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财报季中的真实锂电江湖(2024)!

4月前浏览3887



  

在锂电产业,有料、真实的财报真是越来越少了,企业往往对问题与挑战一笔带过,而对企业优势与目标则着墨过多,甚至有过度吹捧之嫌。


相比之下,全面阅读核心数据及变化或许才能有助我们接近真实的锂电江湖。


“风险或压力无处不在”,这也是我对今年年报季的最大感受,当然这也可能是一人之偏见,仅供读者朋友参考,也欢迎读者朋友指正,补充。


第一个偏见,是对于锂电产业整体形势的把握。


既然GDP在2023年增长了5.2%,2024年一季度又增长了5.3%,那么作为中国制造业领域风头最劲的锂电产业(主要指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尤其是产业中坚力量的上市公司群体,无论如何都应该比这个增长的更快吧?


但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23年锂电上市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同比下降0.17%,增速较2022年下降了88.30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整体同比下降45.07%,增速较2022年下降了176.83%。


到了2024年趋势变得更加危险,2023年一季度,107家(注:港股上市公司未披露2024年一季报)锂电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2929.07亿元,同比下降了18%,归母净利润合计为169.07亿元,同比下降了50.16%。


另外,数据显示,利润加速向龙头聚集。2023年TOP20企业净利润合计1032.44亿元,占整体比例达90.62%,占比较2022年提升了14.6个百分点。而TOP20企业中全年只有4家企业净利润实现增长。


产业形势之严峻,几乎前所未见。


第二个偏见,是产业疯狂的扩张潮。


近年在资本与野心的疯狂加持下,让锂电产业,尤其是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进入史无前例的凶猛扩张潮。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近2年多时间(2022年初至2024年4月18日)仅中国锂电产业链上公布的在亿元以上的重大制造项目达660个,总投资预算近3.2万亿元人民币,具体如下:2022年,299个重大投资项目投资预算近1.89万亿元;2023年,260个2重大投资项目投资预算超1万亿元;2024年至今(4月18日),101个重大投资项目总投资预算超0.3万亿元。


其中,单独投资在100亿元的重大项目就多达116个,扩张最凶猛的领域当属动力与储能电池赛道,总投资就超过2万亿元。


24潮产业研究院(TTIR)查阅财报发现,截止2023年末,国内70家锂电上市公司的325个超级工程(单个项目投资预算在亿元以上)进入执行(施工),甚至收官阶段,这325个项目总投资预算超8600亿元,涵盖锂电池制造、钴锂镍等上游原材料、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锂电隔膜、锂电铜箔等整个锂电池产业链。


疯狂的产业扩张让锂电产业全面进入产能过剩时代。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的数据现实:截止目前,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与锂电隔膜这6大核心赛道上,已知的企业产能规划均远超2025年第三方研究机构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上限,未来三年内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注:图表里动力电池产能规划含部分储能产能)


第三个偏见,是非理性的凶猛价格战。


在产业降速与产能过剩背景下,大家没有选择,只有血拼价格战。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此前统计,2023年整个动力与储能电池核心产业链价格全线暴跌,其中动力电池跌幅超44%,方形储能电芯(磷酸铁锂)降幅超54%,电解液降幅超58%,部分正极材料价格降幅超70%,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跌幅更是超过80%。


步入2024年,锂电产业动荡与博弈还在持续。“鑫椤资讯” 数据显示,截止4月28日,方形动力电池电芯(磷酸铁锂)、方形动力电池电芯(三元)、方形储能电芯(磷酸铁锂)均价分别为0.365元/Wh、0.46元/Wh、0.35元/Wh,较23年12月29日下降了15.12%、10.68%和20.45%。


而根据东吴证券分析测算,按照碳酸锂8万价格测算,龙头铁锂电芯成本预计0.32元/Wh左右(不含税),龙头三元 523电芯成本预计0.45元/Wh左右(不含税);而二线厂商铁锂与三元电芯成本约分别为0.37/Wh和0.50/Wh左右。


考虑到行业三线电池厂目前产能利用率预计仅有30-40%,且良品率较低,B品较多,预计铁锂电芯成本超0.4元/Wh,三元电芯成本可能超过0.6元/Wh。


同样假设8万碳酸锂价格,根据东吴证券测算,铁锂电芯二线龙头电池厂盈亏平衡点价格预计0.45-0.5元/Wh(含税,对应pack售价0.6-0.7元/Wh);三元电芯二线电池厂盈亏平衡点价格预计0.6-0.65元/Wh(含税,对应pack为0.8-0.9元/Wh)


综上可见,目前大部分二三线厂商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很多企业可能熬不过此轮洗牌周期。


第四个偏见,来自锂电产业最热门词 “出海” 。


当前锂电产业几乎人人都想出海,个个都在谈出海。但翻开年报才知道,真正出海成功的,屈指可数。


比如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23年106家锂电上市公司海外收入合计为3969.40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25.50%。其中,35家锂电上市公司海外收入在1亿元以下,甚至13家企业海外收入近乎为0亿元,其中包括湖南裕能、德方纳米、盐湖股份、融捷股份等产业巨头。


锂电池巨头中,2023年宁德时代海外收入占比为32.67%,亿纬锂能海外收入占比为27.27%,国轩高科海外占比为20.34%,中创新航仅约为2.42%。


中国锂电产业激荡二十年间,从产业跟随者到领跑者,强悍的市场战斗力毋庸置疑,但其仍难以摆脱市场对其 “大而不强” 的质疑声。究其原因,其距离真正的 “建立全球性的商业生态系统” 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进入2024年,中国锂电出口形势的严峻变化可能还将进一步加剧产业动荡。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1-4月,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数量为11.7亿个(同比增长3.8%),锂离子电池出口额为174.97亿美元(同比下降17.8%)。其中4月份,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数量为2.87亿个(同比下降2.2%),出口额为42.99亿美元(同比下降19%)。出口下降趋势非常明显。


作为中国锂电池出口三大市场的欧洲、亚洲、北美洲,1-4月锂电池出口额分别同比下降了15.4%、5.2%和21.34%。


一场政治 “围剿” 风暴还在持续影响,甚至冲击中国锂电江湖。据彭博社消息,当地时间5月14日,美国白宫宣布将对一系列中国进口商品上调关税,包括半导体、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光伏产品、关键性矿物等。这将影响价值180亿美元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其中首次针对锂离子电池征收关税:动力电池自2024年起关税由7.50%提升至25%;非动力电池自2026年起关税从7.5%提升至25%。


6月7日,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网站还披露了由该特别委员会主席约翰·穆勒纳尔(John Moolenaar)等多位众议院议员共同发起的一项议案。这项名为《脱离外国敌对电池依赖法》的议案,要求禁止美国国土安全部从包括宁德时代(300750.SZ)、比亚迪(002594.SZ)在内的六家中国电池企业采购电池,同时希望推动与美国地缘政治对手在供应链方面的脱钩。


除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外,被点名的中国电池公司还包括远景能源、亿纬锂能(300014.SZ)、国轩高科(002074.SZ)海辰储能


“我们的军队已经禁止使用这些电池,国土安全部也应该这样做。” 穆勒纳尔表示。由其提出的该项议案最终实施前,还需通过美国参众两院投票通过、美国总统签字等一系列流程。


笔者认为,未来围绕新能源的主导权与定价权,无论是企业层面,甚至国家层面的较量与博弈大概率还会进一步升级,我们不应再抱有侥幸心理,企业只有坚定出海,才能在产业新周期浪潮中占据优势地位。


第五个偏见,是资本掌握在少数巨头手中。


纵观中国锂电电池产业20年发展史,特别是在过去十年间,中国锂电池产业已历过了几轮疯狂的野蛮生长和残酷洗牌。


产业最疯狂时,比如在2013-2016年期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从最初的40余家,迅速成长至200余家,几年间玩家数量增长了四倍多。但随着政策与市场周期的调整,动力电池产业也遭遇残酷洗牌。据东方证券统计,仅过去五年,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在经历大洗牌后,能够配套车型的电池生产企业数量已经从2017年的81家降至36家(2023年4月),降幅达55.56%。


那些倒下的明星企业,甚或产业巨头,大多死于“现金流断裂引发的资金危机”,笔者分析认为,在未来惨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尤为考验企业的财务健康程度与资本实力。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截止2023年末,111家锂电公司总负债规模合计16228.99亿元,整体总资产负债率为56.40%;另外,截止2023年末,这111家锂电公司资金净值(现金等储备-短期有息债务)合计为4076.70亿元,同比增长了9.82%,远低于2022年145.51%的增幅。


数据还显示,企业间资本实力差距极为明显,资本几乎都掌握在少数产业巨头手中,部分企业的资本负债结构甚至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其中,TOP20锂电公司资金净值合计为3906.32亿元,占整体比例为95.82%。资本实力最强的三家企业为宁德时代(资金净值2421.24亿元)、江苏国泰(资金净值208.97亿元)、盐湖股份(资金净值168.61亿元)


另外多达39家锂电企业资金净值为负值,即公司拥有的现金等资金储备与短期有息债务之间存在资金缺口,相比之下,资本压力最大的三家企业为华友钴业(资金净值为-75.71亿元)、格林美(-60.86亿元)、杉杉股份(-49.15亿元)


第六个偏见,是数字与智能化进程缓慢。


在锂电产业降速与产能过剩、全球化浪潮与贸易保护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产业正在加速洗牌与博弈进程,未来真正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除了技术外,可能还涵盖企业的效率之争。


毫无疑问,数字与智能化是决定企业效率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人均创收是衡量一个企业数字与智能化进程的核心指标之一,也是其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


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2023年112家锂电上市公司整体人均创收204.88万元/年,虽然较5年前增长了58.46%,但较1年前(2022年)下降了17.17%。


从趋势变化看,2023年91家锂电企业人均创收出现下降,占比达81.25%,其中12家企业人均创收规模降幅超50%,降幅最大的三家企业为江特电机(-58.92%)、西 藏矿业(-58.52%)、龙蟠科技(-56.08%)


我们统计数据还发现,在企业竞争层面,中国锂电企业员工效率确实存在着巨大差异。2023年,只有41家锂电企业人均创收规模超过 “204.88万元” 这一平均水平线,第一名为天齐锂业(人均创收1602.51万元)是最后一名星云股份(人均创收37.41万元)的42.84倍。


而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数据,2023年中国500强企业人均创收330.22万元,约同比增长4.51%。


综上可见,中国锂电产业的数字与智能化进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笔者认为,未来最先在全球范围内完成数字与智能化转型与布局的企业,必将在产业新竞局中抢占先机,也最可能拥有全球化发展的机遇与实力。


蜂巢能源董事长在2023年致辞中引用了《哈姆雷特》剧中的一句经典对白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说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或许偶尔会胆怯,但我们不会轻言放弃,我们会脚踏实地,一步步走下去,直到世界领先的位置。”


最后,笔者想到了恒隆集团的陈启宗老先生今年写的最后一封致股东信,陈老先生在最后给企业们的忠告,事实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同样适用。


“如今,我们要面对当代最严峻的地缘政治问题。世界最强大国家(美国)要与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全面较劲时,对谁来说都是坏事。这会影响全球各地的企业,尤其像我们这些在中国营运的企业。任何地方都可能有麻烦,一个让许多人意想不到会惹上麻烦的就是美国。这就是如今乱世下的前景,也是为何本人曾公开表示,在当下大环境,任何企业的目标应该是保本保命,而非大力发展。已知或未知的风险重重,企业不应冒进扩充。安渡接下来的数个年头,再看届时世界变成怎样。放过一个机会总比失去整盘生意要好,这就是为何恒隆过去数年一直保持谨慎。


安渡接下来的数个年头,再看届时世界变成怎样。这大概是今年年报季里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一句话。

         


来源:锂电那些事
断裂化学电源半导体汽车新能源电机材料储能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7-07
最近编辑:4月前
锂电那些事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0粉丝 172文章 2073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