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机械加工为什么要进行热处理?

2天前浏览196

这对于很多刚入行的新人都是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也是很多具有相当入行经验的人没有深度思考过的问题,今天在这里统一科普一下。

机械加工的热处理要求其实是设计环节的一个技术要求,如果你是一个机械结构设计工程师,你是需要具备这方面的认知能力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意识,那你还不是一个合格的设计工程师,至少不是一个很全面的设计工程师。

零件的热处理设计要求的认知基本上是建立在对材料使用和加工的变化的认知上,所以这是一个很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它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所谓的零件机械加工过程中的热处理到底包括了多少种方式?鉴于各种方式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频率和重要性,我们选择以下几种来进行分析,即重点式的分析。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我们使用最多的是四种热处理方式: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下面做一一的分析。

01 退火处理

退火处理的定义:将金属零件加热到一定的高温,保持一段时间,然后让其自然冷却的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

其主要作用:

A、降低零件的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B、消除零件残余应力,稳定尺寸、减少变形与裂纹概率;

C、细化晶粒,调整组织,消除材料组织缺陷;

D、 均匀材料组织和成分,改善材料性能或为后续热处理工艺做组织准备。

02 正火处理

正火处理的定义:将金属零件加热到一定的高温,保持一段时间,然后让其在空气中利用喷水、喷雾、吹风等方式进行冷却,其与退火处理不同的是,其冷却速度要快一些,所以得到的材料组织要更细,机械性能也有所提高。

其主要作用:

A、去除材料的内应力;

B、降低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

03 淬火处理

淬火处理的定义:将金属零件加热到临界温度Ac3或者Ac1以上温度,保持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者部分奥氏体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进行马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

其主要作用:

A、大幅度提高零件的刚性、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等;

B、满足某些特殊钢材的铁磁性、耐蚀性等物理、化学性能。

04 回火处理

回火处理的定义:是指将经过淬火硬化或正常化处理后的钢材再浸置于一低于临界温度一段时间后,以一定的速度冷却下来,以增加材料的韧性的一种热处理方式。

其主要作用:

A、消除工件淬火时产生的残留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

B、调整工件的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达到更好的性能要求;

C、稳定组织与尺寸、保证精度;

D、 改善和提高加工性能。

注意,干货来了:

A、退火和正火通常可以相互代替使用,尤其是在处理后获得的零件硬度不高的话(一般以不影响加工性能为准),我们要优先选择正火处理,因为它的加工周期更短,成本也就相应的更低。

B、回火一般需要配合淬火或正火来使用,回火是替淬火和正火来“擦屁 股”的,因为淬火与正火处理后,零件的硬度都会偏高,因此会存在很大残余应力,尤其是淬火处理,零件存在很大的脆硬性,通常一定要回火来“纠偏”才能更好的满足我们的使用要求。

C、淬火这个词在工厂通常念“zan huo”,特别是老一辈从业者都是这个念法,年轻人已经开始在改变,但是一时难以消除。

作为一个机械设计工程师,我们设计的零件需要用到热处理的时候,无非是以下几种要求:

A、消除材料的铸造应力,其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加稳定的加工尺寸和精度;

B、提高零件的切削性能,其目的是在零件加工的过程中加工效率更高,加工质量更好,加工成本更低;

C、提高零件的刚性、硬度和耐磨性能,这个就不需要解释了吧。

我们对大部分零件的热处理要求都是围绕以上三个大的方面在设计,所以你只需要将以上的四种热处理方式对应你的要求来使用就行了。

我们来举个例子,我们设计一个立式加工中心的床身,我们选择的材料是HT300灰口铸铁。其加工的工艺流程大致如下图:

A、拿到铸造毛坯后,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退火。

退火的目的就是消除铸造残余内应力,提高零件的切削加工性能,当然也有一些厂家这里不做退火,为了节约成本,他们往往以延长铸造冷却的时间来到底去除部分内应力的目的,这也算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但是按正规的方法,铸造后的零件毛坯是一定要做一次退火处理的。

C、接着是进入零件的粗加工工序,零件的粗加工工序因为对零件的尺寸没有太严格的要求,所以工厂都是采用大刀量切削,在大刀量切削的过程中,利用铣刀对零件的冲击来形成一定程度的振动处理,这也是一个释放应力的过程,但是这也是一个再次产生应力的过程,所以我们会接着对零件进行二次退火处理。

D、 二次退火处理,这次处理其目的和第一次是一样一样的,都是为了稳定材料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去除零件内应力,因为我们需要保证零件加工后的尺寸和形位公差是稳定的,而不是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其实在现实的过程中,加工后的零件的尺寸精度和形位公差确实是变化的,这也是我们国家的高精度机床老是做不好的原因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稳定性太差),其实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候那些机床的基础件的材料稳定性要相对做得好一些,因为除了正规的二次退火处理,他们还进行自然时效处理,把铸件丢在露天的场地放置半年以上的时间,因为那个时候的产能有效,又是国家分配制销售,所以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材料的稳定性,现在就显得“世风日下”很多了,铸造出来就马上加工,有点小厂连一次退火都不做,反正产品出厂的时候是合格的,发到用户手中后,经过长度的运输颠簸,产品的主要零件的尺寸精度和形位公差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使用一段时间后,更是让人看不懂,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设备制造业被动的原因所在,好的产品品质,一定是基于成本的上升来的。

E、 零件半精加工,因为零件的半精加工已经是属于切削量较小的加工工序,所以在加工过程中通常不会产生过大的加工应力,但是如果零件的尺寸精度较高,形位公差较严格,我们还是强烈建议将零件放置一段时间后再对零件进行精加工,这样零件可以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释放部分应力,以保证最后精加工出来的产品是稳定的。很多人都没有考虑过这个工艺过程,把零件加工的工艺安排得一环扣一环,看起来效率很高,其实质量并没有很好的保证。

F、 零件精加工工序,经过放置一段时间后,零件的材料已经变得相对稳定,在精加工阶段就显得尤为考验一个操作者的水平了,很多时候精加工精度并不单纯的来自加工机床的精度,其有可能是来自你装夹方式,特别是对于一些强度和刚性不是很好的零件,装夹的时候尤为要注意,不要用死力去压紧工件,一旦工件产生了形变,你加工好工件后,一松开夹紧,工件就会马上弹回原有状态,这个时候的加工精度就会改变,所以在精加工工序,装夹的力道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很多老师傅的不传之谜。

以上是一个零件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牵涉到的热处理工艺的应用分享,其实类似的还有很多,例如淬火工艺,碳氮共渗工艺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工作经历种去总结和积累,这也是一个合格的机械设计工程师的能力凭证。

现在因为设备的数控性能越来越好,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人觉得传统的机械知识已经在没落了,其实没有,这些东西是一个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你会发现你还是无法很好的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这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在技术的道路上需要一步一步的去践行!

免责申明:本资料来自于网络收集,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来源:公差通
振动疲劳化学铸造裂纹材料科普工厂数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6-28
最近编辑:2天前
公差通
签名征集中
获赞 1粉丝 1文章 14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只想问问你: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在数值上的关系?

一、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数值上的关系1、形状公差与尺寸公差的数值关系当尺寸公差精度确定后,形状公差有一个适当的数值相对应,即一般约以5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仪表行业约20%尺寸公差值;重型行业约7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由此可见,尺寸公差精度愈高,形状公差占尺寸公差比例愈小,所以,在设计标注尺寸和形状公差要求时,除特殊情况外,当尺寸精度确定后,一般以50%尺寸公差值作为形状公差值,这既有利于制造业有利于确保质量。2、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间的数值关系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从误差的形成原因看,形状误差是由机床振动、刀具振动、主轴跳动等原因造成;而位置误差则是由于机床导轨的不平行,工具装夹不平行或不垂直、夹紧力作用等原因造成,再从公差带定义看,位置误差是含被测表面的形状误差的,如平行度误差中就含有平面度误差,故位置误差比形状误差要大得多。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在无进一步要求时,给了位置公差,就不再给形状公差。当有特殊要求时可同时标注形状和位置公差要求,但标注的形状公差值应小于所标注的位置公差值,否则,生产时无法按设计要求制造零件。3、形状公差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形状误差与表面粗糙度之间在数值和测量上尽管没有直接联系,但在一定的加工条件下两者也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据实验研究,在一般精度时,表面粗糙度占形状公差的1 / 5~1/ 4。由此可知,为确保形状公差,应适当限制相应的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的最大允许值。在一般情况下,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公差值具有下述关系式:尺寸公差>位置公差>形状公差>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从尺寸、形位与表面粗糙度的数值关系式不难看出,设计时要协调处理好三者的数值关系,在图样_上标注公差值时应遵循:给定同一表面的粗糙度数值应小于其形状公差值;而形状公差值应小于其位置公差值;位置各差值应小于其尺寸公差值。否则,会给制造带来种种麻烦。可是设计工作中涉及最多的是如何处理尺寸公差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和各种配合精度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按以下关系确定:1、形状公差为尺寸公差的60% (中等相对几何精度)时,Ra<0.05IT;2、形状公差为尺寸公差的40% (较高相对几何精度)时,Ras0.025IT;3、形状公差为尺寸公差的25% (高相对几何精度)时,Ra<0.012IT;4、形状公差小于尺寸公差的25% ( 超高相对几何精度)时,Ra<0.15Tf(形状公差值)。最简单的参考值:尺寸公差是粗糙度的3-4倍,这样最为经济。二、形位公差的选择1、形位公差项目的选择应充分发挥综合控制项目的职能,以减少图样.上给出的形位公差项目及相应的形位误差检测项目。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选用测量简便的项目。如:同轴度公差常常用径向圆跳动公差或径向圆跳动公差代替。不过应注意,径向圆跳动是同轴度误差与圆柱面形状误差的综合,故代替时,给出的跳动公差值应略大于同轴度公差值,否则就会要求过严。2、公差原则的选择应根据被测要素的功能要求,充分发挥公差的职能和采取该公差原则的可行性、经济性。独立原则用于尺寸精度与形位精度精度要求相差较大,需分别满足要求,或两者无联系,保证运动精度、密封性,未注公差等场合。包容主要用于需要严格保证配合性质的场合。最大实体要求用于中心要素,一般用于配件要求为可装配性(无配合性质要求)的场合。最小实体要求主要用于需要保证零件强度和最:小壁厚等场合。可逆要求与最大(最小)实体要求联用,能充分利用公差带,扩大了被测要素实际尺寸的范围,提高了效益。在不影响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可以选用。3、基准要素的选择1 )基准部位的选择(1)选用零件在机器中定位的结合面作为基准部位。例如箱体的底平面和侧面、盘类零件的轴线、回转零件的支承轴颈或支承孔等。(2)基准要素应具有足够的大小和刚度,以,保证定位稳定可靠。例如,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相距较远的轴线组合成公共基准轴线比一条基准轴线要稳定。(3)选用加工比较精确的表面作为基准部位。(4)尽量使装配、加工和检测基准统- - 。这样,既可以消除因基准不统一-而产生的误差;也可以简化夹具、量具的设计与制造,测量方便。2),基准数量的确定一般来说,应根据公差项目的定向、定位几何功能要求来确定基准的数量。定向公差大多只要一个基准,而定位公差则需要一个或多个基准。例如,对于平行度、垂直度、同轴度公差项目,一般只用一个平面或一条轴线做基准要素;对于位置度公差项目,需要确定孔系的位置精度,就可能要用到两个或三个基准要素。3) .基准顺序的安排当选用两个以上基准要素时,就要明确基准要素的次序,并按第一、第二、第三的顺序写在公差框格中,第一基准要素是主要的,第二基准要素次之。4、形位公差值的选择总的原则:在满足零件功能的前提下,选取最经济的公差值。◆根据零件的功能要求,考虑加工的经济性和零件的结构、刚性,按表确定要素的公差值。并考虑以下因素:◆同一要素给出的形状公差应小于位置公差值;◆圆柱形零件的形状公差值( 轴线的直线度除外)应小于其尺寸公差值;如同一平面上,平面度公差值应小于该平面对基准的平行度公差值。◆平行度公差值应小于其相应的距离公差值。◆表面粗糙度与形状公差的大概的比例关系:通常,表面粗糙度的Ra值可取为形状公差值的(20%~ 25%)。◆对于以下情况,考虑到加工的难易程度和除主参数以外的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满足零件功能的要求下,适当降低1 ~ 2级选用:孔相对于轴;细长比较大的轴和孔;距离较大的轴和孔;宽度较大(大于1/2长度)的零件表面;线对线和线对面的相对于面对面的平行度、垂直度公差。5、形位未注公差的规定为简化制图,对一般机床加工就能保证的形位精度,不必在图样.上注出形位公差,形位未注公差按GB/T1184-1 996的规定执行。大致内容如下:(1)对未注直线度、平面度、垂直度、对称度和圆跳动各规定了H、K、L三个公差等级.(2)未注圆度公差值等于直径公差值,但不能大于径向圆跳动的未注公差值。(3)未注圆柱度公差值不作规定,由要素的圆度公差、素线直线度和相对素线平行度的注出或未注公差控制。(4)未注平行度公差值等于被测要素和基准要素间的尺寸公差和被测要素的形状公差(直线度或平面度)的未注公差值中的较大者,并取两要素中较长者作为基准。(5)未注同轴度公差值未作规定。必要时,可取同轴度的未注公差值等于圆跳动的未注公差。(6)未注线轮廓度、面轮廓度、倾斜度、位置度的公差值均由各要素的注出或未注线性尺寸公差或角度公差控制。(7)未注全跳动公差值未作规定。若采用GB/T1 184-1 996规定的未注公差值,应在标题栏或技术要求中注出标准及等级代号。"GB/T1 184-K"。图样上未标注"公差原则按GB/T 4249"的工作公差,应按"GB/T 1 800.2-1 998"的要求执行。来源:公差通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