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重磅!中国科大首次构建超越经典计算机的量子模拟器

1月前浏览891

行业新闻

长春光机所等在高维光场探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介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李炜团队在高维光场探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提出了利用光学界面的空间色散和频率色散特性以在波矢空间对偏振和光谱响应进行调控的创新思想,能够将高维光场的信息全部映射到单次成像结果之中。研究配合深度学习方法来解码偏振和光谱信息,实现了高维度光信息的探测,具有与现有先进单一功能的小型偏振仪或光谱仪相当的探测精度。此外,研究通过简单地将薄膜与微透镜阵列和成像传感器阵列进行“三明治”式的组合,能够实现无需对准、单次测量的超集成高维光场成像仪。这一成果为超紧凑、高维度的信息探测和成像探测开辟了新途径。

研究发现,这一方法具有超宽带探测的潜力;利用这种波矢空间的响应能力,该方法可以进一步与图像处理、测距等功能相集成,以实现更高维度的光场探测。同时,研究显示,利用光子晶体、超表面、二维材料等代替薄膜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探测分辨率和集成能力。此外,将其中的物理模型与深度学习进行有机结合,以增强解算能力并降低所需先验数据量,这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研制的1500米级深海基因测序仪海试成功

介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所光学室吴一辉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杜梦然研究员团队所研制的深海生物基因测序仪海试成功。5年来,在两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团队突破了测序方法、基因大数据处理、文库芯片、多色光学聚焦成像、精准流动定量、多重动态温控、水下化封装等关键部件及自纠错软件等难题,初步实现了从文库构建到测序的全流程无人值守自动化。

   

中国科大首次构建超越经典计算机的量子模拟器

介绍: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陈宇翱、姚星灿、邓友金等人成功构建了求解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超冷原子模拟器',this.id)" style="cursor:pointer;border-bottom: 1px solid #FA891B;" id="rlt_1">量子模拟器,以超越经典计算机的模拟能力,首次验证了该体系中的反铁磁相变。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降低了盒型光势阱的强度噪声,并结合机器学习优化技术实现了最低温度的均匀费米简并气体制备,满足了实现反铁磁相变所需要的低温。他们创造性地将盒型光势阱和平顶光晶格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空间均匀的费米子哈伯德体系的绝热制备。通过精确调控相互作用强度、温度和掺杂浓度,研究团队直接观察到了反铁磁相变的确凿证据——自旋结构因子在相变点附近呈现幂律的临界发散现象,从而首次验证了费米子哈伯德模型包括掺杂条件下的反铁磁相变。

超快非线性光学技术之五十三 多通腔压缩200mJ、1kW脉冲

介绍:高脉冲能量的少光学周期脉冲(<50 fs)在太赫兹产生、激光等离子体加速和激光等离子体X射线源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掺镱薄片放大器已被证明脉冲能量可达0.5 J以上,平均功率可超过2 kW。但受限于增益带宽,此类激光系统无法通过光栅对等通常压缩器件直接压缩到50 fs以下。采用基于多通腔(MPC)的非线性脉冲压缩方法展宽激光的光谱,然后经过啁啾镜补偿相位从而产生更短的脉冲。本次使用掺镱薄片再生放大器产生200 mJ脉冲,并将其通入充氦气的MPC中展宽光谱,最终通过啁啾镜压缩得到<45 fs脉冲。

行业期刊

光学多层薄膜结构逆向设计的基础模型

链接:https://www.oejournal.org/article/doi/10.29026/oea.2024.240062

介绍:光学多层薄膜结构是最重要的光子结构之一,广泛应用于许多应用,包括彩色滤光片、吸收体、光学腔或谐振器、光伏和辐射冷却、极端紫外光刻专用反射镜和太空望远镜。然而,考虑到共同设计材料和厚度的难度以及光学响应的多样性,多层结构的“逆向”设计以满足所需的光学响应并非易事。在本文中,密歇根大学的 L. Jay Guo 教授的研究小组报告了一种名为 OptoGPT 的新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的灵感来自广泛使用的 GPT 模型,以应对逆向设计的挑战。在这个模型中,他们引入了“结构标记”来表示材料和厚度信息,并将多层结构序列化为标记序列。这样,对于任意的光学响应,OptoGPT模型可以输出任何类型的多层结构,具有不同的层数、不同的材料和厚度。他们进一步建议同时设计透射和反射光谱,并使用多种技术扩展到不同的响应。使用该模型,他们成功地在不同的应用中展示了统一的反向设计,包括透射滤光片、高反射滤光片、完美吸收器、任意吸收器和反射/透射结构颜色等。他们的模型也适用于设计不同的入射角和偏振状态,以及可以满足多个角度和偏振要求的同步设计。每个设计过程都非常快,可以在 0.1 秒内完成。这项研究大大简化了逆向设计过程,并为光子结构的统一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使研究人员和工程师能够轻松访问它们。

悬链线光学和悬链线电磁学

链接:https://www.oejournal.org/article/doi/10.29026/oea.2024.240134

介绍:非线性介电超表面为在纳米尺度上控制和操纵光学频率转换过程提供了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从而促进了基础研究的进展以及光子学、光学显微镜和传感领域新应用的发展。由伦敦大学学院的Nicolae C. Panoiu教授领导的小组提出了由中心对称非晶硅制成的对称破坏超表面,以共振增强二次谐波和三次谐波的产生。利用连续体和导向模式共振中的光学准束缚态,通过严谨的数值计算,综合研究了表面(局部)和体(非局部)效应对二次谐波产生的相对贡献以及非晶态硅超原子对三次谐波产生的总体贡献。此外,利用具有高质量因子的光共振,大大促进了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实验证明了二次谐波产生的巨大增强了约550倍,三次谐波产生增加了近5000倍。理论预测与实验测量结果吻合良好。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所研究的非线性光学过程的物理特性,对非线性光发射与超表面结构不对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值研究,揭示了由尖锐共振产生的谐波信号高度依赖于超原子的不对称性。这项工作提出了一种强大的策略,可以增强纳米尺度的非线性光学相互作用,并有效地操纵由中心对称材料制成的介电结构中的高次谐波产生,从而使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的新型光子应用和器件成为可能。

来源:武汉宇熠
非线性光学电子芯片通信理论材料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8-04
最近编辑:1月前
武汉宇熠
光机电领域优秀供应商
获赞 340粉丝 233文章 846课程 9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