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文章连载·美国赫氏:新兴市场将需要先进复合材料的高效率生产系统

1月前浏览1630

作者:罗伯特·扬西博士
自 1980 年代初以来,航空航天应用中采用先进复合材料的情况一直在稳步增长,原因很明显——它们使飞机比重金属等同类材料更轻、更坚固、更耐用。如今,它们的采用率飙升,复合材料占飞机主要结构的 50% 以上,例如空客 A350 XWB。据信,随着对排放更少、燃油效率更高的飞机的需求不断增长,未来的商用和国防飞机的复合材料可能会超过 80%。
在 Hexcel,我们是开发和制造这些先进材料的领导者,我们在为航空航天和工业市场提供碳纤维、蜂窝芯和其他工程材料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 A350 和洛克希德马丁 F-35 等复合材料密集型飞行器,供应链和基础设施的建立以每月数十架飞机的速度生产这些系统。对于主要结构,复合材料部件通常采用传统工艺制造,包括手工铺层、使用 AFP/ATL 系统的自动铺层和高压釜固化。这些过程足以生产商业和国防航空平台目前所需的数量。
然而,一些新兴市场的建造率预计会显着提高——每月可能超过一百辆。这包括高级空气机动性 (AAM)市场,该市场预计销量与高端汽车生产相符。它还包括无人驾驶飞行器 (UAV) 市场,国防工业正在规划无人机群和可磨损系统,只需一次任务使用,每月需要数百甚至数千的生产量。这些数量将极大地增加现有供应链和制造流程的压力,这将推动整个复合材料生态系统开发、认证和实施能够满足预期需求的材料系统和制造流程。
多年来,已经开发出用于复合材料高速生产的材料系统,但这些系统主要用于航空航天以外的行业。现在的挑战是增强这些系统并对其进行认证,以用于航空航天用途,包括载客系统和无人系统。在 Hexcel,我们预测对满足这些新兴市场产量需求的材料解决方案的需求如下:
快速固化环氧树脂系统
类似于目前用于汽车和消费品应用的那些。固化可以在压缩成型中在几分钟内发生,不需要高压釜。[我们对我们目前在该领域的 R&T 工作有什么看法?] Hexcel 处于开发新型树脂化学制品的最前沿,可提供改进的热和机械性能以及更快的加工能力。在某些情况下,处理时间已减少到 10 秒!
输液系统
干燥的纤维预制件在加热和加压下注入树脂。Hexcel HiMax® 和 HiTape® 等干纤维系统可实现预成型操作的自动化,然后与 Hexcel 灌注树脂直接兼容。同样,Hexcel 正在开发创新的化学品和固化剂,以提供增强的性能,并根据需要根据固化温度和条件进行定制。
热塑性基质系统
热塑性塑料可以在室温下无限期储存,并且可以在几秒钟内固化,非常适合自动化,与热固性系统相比增加了韧性,并且可以更容易地回收利用。Hexcel 正在开发创新的预浸技术,旨在为行业提供最先进的性能和产品一致性。Hexcel 与阿科玛的合作有助于利用两家公司的协同效应来提供这项技术。
添加剂制造
对于复杂的几何零件,例如支架、固定装置和管道,使用碳纤维/热塑性塑料系统进行增材制造可以大批量生产——事实上,每月可以以经济的价格生产数百个零件,而且周转速度很快。赫氏在使用最先进的热塑性聚合物技术和设备的增材层制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2020 年 1 月,Hexcel 在垂直飞行协会变革性垂直飞行会议上展示了先进空中机动性市场的复合材料前景。我们说过,该领域的材料战略将结合汽车树脂技术和航空航天血统性能的交叉点。从那时起,我们看到汽车公司通过与初创企业合作或建立自己的业务部门来投资 AAM 领域的几项公告。汽车行业在高效、经济地生产大量车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AAM 市场将航空航天和汽车行业结合在一起,这应该会导致复合结构制造效率的整体提高。此外,它应该开放航空航天和汽车市场,以使用更多复合材料,最终使空中和地面运输的消费者受益。
关于作者
Robert Yancey 博士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担任过许多职务,包括研究、技术开发、销售、管理、业务开发和执行职务。他目前负责 Hexcel 在美洲的业务发展,包括先进材料、制造和工程产品。他在复合材料、复合力学和微观力学、设计优化、增材制造、有限元建模和无损评估方面拥有技术背景。他拥有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学士学位、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戴顿大学材料工程博士。 他是 SAMPE 的 AIAA 副技术研究员和工业 4.0 新兴技术负责人。
来源:美国赫氏,碳纤维生产技术编辑整理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复合材料化学航空航天汽车增材材料无人机管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8-07
最近编辑:1月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19粉丝 20文章 355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关注ℱ一文了解碳纤维表面改性技术

本文摘要:(由ai生成)碳纤维表面改性可提升其与树脂基体间的界面结合力,增强复合材料性能。改性方法包括化学改性(引入官能团、接枝分子链)、形貌改变(增加粗糙度)及表面微纳米颗粒3D结构重建(构建有机、无机或复合颗粒)。这些方法提高了碳纤维的浸润性和界面粘合性,促进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多个领域的应用。碳纤维以其优异的比强度、比模量、耐腐蚀、吸能等性能,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轨道交通、汽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碳表面形貌结构及化学组成直接相关。通过对碳纤维表面进行改性,改变碳纤维表面活性及形貌,改善其浸润性,提高界面结合作用,能够充分发挥碳纤维高强度、高模量等优异性能。 图1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碳纤维表面改性主要分为“表面化学改性”、“表面形貌改变”和“表面进行重建。”表面化学改性是指:向表面引入官能基团或分子链,可提高表面活性和表面自由能。改变表面形貌是指:适度增加表面粗糙度,增加比表面积,可提高与树脂浸润的接触面积,同时可在碳纤维/树脂间形成机械锁链作用。表面进行重建是指:将微纳米颗粒吸附或生长在碳纤维表面,对表面进行重建,得到全新的碳纤维表面三维结构,可提高碳纤维/树脂界面粘合性,同时避免对碳纤维本体的损伤。下文将对不同的改性方法做解析。一、碳纤维表面化学改性 1表面引入官能基团 碳纤维含碳量超过95%,表面呈现化学惰性,不利于与基体材料的化学键连接。对碳纤维表面进行含氧、氮等基团改性,可提高碳纤维表面活性、提升碳纤维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等力学性能。研究者采用连续气相热化学法处理碳纤维,实现碳纤维表面羟基和羧基含量发生变化,氧含量达14%-24%。碳纤维表面初始氧基团含量与碳纤维微观晶粒大小相关,而结晶与原丝等级和表面微观结构有关,通过热化学处理法可更好地调控碳纤维表面氧含量,从而使碳纤维表面化学组成具有可设计性。2碳纤维表面接枝分子链 在碳纤维表面基团改性基础上,通过接枝等化学反应可将设定结构分子链引入碳纤维表面,改善碳纤维与树脂基体间的界面粘结性,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采用石墨烯纳米粒子接枝到碳纤维表面,可以有效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为了实现石墨烯改性碳纤维的规模化路线,采用石墨烯改性上浆剂对碳纤维表面进行改性,以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二、碳纤维表面形貌改变 改变碳纤维表面粗糙度及微观结构,使表面形成凹凸、孔洞等结构,与树脂基体产生机械锁链,从而改善界面粘合作用,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者采用连续气相热化学法处理碳纤维,处理后纤维表面出现10nm以下的凹凸结构,这些结构可与基体材料形成机械锁链,进一步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福州大学研究者采用浓H2SO4/浓HNO3混合酸对碳纤维进行表面氧化处理得到氧化碳纤维,再利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与氧化碳纤维进一步反应得到KH-570接枝改性碳纤维,碳纤维在氧化反应后表面沟槽加深加宽,粗糙度显著提升,接枝KH-570后碳纤维表面粗糙度进一步提升;氧化反应、接枝KH-570能够有效改善碳纤维与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基体之间的相容性,其中接枝KH-570对碳纤维与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基体之间相容性的改善更为显著。 图2 改性后碳纤维SEM(来自福州大学)三、碳纤维表面微纳米颗粒3D结构重建与改性 采用化学生长或键合吸附等方式在碳纤维表面构建有机、无机、有机G无机复合微纳米颗粒、线等结构,在不改变碳纤维本体性质的同时,可有效提高碳纤维的活性和比表面积,提高纤维与树脂的相容性,即实现碳纤维无损表面改性。(1)碳纤维表面构建有机颗粒碳纤维表面构建有机颗粒工艺过程是首先采用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表面带正电荷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然后将碳纤维浸渍在PMMA微球悬浮液中,采用电泳方法,将直径为160nm的PMMA微球吸附在碳纤维表面,吸附时间仅为30s,调节电压,可在短时间内改变微球吸附量。在碳纤维表面构建不同的3D结构,可实现碳纤维表面的可控改性,以此调控纤维与基体树脂间的界面剪切强度。(2)碳纤维表面构建无机颗粒研究者采用两步法(首先将碳纤维浸入锌化物溶液中采用浸渍涂覆法形成种子层,并加热提高附着力;接着再浸入锌化物溶液中采用水热法进行ZnO生长)在碳纤维表面生长ZnO纳米线,调节纳米线生长条件,可改变碳纤维比表面积。提高纳米线覆盖率,碳纤维表面由亲水变为疏水,阻碍树脂渗透、润湿纤维,液态树脂在碳纤维增强体中流动速度提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将氧化石墨烯引入环氧基上浆乳液中,采用浸渍法对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可以有效调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微观结构,进而显著改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3)碳纤维表面构建有机-无机复合颗粒碳纤维表面形成金属-有机骨架结构是一种有效的表面结构重建改性方法。在硝酸氧化处理碳纤维表面原位生长出纳米多孔金属-有机骨架结构,形成了一种新的纤维与树脂基体界面,可巧妙缓冲内/外作用力,使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及拉伸强度同时增加。参考文献: 1、郑玉婴,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纳米带/EVA复合材料薄膜的制备及表征,材料工程。2、刘杰,白艳霞,田宇黎等,电化学表面处理碳纤维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复合材料学报。作者:乐心,来源:粉体圈相关文章链接:碳纤维表面处理技术前瞻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