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符号CZ检测与验证案例(由非连续的导出要素组成)
1. 符号CZ的检测与验证案例(由非连续的导出要素组成)
【图例】
图1.1 图样标注与公差带
【测量装置】
准直望远镜;瞄准靶
【检测与验证方案】
图1.2 检验方案示意图
【检验操作集】
1. 预备工作
将瞄准靶放在前后端两孔中,调整准直望远镜使其光轴与两端孔的中心连线同轴。以几何光轴作为测量基线,测出被测轴线相对该基线的偏离量。
2. 被测要素测量与评估
1)分离:确定被测轴线及其测量界限(此处为三个孔的轴线)。
2)提取:将瞄准靶分别放在被测件的各孔中,同时记录各测点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示值,获得三个孔的提取要素。
3)拟合:采用最小区域法对三个孔的提取要素同时进行拟合,得到公共的拟合导出要素(轴线)。
4)评估:误差值为提取要素上的点到公共的拟合导出要素(轴线)的最大距离值的2倍。
3. 符合性比较
将得到的误差值与图样上给出的公差值进行比较,判定直线度是否合格。
【备注】
1. 本图例中,CZ符号表示三个孔中心线具有组合的公差带。
2. 此方法适用于测量大型的孔类零件。
3. 提取操作:根据被测工件的功能要求、结构特点和提取操作设备的情况等,选择合理的提取方案(可参考GB/T 1958-2017 图B.1)。
4. 对为获得被测要素误差值而进行的拟合操作,拟合方法有最小二乘法、最小区域法两种。若在图样上未明确示出或说明,则缺省约定采用最小区域法。
5. 误差值的评估参数有T、P、V、Q,缺省为T(本例)。
6. 根据GB/T 1958-2017第9章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并依据第10章进行合格评定。
2. 符号CZ的检测与验证案例(由连续的轮廓要素组成)
【图例】
图2.0 图样标注与公差带
本图例有三种检测与验证方案,分别如下:
方案一
【测量装置】
仿形测量装置;指示计;固定和可调支承;轮廓样板
【检测与验证方案】
图2.1 检验方案示意图
【检验操作集】
1. 预备工作
调整被测件相对于仿形测量装置和轮廓样板的位置,再将指示计调零。
2. 被测要素测量与评估
1)拟合:将被测轮廓与轮廓样板的形状进行比较。
2)评估:误差值为仿形测头上各测点的指示计最大示值的2倍。
重复进行多次测量,取其最大的值作为误差值。
3. 符合性比较
将得到的误差值与图样上给出的公差值进行比较,判定被测轮廓的线轮廓度是否合格。
【备注-方案1】
1. 该方案中,将被测线轮廓的形状与轮廓样板的形状进行比较测量,轮廓样板为理想要素的实际模拟物。指示计的测头应与仿形测头形状相同。
2. 图例中的“相交平面框格”表示被测要素是提取表面上与基准平面A平行的直线。其测量方向与基准A平行。图例中的D <-> E表示被测要素的测量界限范围,D和E分别表示被测要素的起始点和终止点。图例中的CZ表示从D到E的被测要素具有公共的公差带。
3. 该方案属于轮廓度近似、实用的测量方法之一,可测量一般的中、低精度零件。
4. 根据GB/T 1958-2017第9章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并依据第10章进行合格评定
方案二
【测量装置】
轮廓样板
【检测与验证方案】
图2.2 检验方案示意图
【检验操作集】
1. 预备工作
选择样板,调正被测件与轮廓样板的位置,使二者之间的最大缝隙为最小。
2. 被测要素测量与评估
1)拟合:将轮廓样板与被测轮廓直接接触,并使二者之间的最大缝隙为最小。
2)评估:误差值为被测轮廓与轮廓样板之间的最大缝隙值。
3. 符合性比较
将得到的误差值与图样上给出的公差值进行比较,判定线轮廓度是否合格。
【备注-方案2】
1. 该方案中,将被测轮廓与轮廓样板直接接触进行比较测量,采用的是实物拟合操作,轮廓样板为是理想要素的实际模拟物。
2. 图例中的“相交平面框格”D <-> E和CZ说明同【备注-方案1】的备注2。
3. 该方案属于轮廓度近似、实用的测量方法之一,可测量尺寸较小和薄的零件。
4. 根据GB/T 1958-2017第9章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并依据第10章进行合格评定。
方案三
【测量装置】
直线式轮廓仪
【检测与验证方案】
图2.3 检验方案示意图
【检验操作集】
1. 预备工作
找正被测件并确认被测轮廓在直线式轮廓仪测量范围内。
2. 被测要素测量与评估
1)提取:直线式轮廓仪测头在被测轮廓线上横向移动同时记录下各测点的X坐标值和Z坐标值。获得提取线轮廓。
3)拟合:采用最小区域法对提取线轮廓进行拟合,得到提取线轮廓的拟合线轮廓的位置。其中,拟合线轮廓的形状由理论正确尺寸R确定(即由理论曲线方程确定)。
4)评估:线轮廓误差值为提取线轮廓上的点到拟合线轮廓的最大距离值的2倍。
对任意截面上的被测要素重复上述操作,取其最大的值作为误差值。
3. 符合性比较
将得到的线轮廓度误差值与图样上给出的公差值进行比较,判定线轮廓度是否合格。
【备注-方案3】
1. 提取操作:根据被测工件的功能要求、结构特点和提取操作设备的情况等,选择合理的提取方案(可参考GB/T 1958-2017 图B.1)。比如,对被测要素进行提取操作时,为便于数据处理,一般采用等间距提取方案,但也允许采用不等间距提取方案。
2. 对为获得被测要素误差值而进行的拟合操作,拟合方法有最小二乘法和最小区域法两种。若在图样上未明确示出或说明,则缺省约定采用最小区域法。
3. 图例中的“相交平面框格”D <-> E和CZ说明同【备注-方案1】的备注2。
4. 根据GB/T 1958-2017第9章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并依据第10章进行合格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