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从特斯拉中国8月的强劲生产交付看美国IRA削减通胀法案——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齐备怕毛线

3月前浏览2009

过去这一周美国的削减通胀法案(IRA, Inflation Reduction Act)可以说引起了国内新能源市场(情绪上的)巨震,一时间各种靠谱/不靠谱的摘抄和解读纷纷涌现。总体来说,目前这个法案的核心内容&精神基本已经有了共识:即美国想要让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材料-产业链尽量美国本地-盟友化,对尤其是中这样的国家设槛,如果电池里本地-盟友化的材料百分比占比低于某数,就不能享受补贴

之前有人说的禁售就太夸张了,美国就是想通过这个来倒逼产业链的本地化。笔者觉得,这个精神可以理解,但是我先不急着评论——正好昨天我逛了一天德国的电池&汽车新闻媒体,看到了些有意思的线索,特此分享,而且我觉得这些线索与这个IRA法案其实也挺有关系。

线索就是:特斯拉中国工厂8月的产量创了纪录,都已经要考虑第二工厂了(德媒报道)。





特斯拉中国8月份产量(应该)创了纪录

在这里,我就直接搬运人家正文了,加上一些翻译。

Für einen Rekord bei den Verkäufen von Elektroautos aus der Tesla-Gigafactory in China hat es im August wohl nicht ganz gereicht – nach Schätzungen des Verbandes CPCA erreichten sie rund 77.000 Model 3 und Model Y und damit etwas weniger als den bisherigen Höchstwert von diesem Juni. Die Produktion in China aber soll laut einem Bericht bei rund 82.500 Elektroautos gelegen haben, was ein klarer Rekord wäre. Gleichzeitig scheint der Bau einer weiteren Tesla-Fabrik dort konkreter zu werden.

CPCA乘联会报道:8月特斯拉中国的MODEL 3+Y一共产了77,000辆,似乎比到现在的最高纪录的6月的产量82,500低一点(据一则新闻报道)。这种情况下看来,再增建特斯拉工厂的前景就更清晰明确了。

Nach unbestätigten, aber auch unwidersprochenen Meldungen waren den gesamten Juli und die erste August-Woche über Teile der chinesischen Gigafactory außer Betrieb, weil Tesla sie für eine höhere Kapazität umrüstete. Als neues Ziel wurden 22.000 Elektroautos pro Woche berichtet, 8000 Model 3 und 14.000 Model Y, also insgesamt an die 100.000 pro Monat. Mit 82.500 Model 3 und Model Y im August wären zumindest 90.000 praktisch erreicht, wenn man bedenkt, dass beim Model 3 die erste Woche noch weniger.

但是还没完:有未证实的消息说,全部7月和8月第一周,特斯拉中国工厂是在做建设提产,所以没有开工。之后要达成的产能目标就是:22,000辆每周(8,000辆MODEL 3,14,000辆MODEL Y),所以要不是考虑8月第一周未满产,其实扩建后(8月/每月)产能是可以达到90,000辆的。

根据很多媒体的信息来源报道,中国工厂以后的年产量可以达到110万——那按现在这个产能应该是问题不大的。然后已经各种新闻在说:特斯拉准备在第一工厂边上建第二工厂了。




特斯拉中国:整个交付都很给力,甚至都卖到了日本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多角度的信息报道,都与上面说得上海工厂产能明显上升有关,互相印证。(https://teslamag.de/news/lieferzeit-tesla-model-3-model-y-china-1-woche-zuschuss-versicherung-52773)

https://teslamag.de/news/lieferzeit-tesla-model-3-model-y-china-1-woche-zuschuss-versicherung-52773

https://teslamag.de/news/tesla-wartezeiten-china-deutlich-kuerzer-rueckstau-weltweit-abgenommen-52449

中国的买特斯拉等待时间明显缩短deutlich verkuerzt(还不是因为生产交付给力?)

https://teslamag.de/news/tesla-wartezeiten-china-deutlich-kuerzer-rueckstau-weltweit-abgenommen-52449

这里也说,7月底的时候订单积压还是504,000辆,8月底就降到了457,000辆,是2021年11月来的第一次下降。

https://teslamag.de/news/tesla-wartezeiten-china-deutlich-kuerzer-rueckstau-weltweit-abgenommen-52449

Model Y 最小版(标续版?)在中、欧都是等1-4周就行。然后Y的长续航版现在等10-14周(之前16-20周),性能版6-10周(也比以前短了不少)。然后MODEL 3的话,也都缩短了6周的等待时间,现在等12-16周。

以及有一条新闻笔者觉得有点意思:标题写的是:中国产的MODEL Y供应日本。

https://teslamag.de/news/start-japan-tesla-model-y-groesster-vier-neue-maerkte-asien-pazifik-52604

就觉得很有意思了,日本你不是汽车强国么,这一次技能树点得如何,产业链配套怎么样(你电池绝对是工业化成体系最早的啊),最后车还是MADE IN CHINA供过来的,中美产业合作的典范哦。




中国电动汽车全产业链的强劲——何必惧怕IRA法案?

有的读者可能要问:刘博你这是要说IRA削减通胀法案还是说特斯拉交付?

我想说,看似两件事,其实也可以是一件事:以电动汽车行业为例,如何促进产业发展与升级,如何振兴制造业。

近年来,我国振兴制造业的发展方针已经非常明确,而且在国家支持,各行业人员努力下,制造业的很多方面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国货打入中端市场太平常了,高端有时都不奇怪。以电池行业为例,中国的动力电池基本实现了全产业链自己的生产,还大量出口。电动汽车行业方面同样出色(欧美卖着大量的中国产的MODEL 3)。

这是因为我们有正确的产业政策,发展制造业的决心,大量优秀的工程师人才,完善的工业上下游配套,完善的基建,稳定的便宜的能源供应,还加上一个巨大的统一市场。这些东西,说着好像轻飘飘,但却是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得来的,中国经济的强劲动力所在。

所以你们看,外资和中国脱钩没有?别听那些有的没的,是不是今年能源危机下,BASF还来中国建厂了?你看看这些制造业企业,要不要中国的条件,要不要中国的市场。

当然反过来,我们当然也需要世界,要和大家做生意。所以对于特斯拉为例这样顶尖的企业,中国甚至给它开出了独资的第一张优惠券。特斯拉得到了很多支持,在中国发展得顺风顺水,也为其整个商业帝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持。而特斯拉这样的“鲶鱼”,也激活了国内的竞争,带动起了产业链发展,整个产业发展可以说比以前更繁荣了。

所以最后,我们看看IRA——不就是不给你补贴么。我就问一下,如果比补贴不给更极端的情况真发生了:真把你排除出美国市场去,真的会让我们新能源行业发展遇到巨大困难?

1)美国不到3亿人,剩下的全世界是不是生意照做不误?中国过去多少年卖到美国几辆车了,行业不是一样发展起来了?

2)目前电动汽车供应链是不是被美国卡脖子的就主要是芯片了(好吧是有卡脖子,只是这个与电池行业基本没关系),其它方面基本没啥——反而是中国韩国有材料电池技术,要小心被美国人强制技术输出(啧啧,我们得小心小偷)。

3)呼应上条,就是芯片你要真卡,你美国企业自己要来中国造车,你也不卖芯片?就非不愿意好好挣钱是吧。。。

4)芯片卡,再倒逼中国人造芯片,早点晚点要是真造出来了美国人就真挣不到钱了。

5)IRA-要减通胀,然后你的这个补贴法就是为了让产业链在美国国内生长——那中国的成本更有竞争力的东西被卡,你们自己造的东西又贵的话——你们的通胀会怎样?(听说8月份的CPI数值已经很难看了对吧?)

6)最后其实还是回到实质——也别扯INFLATION REDUCTION了,其实你美国人就是想制造业本地化(精神可嘉)回流。反正从奥观海开始就喊,建国也喊,现在也喊,回流的如何了我就不评论了。电池这个行业一样是资本,技术,人才都密集,需要一堆各种配套。美国在这些方面做得怎么样,出的政策有多大魄力能解决问题,我也不评论了,咱们走着看吧。

7)美国的科研实力不错,但是到了电池-电动车的工业化方面相对于中国的优势……真似乎没多少。所以你这么搞其实有点新时代闭关锁国的意思。另外,电池这个行业,或者全世界近年来的可能都是工业&工程方面的创新大于前沿研发的创新的——这个对于中国赶上其实非常有利。如果美国人是在押宝电池行业的几个新技术,那……我们拭目以待。要知道即使新技术性能牛逼,如果工业化和成本问题解决不好,一样可能难有真正的革命性效果。

8)2022年世界已经在提示了:有资源能源,有制造业,才是立国的核心基石,其它东西最好往后排一些。动力电池在这方面我们该有的都有,又何必怕美国的一个法案?

所以说来说去,个人觉得为一个美国的IRA法案,就为了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大惊小怪,忧心忡忡真的是没有必要。当然了,很多机构散户也就是听了风就是雨,见了美国就脊梁骨发软,这个得治。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起来了,质的方面与几年前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很多人心里还没站起来。

大大说了,打铁还需自身硬。以及我们中国,其实只要定力足够,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不乱折腾,最后总能做得挺好的。所以仍然对我们中国的新能源事业有充分的信心。大家一起加油。


来源:弗雷刘
ACT汽车UG新能源芯片UM材料工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8-07
最近编辑:3月前
弗雷刘
博士 动力电池 新能源行业科普
获赞 0粉丝 1文章 10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能耗要求全面提高,促进行业高质量进步 - 简评《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技术要求调整》

工信部刚刚公布了《关于调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主要在于能耗方面的对于整个行业发展的更高要求。不仅如此,官方还非常贴心地直接给出了对于该公告的《解读》以及《一图读懂》配套文章,可以说表态非常清楚了(链接见汽车工业 (miit.gov.cn))。 笔者大概过了一下这些要求,做了一点点简单的分析,在这里与大家做一个轻分享:) 乘用车能耗:乘用车百公里电耗全线要求优化3~5kWh ·首先是纯电里程100->200km,很简单:定位太低的A00级车连200km都跑不了的,就建议把产品力再提升一下吧,别老头乐了。 ·然后是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95->125Wh/kg,这个也不意外,现在磷酸铁锂的电池系统搞个130~140Wh/kg稀松平常,技术毕竟进步了,95这个老标准是得提了。 ·最后是百公里耗电量:笔者把不同质量m范围的车对应的现行和调整后按以上公式计算出的能耗要求做了图: 不难看出,对于所有质量范围/不同定位的新能源纯电乘用车,能耗要求可以说是全面严格化。 ·1000kg以下的,如果看900kg的车,之前还是14.5kWh的能耗,现在的临界值是11.6。·1000kg~1600kg,比如看一个1500kg的车,之前是20.5,现在要求15.5。·1600kg以上的,比如咱们拿一个2200kg的车,之前24.7,现在就是19.2基本上都对应了3~5kWh左右的能耗下降要求了。 插混+增程乘用车:同样需要进步 数据都在下面。插混这个赛道一直有一些节能方面的争议,当然笔者认为它还是实现交通电气化和双碳目标的很重要的支撑。不过不管怎样,能耗技术的进步他们也不能落下,从下面不难看出:更轻一点的车节能要求更高,重点的稍好点,不过也得有5%的进步。 很多品牌的插混靠做产品可能得到了竞争方面的一些目前的优势,但是技术方面的KPI要求是不能绕开的,所以,都加油吧。 商用车能耗:一样全线能耗要求更高,货车和专用车尤其小心 先看能量密度要求,都从以前的95提到了125/135Wh/kg。还是那句话,现在磷酸铁锂肯定能做到这个指标,你要是觉得难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就是要被优化出清的产能了。 然后能耗,客车是0.24Wh/kmkg-> 0.18Wh/kmkg, 降了25%。 货车和专用车的幅度就更夸张了:0.49->0.29Wh/kmkmg,几乎是腰斩。笔者对能耗方面并不是很在行,但是这块降幅这么大,大胆推测一下:之前为了快速发展,行业要求比较低,现在肯定要高质量发展,那自然技术门槛要提高了,或者就是这块这几年技术进步比较大,之前的要求标准定的有点低。 总之:达不了标的,抓紧努力,否则就准备好产能被出清。 燃料电池:也得指标达标 笔者不做燃料电池,对于指标目标的合理性无法评论。不过与以上的几个部分相比,有意思的是现行要求中有很多指标是没有要求的(前面的要求真是够宽松的啊),然后新调整后都要达标了。可见很明显:当然要支持行业发展,拿出真金白银,但是不是每一个企业随便做做都可以轻松来拿各种支持的。 小结:鼓励发展优质产能,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信行业内的很多人都感觉到了一些寒冬的凉意,但是个人认为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相比于前两年的繁花似锦快速发展,目前的行业调整完全是情理之中。郭嘉不可能一直撒一堆钱给这个行业,不能自己挣钱养家就不算是真正独立,因此支持可以发给谁呢?当然是要发给优质技术优秀的产能咯。考虑到目前整个行业产能过多,竞争和出清必然是下一阶段的主旋律,政策肯定也要从之前的扶持发展的导向变成鼓励优质企业胜&剩出。 所以,经过完整的周期,才能对行业发展的理解更深刻,行业同仁们,一起共勉加油吧。 来源:弗雷刘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