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图文解析] -Star CCM+案例:显卡冷却-

4月前浏览2763

-图文教程-

- 显卡冷却 -

- 案例解析 -


01


           

前言


           

           


❖ 关键词

# Star CCM+

# 显卡冷却

# 散热

先前篇章「Star CCM+案例:显卡冷却」已经通过视频的形式简要介绍了显卡冷却案例的流程,本篇章将针对案例中的疑难或重点进行图文解析_

 涉及到热,都增加了哪些设置?          

 风扇交界面的使用


[声明]  

由于博主电脑软件更新,因此本篇图文作图所用软件版本与视频中所用软件版本不同,但总体差异不大,请注意甄别;

# 往期回顾          
         

             

             

             

       

02


           

正文


           

           


 涉及到热,都增加了哪些设置?

❆ 物理连续体-Air            

✦ 涉及到热,空气的物理连续体增加分离流体温度;            
           

✦ 涉及到自然对流,开启重力;

✦ 通过布西内模型使用恒密度,可实现的K-Epsilon双层湍流模型用于补充包含两个棱柱层的网格;

✦ 布西内模型要求您设置流体区域的热膨胀系数(本案例将值设置为3.33E-3/K),本案例空气的其他参数适用于本案例,保持默认即可;

✦ 设置重力的参考值来调整参考重力矢量,保证其正确作用;

❆ 物理连续体-实体组件

✦ 涉及到温度,物理连续体中选择分离固体能量;

✦ 本案例中所有的实体组件都被分配到了同一个区域里,所以物理连续体-实体组件采用多部件固体;

 _展开所创建的物理连续体-模型-多部件固体-固体-右键-选择混合物组分;

_在此选择什么材料并不重要,因为在后续操作中您将更改这些材料的属性;

 _注意PCB的导热率呈现各向异性特点,因此采用正交的方式定义其导热率;

 _当然也可以将实体部件按照区域或材料种类进行分配给区域,这样用到的物理连续体也会有所区别;

❆ 区域分配与交界面

✦ 将风箱、空气入口及空气出口分配到一个区域,并创建接触模式交界面;

 _这个交界面后面会设置为风扇交界面来替代风扇的作用,因为本案例并未给出真实的3D风扇模型;

 _当然也可以创建边界模式交界面,只是后面设置风扇交界面时会略有不同;

 _接触模式交界面与边界模式交界面的区别先前篇章已经进行过介绍,需要的小伙伴可自行翻阅;

❖ Star CCM+交界面的使用?Part_1            
❖ 关于Interface(交界面)的分类,使用?            

✦ 将所有的固体部件分配给同一个区域,并创建接触模式交界面;

✦ 采用自动创建接触模式交界面的方式,如图所示,共计生成了三个交界面,固体组件区域内部的交界面、气体区域内部的交界面、气体区域与固体组件区域之间的交界面;

_因为本案例的接触较多且较为复杂,采用手动创建或者自动创建边界模式交界面也可以达到目的,只是比较麻烦且交界面数量众多;

❆ 将连续体分配给区域

❆ 设置边界类型

✦ 设置空气入口的入口为滞止进口;

✦ 设置空气出口的出口为压力出口;

❆ 将材料分配给多部件固体部件

✦ 展开区域-固体组件-物理值-材料部品组-为每种材料选择对应的部件,即将材料分配给各部件;

❆ 设置热源

✦ 在本案例中,使用总热源来表示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

 _GPU 芯片散发25W的热量;

 _每个存储芯片散发4W的热量,8个共计32W;

✦ 选择区域-固体组件-属性栏-激活允许每个部件值,此时部件子分组节点被添加到固体组件结构树中;

 _此时部件子分组-子分组1-子组1包含构成固体组件区域的所有零部件,所以将其重命名,并创建新的子组,在新的子组属性栏选择对应的部件,就会将所选择的部件从之前的子组移动到新的子组中;

 _创建出我们需要的存储芯片子组与GPU Chip子组,以用于热源设置;

✦ 物理条件-能量源选项-选择总热源;

✦ 物理值-热源-根据部件子组-分别设置存储芯片与GPU Chip的发热量;

  _默认子组保持默认值0即可,表示不发热;

❆ 设置交界面

✦ 本案例为两个风扇驱动机箱内的空气流动来进行散热,但并未对风扇的实体进行建模,而是采用风扇交界面来替代风扇的作用;

✦ 固体组件/固体组件之间的交界面、空气/固体组件之间的交界面均设置为接触交界面,以保证热传递可以正常进行;

❆ 网格生成

✦ 依据需要生成合适的网格,在此不再赘述了;

❆ 设置可视化场景

❆ 设置监视和报告

✦ 监视固体组件中的最大温度;

❆ 设置求解器和停止条件

✦ 修改分离能量求解器的亚松弛因子,以帮助加速收敛;

  _流体亚松弛因子为0.99;

  _固体亚松弛因子为0.9999;

✦ 设置最大步数为500;

 风扇交界面的设置与使用

✦ 在本教程中,风扇交界面位于风箱和空气入口之间以及风箱和空气出口之间;            
✦ 设置风扇交界面时,需要提供与要建模的实际风扇对应的风扇性能曲线;            
  _风扇性能曲线将经过风扇交界面的压降指定为体积流率的函数;            
✦ 本教程中使用的风扇性能曲线如图,此数据对应于以800rpm运行的风扇;            
  _在本教程中,风扇实际运行转速设置为1200rpm,Star CCM+可以使用风扇规律进行缩放曲线;            

✦ 将交界面类型设置为扇形交界面,并激活允许每个接触值;            
  _需要激活允许每个接触值是因为风箱和空气入口之间的交界面以及风箱和空气出口之间的交界面是以接触模式交界面的形式存放到一个交界面内的,若采用边界模式交界面则无需激活此选项,每个交界面分别设置即可;            
✦ 激活允许每个接触值后,接触子分组节点便会被添加到该交界面结构树内;            
✦ 展开接触子分组-子分组1,此时已经存在的子组1节点包含入口风扇和出口风扇的接触;            
✦ 因此进行重命名,并新建一个子组,在其属性栏-对象-选择对应的接触;            
  _为新建的子组选择接触后,所选择的接触就会从原有子组中移除;            
  _于是同一个接触交界面内的两个接触便通过子分组拆分开了;            

✦ 将方向模式设置为手动;            
✦ 点击方向-右键-反向接触-将风扇交界面的方向调整为正确的方向;            
  _可通过图中的箭头进行辨别,箭头表示从交界面的上游侧流动到交界面的下游侧;            
  _若需要反转方向,选中接触点击确定即可;            

✦ 展开物理条件-将风扇曲线类型-设置为多项式;            
 展开物理值-风扇曲线多项式-激活根据部件子组指定;            
 此时根据接触子组节点便出现在结构树内,展开对入口风扇进行编辑,可参照图中曲线及参数自行领悟对应关系;            
  _此数据对应于以800rpm运行的风扇;            
  _风扇实际运行转速设置为1200rpm,Star CCM+可以使用风扇规律进行缩放曲线;            
 设置完入口风扇后,可点击入口风扇-右键-复 制-在出口风扇节点进行粘贴,即可快速完成出口风扇的设置;            

❆ 注意

 若采用边界模式交界面,则正确方向为从边界-0流动到边界-1,如果方向错误,可选中对应的交界面-右键-反转方向-进行方向转换    


             

             

             


03


           

写在最后


           

           


❖ 本篇章针对「Star CCM+案例:显卡冷却」中的疑难或重点进行图文解析,简要介绍涉及到热的时候,需要增加哪些设置,以及风扇交界面的使用_

❖ 本篇章更像是学习过程中的整理或笔记,方便以后需要时查阅_

❖ 可能会存在描述错误或理解不足等问题,欢迎指正交流_

❖ 公 众号主页_发消息_与我联系_

❖ 码字不易,求赞求关注_




             

             

             

       

           

           

           
END            

           

           

      


来源:霍同学CAE
湍流电子芯片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7-12
最近编辑:4月前
霍同学
硕士 | 结构工程师 -仿真的魅力-
获赞 74粉丝 126文章 74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模型分享] 摩托车(Motorbike)三维模型

-模型资料--资料分享---三维--01资料简介#模型分享❆模型:Motorbike(摩托车)❆文件明细:Motobike.SLDPRTMotobike.x_tMotorbike.STEP-展示-----待续--来源:霍同学CAE

有附件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