看,明显挪威、荷兰对纯电动有偏爱,而瑞典和比利时则是插混更为吃香,而大部分国家那里BEV:PHEV还是比较接近1:1的,因此2021总体的销量中BEV:PHEV比也接近于1:1。

 


 

 



 

各国三年(2018-2020)电动汽车上牌数量演变:2020几乎都正增,德法英绝对增量和相对增幅强劲,很多国家都录得很快的增长

 

本报告指出:2020年的电动汽车大发展主要受到了欧洲议会更严格的CO2排放标准的影响(新车达到95g CO2/km,之前是130g CO2/km),而新冠疫情也只是在3-4月的时候略微干扰了新能源车推广的速度,整体来说我们看到的就是:各国的新车数量相比于2018、2019的大爆发。在这方面,英德法自己国家体量大,之前的保有率低,因此在绝对增量和相对增长幅度上都非常明显,后面的挪威(除了瑞典)和荷兰就增加更为平缓一些,再往后的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等国虽然绝对量不大,但是相比自己之前也是进步幅度比较明显的。最后面的小国的数据从这张图上就基本没法读了,引用一下报告的原文:“2020年除了Cryprus, Liechtenstein,Malta其它所有国家都实现了电动汽车销量相比2019的正增长”。


 

 

然后可以把各国的新车上牌的2019 vs 2018,2020 vs 2019拿出来看一下,如下所示:总量前三的德法英的2020 vs 2019增幅分别是+270%,+201%,+134%。然后可以看出,虽然很多国家上牌总量不是很大,但是增幅非常明显,去年增幅超200%的就有意大利、丹麦、捷克、希腊、斯洛伐克和爱沙尼亚。所以虽然很多国家目前看来可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刚刚起步,但从增量空间和趋势来说,可能都有很多的机会,值得关注

 


 

最后放上各国2020年的每月上牌量,可以看见年末冲量很明显,各国在这点上都差不太多,德国可能是最典型的一个代表。(评论:和中国也挺像的)


 

 


 

2020年欧洲充电桩的一揽子数据+分析

 

下左图是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右图是公共充电桩的保有量,可以看出两者增长的趋势一致性较好。欧洲32国家在2015年的时候只有376,000辆电动汽车,2020年底保有量已经达到了3,100,000辆了;而充电桩数据上,2015年时有67,000个桩,2020年底已经达到了287,000根。然后左图的电动汽车保有量TOP7:德挪英法荷瑞比占了电动汽车保有量的80%,他们在充电桩的保有量上占比同样达到了80%(右图),所以电动汽车和充电桩的同步发展、互相促进作用非常重要。


 


如果具体到每个国家的充电桩保有量情况,有一些新的有意思的发现,如下图所示:保有总量的第一名居然不是德法英,不是挪威,而是——荷兰,惊人地达到了 64,000根慢充桩和2,400根快充桩。之后的国家是法国(42,000慢4,000快)、德国(37,000慢7,500快)、英国(27,000慢6,300快)挪威(13,500慢5,000快)。再然后,意大利、瑞典、比利时、奥地利、西班牙、瑞士保有量也比较大。

 

荷兰的总充电桩保有量的数据的确值得特别的研究,笔者还不太清楚其数目很高的原因是什么。然后从快充桩方面可以看到从保有量上前四主要是德英挪法,而如果要看快充桩占比的话,挪威英国德国就应该是排名最靠前的了。考虑到接下来快充车型可能会加速普及,而这对于充电桩、电网的升级都会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那么这些国家可能会各自如何发展应对,让我们拭目以待。


 

 

接下来的图给出了各国电动汽车保有量与该国每100km2土地所拥有的充电桩的数量对比,全欧洲平均值为:每100km2有13个公共充电桩。不出所料,荷兰面积小+充电桩数量大,在该数据上明显超出别国好多:每100km2有160个,另外数据比较好的是卢森堡(44)、马耳他(32)和列支敦士登(44)。当然一个国家充电桩越密越方便大家使用电动汽车,但是对于幅员相对较大的国家是不是可以这么机械的来套用指标呢?比如德国相对来说面积很大,有好多地区就是森林保护区,肯定就把这个密度给平均下来了。不过不管怎么样,这个数据看看还是有些参考价值的。


 

再从下图看每个充电桩带几辆车的数据,这个数越低则证明充电桩修的越充足。在这里上黑榜第一位的是——冰岛,一个桩带39辆车,然后是葡萄牙26:1,马耳它25:1和挪威24:1。但是注意,这个即使上榜也不能完全代表该国充电条件差——毕竟这里说的只是公共充电桩,而如果这个国家私人住宅充电条件比较好,对于公共充电条件没有那么依赖呢?我估计挪威大概率是满足这个情景的,所以肯定还要更具体的数据和信息才能勾勒出该国的充电生态,这里的数据只是参考基础数据中的一部分。


 

 

考虑到快充桩一般只给BEV用,而且优先建设在高速公路上,所以把BEV 的保有量与高速公路单位里程数上的快充桩的保有量放在一起研究会比较有意义,这样可以直接的评估如果我们开电动汽车跑高速进行相对远距通勤,条件有多适合,数据如下图所示。在这里可以看到,挪威远远超过了其它国家,达到了1,000个桩/100km其它国家里相对条件比较好的就是冰岛了(不过其保有量就要低几个数量级了),以及爱沙尼亚(有点惊奇)和英国。


 

 

关于充电桩的几个维度的统计数据,最后该报告很贴心的给出了总结数据图(见下),在此我就不一一给大家读数据了。强调一点:充电桩的条件会很大程度的影响电动汽车的销售构成和使用习惯,比如瑞典相对于邻国挪威明显更高的PHEV占比很可能就部分因为充电桩条件跟不上,而德国在欧洲明显是幅员偏大通勤距离更长的,那对于公共充电桩、快充桩的需求肯定还要持续提升,才能支持电动汽车行业不断放量成长。

 

 

 



结语&乱弹

 

2020是个大突破, 一揽子刺 激政策+碳排目标使得政府、民众、企业一起努力,达成了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繁荣,新冠疫情只是干扰,没有阻挡。在销量中,欧洲领先的七国贡献巨大,但是很多其它国家的增长趋势同样不可小瞧。

 

比起电动汽车的普及,可能充电桩的推广更加没有一个普适性的范式:欧洲国家各国幅员不同,交通网络条件不同,电网制度不同,能源比例不同,人口密度等都不相同,各国的充电桩发展的生态从以上的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千差万别。所以我们更应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针对当地条件稳步推动合适可行的推动建设方案,切莫搞一刀切的计划。”One-size-fit-all”式的决策是不可取的。

 

来源:弗雷刘
汽车新能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8-07
最近编辑:3月前
弗雷刘
博士 动力电池 新能源行业科普
获赞 0粉丝 1文章 10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聚焦电动化&碳减排——德国重载货车动力转型技术路线图

几个月前在网上看见了这篇德国人于去年编写的交通电气化路径建议。笔者自己的工作领域基本还是聚焦乘用车,对商用车一直是跟着看看但是一直没有深入。花了一些时间把这篇报告读完后,觉得很有收获,特此把里面看到的一些核心内容分享给大家。 报告封面如下,中文名就是本文标题,德文名为:Werkstattbericht Antriebswechsel Nutzfahrzeuge, Wege zur Dekarbonisierung Schwerer LKW mit Fokus der Elektrifizierung,可以在外网上直接搜到。 背景:商用车碳排贡献相当大,排放非均匀性带来问题解决的复杂性 首先,作者指出:商用车在整个交通领域中的碳排放占了1/3,减排压力非常大。下图给出了德国在过去十余年中的货运交通方面的碳排放值:2020年为160 Mio. 吨CO2,2019年是163 Mio. 吨,然后他们制定了2030年气候保护目标(Klimaschutzprogramms2030, 也叫KSPr 2030),该目标为95 Mio. 吨,相当于2005年的59.4%,目标不可谓不艰巨。 所以:为了达成2030KSPr目标,需要把货运领域交通的1/3实现电气化/使用以电得到的燃料。 德国在过去十余年中的货运交通方面的碳排放值以及未来2030的减排目标 然后更进一步的看商用车的碳排放分布,会发现一个明显的Heterogeneity 不均匀问题:在商用车里面,&lt;3.5吨的轻载车(实际上车的尺寸等参数和乘用车比较接近了)占的CO2排放其实并不大,如下图所示,基本只有&gt;3.5吨的重载车的近1/4 (10 vs 38)。CO2排放量:灰色为&lt;3.5吨的轻载商用车,蓝的为&gt;3.5吨的重载商用车 而实际上这些轻载车按保有量数量计算的话,占据的是明显大多数(见下图)。第一行是保有量,可见轻载车占70%,但是如果看第二行总行驶里程(Gesamtfahrleistung),就能看见越轻载的车占比相应缩小,越重载的占比增加。而到了第三行总CO2排放当量,可见越重载的车占比越大,光最重载&gt;40吨的卡车就占了近一半的排放,轻载车那么多的保有量占比带来的CO2排放占比只是比较小的一部分了。 究其原因:重载车天生就主要用于跑更为长途的路段,加上其自重大,能耗大,因此CO2排放相比于其保有量就会不成比例的高;而轻载商用车更多用于短途区域间的配送,能耗和里程都会偏低。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考虑到车种+服务种类的多样性,商用车的电气/减碳工作可能要比乘用车更复杂,需要更加细致的分析研究,来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德国2016年的不同重量商用车的保有量(行一),总行驶里程(行二)和总CO2排放当量(行三) 主要电气化研发方向:纯电,燃料电池和接触网-混动,与接下来的技术路线图 为了达成KSPr2030的目标,考虑到商用车领域排放的复杂性,该报告认为,应该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同时研发以下三条技术路线: • Batterieelektrische Antriebe (BEV-Lkw) 纯电动货车• Wasserstoff-Brennstoffzellentechnologie (H2-BZ-Lkw) 燃料电池货车• Oberleitungs-Hybride (OH-Lkw) 接触网-混动货车 下图给出了这三种技术的路线图,点评几个关键点:一个技术要使用,能量供应技术(比如充氢,充电)是要配合整车技术,作为配套基建来支持发展的。在图中,浅蓝-深蓝是能量供应的研发测试-工业化,浅绿和深绿是车辆的研发测试-工业化。然后对于这几大技术路线,可以看出,大多数都是先做浅的(从技术研发和测试开始),然后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就可以进入深色的工业化阶段了。另外,在24-26年间,报告定义了“路径决定时间窗口”(灰色),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就可以从各种技术同步发展(看看谁行),逐渐开始把资源优先倾斜给某些更有前景的方向了。 然后从具体每一个技术看:纯电近途这个几乎已经没有什么争议了,所以一上来就是深色的——配套基建,放量推广就行。目前阶段可以先从350kW充电网开始做。纯电远途这个在近期需要研发满足400km续航的技术,并开展标准化工作(各种配套充电设备(包括接触网标准化,法规),以及研发更高功率的充电网。氢燃料目前还是只能做一下小批量推广——验证车辆和供能网络技术,研发不可以松懈,标准化还要进一步开展,只有这些工作的成果在24-26年的窗口看起来都比较乐观,才能帮我们此时决定,来继续往下做量产推广。以及大家可以注意:氢燃料转入深色的时间在所有技术里是最晚的。接触网混动这个比较好玩,感觉就是头上顶着电线(有轨电车),但是其又明确定义了具有Hybrid的属性。所以它就是一个永远插着电线的混动车,那早期要干的,一个就是充电接触线的配套基建(300km服务范围/间距)——以保证其可以在目前已经有的一些试验路段能开展更多实际的物流工作,并且结合不同的混动动力总成配合(柴油混,电池混,LNG混,燃料电池混等等)进行研究,看哪个更好。之后再看技术如何,再研究决定如何进入工业化放量阶段。 基于温室气体(THG)的去除成本(Vermeidungskosten)的三种技术目前状态的成本分析 技术路线好不好用,综合的经济账自然是重要的考虑指标和分析方法,而且国家的政策工具(比如税收,CO2收费,电价等)都会对技术路线的决定产生重要影响。在这里,我试着把本报告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与大家分享。 首先是CO2/温室气体的去除成本的计算,其实如下图所示:就是分母是减少的碳排放量,分子是相比于柴油车贵的成本——算出来就是为了减少单位CO2排放要付出的额外成本。那么基于目前的前提设定,计算出了2030年时三种技术路线的CO2去除成本。可见明显氢燃料电池目前的状态(1164)相对于纯电(443)和接触网混动(441)还是太贵了,而通过技术的进步等可以进一步明显降低该成本值。下图给出了基于2020年的&gt;20吨的商用车的成本拆解图。每个技术路线都是有7行,分别是:能源基建的运行成本能源基建的年化成本(把购置投资分摊,考虑利息等因素的加权)AdBlue 成本(不知道是啥,应该是柴油环保另收的什么费吧)能源成本保险成本等待与维护成本车辆的年化成本(把购置投资分摊,考虑利息等因素的加权)其实这么一看,其实核心结论特别明显:燃料电池的能源基建和车辆的年化成本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看来仍然是高的吓人……接触网和纯电就是各有千秋,基于目前的技术来说可行性要更强。所以燃料电池研发和工业化要做的事还有更多呐。 总拥有成本(TotalCost of Ownership TCO)的研究,看国家的政策工具如何影响 国家可以通过一揽子的政策工具,影响不同技术路线的TCO总拥有成本,从而影响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工具包括但不限于: 年化的购置成本 AnnuitätAnschafungspreis保险费 Versicherungskosten车辆税 Kraftfahrzeug(Kfz)-Steuer能源成本(有EEG分摊)Energiekosten能源税以及电力税Energiesteuer und StromsteuerAdblue(对柴油和接触网混动适用)AdBlue®Kosten等待维修成本 Wartungs-und Reparaturkosten故障时带来的成本 Kostenfür AusfalltageMaut-即CO2-货车养路费 接下来研究给出了2030年时对于40吨车的三个技术路线相比于柴油车的成本拆解情况对比,一共有三个情景: 车辆无成本下降,无国家政策工具。可见都比柴油贵。 车辆有成本下降,无国家政策工具。可见纯电和接触网技术初步有了经济性车辆有成本下降+有国家政策工具(具体的政策工具在P25页框图表中,这里不放了)。可以看出,国家如果采用一揽子政策工具措施,可以明显影响各技术路线的经济性,以加速新技术的渗透推广。 对于重载交通领域的减碳的进一步的工作方法&amp;建议 不管怎么样,纯电仍然是至少近期应用前景最为明确的技术,然而如之前的分析所述:近途+轻载的商用车的纯电化几乎已经没有争议,但是长途+重载领域却是一个大 麻烦:其车辆在保有量中占比少,碳排却很多,而在接下来的第一个五年里,基本只有很少的一部分&gt;26吨的车能电气化——因为三个技术路线以近期的技术能力谁也无法在近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本报告还专门给了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建议,主要有:1)对于以及拖车TRAILERN以及卡车的配置元件方面进行优化新登记准入车辆的数量和重量的准入标准(考虑基建等因素)数字互联的车辆和拖车电轴/驱动:说什么动能回收,基于目前以及的传统动力的改造空气动力学什么成熟度压力(这个没懂 ,略过)最高允许速度:需要全欧的法规协调确立。也没明白是不是要把最高限速降低能更好的减排,还是提高。 2)支持资助结合交通KV, 按我的理解就是优化组合不同交通进行高效衔接,优化整体布局,从物流运筹学上进行组合优化使整体碳排最低,比如能用轨道交通时就用轨道之类的。 3)使用气体燃料(比如天然气)用于内燃机在用气方面,不仅有化石来源,还可以开发生物和电催化固碳合成的甲烷,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的直接烧氢。但是目前使用这个的争论分歧仍然比较大:单纯算天然气VS柴油可以很快的明显减排没问题,也有人说这玩意破坏臭氧(甲烷),3.5%的CH4损失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以抵消掉100%的CO2减排效果,想要把损失避免去做一些额外措施的话,估计就要比电池贵多了。使用可再生气,一样还要对付有害产物比如NO。短时和中时间来看,还得为气罐进行基建扩,与长期希望的碳中和愿景背道而驰。所以技术方面还有争议,还要再看怎么发展。 结语 笔者的工作一直聚焦于乘用车动力电池,看完这篇报告后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商用车的技术、应用场景、服务需求比乘用车似乎更为丰富,但这也相对应的给技术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要求。 在三条技术路线(纯电,氢燃料,接触网混动)上,德国人的建议仍然是要一起发展——因为目前没有哪条路线在各方面都已经拥有了绝对优势。但是从中长期看:早晚是要在时间窗口决定向哪条技术路线投入更多资源,以更有效的把投资转化为长期的技术经济性的。所以呢:必须持续评定权衡更高的经济负担(都开发)VS达不成目标(但是更省钱)两种情景。 此外,国家可以使用的一揽子经济政策工具可以有效的改变不同技术路线的性价比,因此审慎的制定政策对于国家技术路线的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 抛砖引玉,供各位参考思考。来源:弗雷刘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