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设计院工程师:内容创作让我吸收读者的新东西和弥补自身短板

精品
作者优秀平台推荐
详细信息
文章亮点
作者优秀
优秀教师/意见领袖/博士学历/特邀专家/独家讲师
平台推荐
内容稀缺
5月前浏览4845

导读:自仿真秀上线以来,一大 波优质内容创作者在这里创作和交流。这里不仅有高校的专家学者做前沿技术报告,还有企业资深的研发工程师做技术服务和直播,还有一些正在高校学习的硕博研究生分享视频课程和学习心得。他们分享各自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给学习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让知识和技术传播实现更大价值。

本文来自一位仿真秀专栏作者—蓝莓黑加仑的投稿,他主要研究结构稳定与屈曲问题,以及Python二次开发的批量化随机模型建立;他在仿真秀和知乎撰写了自己个人技术专栏,冀以介绍自己学习技术和内容创作过程。希望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一、什么原因促使我的内容创作

大概是研究生三年级时候,那时候论文基本成型,对一些论文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比较熟悉,对软件在这方面的操作也比较熟络,趁着空闲时候开始创作。

在自己初学软件和理论时候十分吃力,当时网络上虽然有一定的视频教程,但大多不能满足个人需要,讲述基本操作比较多,稍微进阶点比较深入的东西就找不到参考内容,市面上很多书籍为了覆盖更多消费群体又是注重通用性,对专业知识总是泛泛而谈不够深入,因此学习过程中常常碰到问题无法解决,又因为每个人研究方向不同导致隔行如隔山的感觉,校内的前辈无法在自己的研究方向给予成熟的经验和做法,需要自己一点点去摸索。
在不停地试算、分析模型以及研读软件帮助文档的基础上,摸索了软件内部运行的一套逻辑,于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就在思考,我所学习和领悟到的一点心得是网上没有的,能不能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分享后去帮助更多人,于是最早在知乎上开始开设专栏撰写相应的技术文章,期间收获了很多点赞和评论,遂有在仿真秀更进一步录制视频教程的想法。

二、创作过程碰到过哪些难题?

视频和技术文章的创作其实也是作者对自身知识的系统性回顾,在书写过程中时常有卡壳的问题出现,这时候就不得不停笔下来。一篇技术文章可能字数不多,但有时需要反复停笔思考完善,查阅相关书籍资料验证补充,一篇文章所花的时间相当漫长。

但同时卡壳也说明自己对该处内容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这会反向促使自己补全知识点,看似是在给别人讲述,实则也是自身查漏补缺的过程,每每完成一篇创作内容,自己能明显感觉到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又进了一步。
我的仿真秀技术文章下有时也会有读者评论,给出他们的一些疑问或者思考角度,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思维碰撞又会进一步加深我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吸收者学习到了新东西,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补上了自身的一些短板问题。

三、分析案例说明

做线性屈曲分析时候,总有人会问我荷载-位移曲线在哪里提取,其实我刚开始也有这个疑问,毕竟常规的静力分析做多了,总以为应该有一个随加载过程变化的结构变形可以提取出来。
实际上在真正研读线性屈曲分析的计算过程以后就会明白,线性屈曲计算是在解特征方程,特征方程的结果只有两个,一个是特征值,一个是特征向量,相当于是一步就算到底,输出两列值,一列值存储特征值,另一列存储对应特征值的特征向量,那自然而然不会有什么加载过程的迭代,也就没有荷载-位移曲线的说法,所以软件结果里提取不到此部分数据。
当明白这个问题以后,再去看线性屈曲分析就很明确了,计算结果我们只能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这两个东西,那么特征值代表的是什么?特征向量又代表的是什么呢?这里再返回去看一下相关的计算书籍就会明白,特征值在软件里面表示的屈曲因子,也有人叫临界载荷系数,而特征向量存储的就是屈曲的变形模式,这点我在视频的第一集也有讲过。
那从数学角度来看,一个特征值可能有多个特征向量,回到软件,我们看到第一集里提到的双轴对称构件确实第一个特征值和第二个特征值相等,而第一阶阵型和第二阶阵型不一样,这就对应了数学计算里同一特征值具有不同特征向量的现象。
发现现象就要解释现象,因为有限元软件本质上是一个数学计算,数学计算并不一定满足实际情况,比如数学计算出来有负数解,但显然实际问题里面的几何参数不存在负数问题,那么这个解就是“假解”,是对实际问题没有指导意义的解,同样我们进行线性屈曲分析发现一个特征值对应多个特征向量的问题,这个现象数学上是自洽的,实际上合理吗?
进一步思考我们可以看出,软件里我们试算的模型是双轴对称的,有两个对称轴,那么失稳过程中既可以绕这个轴,也可以绕那个轴,但不论绕哪个轴,因为是完全对称的图形,所以计算的屈曲因子都应是一样的,只是变形模式不一样,这就恰好对应了同一特征值但不同特征向量的现象,因此我们运用软件得出的解是合理的。
通过前述分析,我们既明白软件结果代表什么意义,又和实际结合分析其结果是合理的。
扫码关注蓝莓黑加仑仿真技术专栏

四、未来计划

我本人是土木工程出身,毕业后在甲级设计院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工作,设计类型比较多,常见的混凝土框架、钢框架、门式刚架等结构都有所涉及,在学习这些建筑设计与计算的过程中有很多心得体会,后期有机会的话会录制相应的计算理论讲解和软件实操课程,主要应用软件还是PKPM。欢迎读者朋友关注我在仿真秀的技术专栏-蓝莓黑加仑,也真诚的邀请大家以来仿真秀创作和交流。
(完)


来源:仿真秀App
VDI2230碰撞二次开发通用建筑python新能源理论尺寸链储能螺栓电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6-26
最近编辑:5月前
仿真圈
技术圈粉 知识付费 学习强国
获赞 10104粉丝 21586文章 3547课程 219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