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重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附全文】

5月前浏览1834
一份由国家工信部主导起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流出,目前正在就此规划广泛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9日。目前正式公告版正在制定中,相信很快就正式发布。

作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纲领性政策,规划指明了未来十五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
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产品产能布局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政府主要工作是制定法规标准和维护市场秩序。落实汽车领域开放时间表、路线图,加快融入国际市场。

2025年,新能源汽车竞争力明显提高,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20%,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内的商业化应用,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4.0L/100km,新能源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1.0kWh/100km。

2030年,新能源汽车形成市场竞争优势,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40%,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7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在高速公路广发应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规模化应用,汽车新车能耗到达世界先水平。
 
(以下为原稿全文)


来源:公差通
汽车新能源自动驾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6-29
最近编辑:5月前
公差通
签名征集中
获赞 6粉丝 17文章 16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2020年,中国工程机械产业10大趋势

2020年刚开始,全球工程机械产业还没摆脱不确定性,新型冠 状病毒疫情又给中国行业带来更多挑战。随着竞争步入后半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0 1 步入存量时代 基本可以确定,2020年全球工程机械产业会负重前行。同时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整体进入存量时代。市场增长纵深消失,需求见顶,守住已有份额成为各品牌的底线。今后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各品牌在台量规模上的竞争,都难上加难。存量竞争下,寻求价值空间提升,用价值驱动增长,才是正解。进入存量市场,寡头时代也会随之开启。此消彼长的竞争,让巨头都想将对方拆吃入腹。神仙打架,鱼虾遭殃,小企业以及新手的日子无疑会更加难过。尤其是在装载机、挖掘机等行业,2020年甚至未来几年,对于实力不那么强的企业而言,绝对是个事关生存的门槛——抢不到船票的人,注定会淹没于产业变化之中。 0 2 集中度加速提升,大玩家更稳 中国工程机械市场越来越成熟,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不仅是装载机、挖掘机、起重机等大板块,很多专业化领域,比如桩工设备、路面设备,集中度也加速提升。回想三年五年前,中国旋挖钻机市场、压路机市场,还不乏一些小众企业甚至新参与者;但如今,新企业早已不见,小制造商的份额也不增反降;而行业前三强五强,却动辄牢牢握住60%、70%甚至更高的市场。 未来,在规模够大、产品标准化程度更高、通用性颇强的领域,“大者更强”、“大者恒强”的趋势,注定会更加明显。0 3 小企业,机会在“专业化” 在大规模、通用型设备板块,小企业基本上已经基本没有施展空间,没有突破的可能。但在更细分、更专业化的领域,情况则大为不同——这里堪称小型制造商的机会之地,也是他们能够建立起“护城河”的领域。 这里所谓的“更细分”、“更专业化”的领域,不仅是指那些批量小、特异性强、技术门槛高的板块——比如多功能钻机、开沟机、坑道台车,还包括一些表面看起来仍属“挖掘机”、“起重机”大行业,但更加专用化甚至定制化的产品—— 比如抓料机、电动迷你挖掘机、小型轮式挖掘机、林业起重机、码头起重机、蜘蛛履带起重机等,当然还包括正在兴起的各种属具产品。 在这些堪称极其小众的领域,大企业一些既有优势鞭长莫及;而小企业灵活的研发和体系,灵巧的制造平台,则足以让其在此游刃发挥。 事实上,从全球产业,尤其是欧美日成熟市场发展经验来看,一些具备独特产品和优势的“小型制造商”,不仅有着良好的经营质量,更动辄不乏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行业的成熟,中国也必将涌现出这样一批“小而美”的制造商。0 4 系统解决方案才能大赢 2020年开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但一些大企业,依然收获不少订单,比如徐工一单卖出200台宽体车。表面上看,这只是一种产品的批量订单,但宽体车制造商不少,花落徐工的本质原因值得深入思考。 纵观全球,排名前十强的制造商,绝大多数是综合型企业——他们不仅在所涉足的各个通用设备板块名列前茅,更具备国营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饶是如此仍不够,长期霸榜第一、第二的卡特彼勒和小松,在“综合解决方案”能力上,一直停下向前的脚步。过去几年间,二者通过大手笔收购,进一步强化了在矿山设备领域的支持能力。而一直稳坐欧洲第一的利勃海尔,更是在过去几十年间,构建了包括矿山设备、起重设备、混凝土设备等在内的全面解决方案平台。 还有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是维特根。即便这家企业一直将势力范围界定在路面施工领域,但在这个有限的“领域”内,它却一直没有停止“相关多元化”的拓展。从最初起家的铣刨机,到收购福格勒、悍马、边宁和夫以及克林曼,维特根的业务范围已经铺满骨料制作、拌合、道路筑养护等诸多环节,成为其中最具综合解决方案实力的企业。 制造商的战略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用户端需求的升级变化。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工程机械用户的“系统解决方案”需求日趋强烈——一揽子解决方案,为用户在设备管理、使用和价值提升上,带来了直接的好处。 未来,只能提供单一通用型产品的制造商,注定成为不了其中的领军者,充其量只是过客或配角;只有具备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实力的企业,才会有更大的赢面。0 5 挖掘机胜负,决定中国企业全球地位!最近几年,中国挖掘机行业再现高增长。对于中国制造商而言,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扩大规模与销量”的机会,更是中国品牌能否借机跻身世界产业最前列的入场券。 全球范围,挖掘机业务是决定企业规模、利润和地位的最关键一环——排名前十的企业产品线布局就是最好的印证。未来,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要撬动全球产业格局,巩固自身产业地位,挖掘机是必须做好做强的产品。 但同样置身中国挖掘机市场,不同本土企业之间,战略选择或应有所侧重。借鉴日本、欧洲、美国挖掘机行业的经验,未来中国挖掘机制造商在产品维度上的分工,一定会更多元、更细化——其中既有全系列产品制造商,也有专注于高端设备的品牌,更有专门生产小型、特种挖掘机的企业。 之于超大型、高端产品而言,一些本土企业的突围无疑相当成功。而另一些产业资源有限的企业,与其拉长战线,苦苦作战,倒不如在小型特定产品线上寻求突破,后者其实更加有效。 0 6 中国融入欧美,收购才是硬手段 对于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而言,全球收购与合作,一定是必然选择;这是中国工程机械融入全球,打破地域壁垒的关键。 日本企业融入欧美,欧洲企业进入美国,北美企业深入欧洲,无一不经历了这一步。 小松的全球化拓展中,曾收购德国矿用挖掘机制造商,并联手欧美矿车企业;日立建机、多田野亦是如此。美国制造商马尼托瓦克,也曾收购欧洲品牌格鲁夫。而瑞典企业沃尔沃建筑设备,也曾拿下美国英格索兰的路面设备业务。 欧美日系企业全球拓展,尚需以收购相互渗透,何况是文化差异更大、市场壁垒更高的中国企业呢? 未来中国进入全球,并购一定会成为最重要的开拓手段。何时开始,何时高 潮,充其量只是时间和机会问题。0 7 用户品牌选择:更聚焦,更稳定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终端用户的选择观,在加速成熟。大品牌不断提升的集中度,用户复购频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点。 不出5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用户的品牌忠诚度一定会初步形成,用户群对品牌的偏好也会稳定;这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共识。 在这场不可逆转的重要趋势下,制作商应该如何吸引用户,长久留住用户,这点必须马上行动。0 8 产业互联网深度应用,代理商服务化转型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让产业互联网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挥了巨大作用。 企业经营和运营云端化,设备管理与市场监测数据化,客户沟通全时化,制造商和终端用户之间的了解与互动,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整个行业因疫情而受到的影响,也比2003年非典期间更可控,企业对此也更为淡定。 产业互联网的深入应用,让制造商和客户的沟通更直接,更频繁;当然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制造商和用户共同喜闻乐见的。 互联网在缩短制造商和用户距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行业渠道体系,尤其是代理商所扮演的角色。代理商的职能中,“服务”正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是客户与制造商沟通更紧密,制造商线上直销功能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中国工程机械市场进入存量阶段,销量数据都归于稳定;再者行业、客户不断成熟,客户选择也会进一步固化。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行业渠道规模、代理商数量势必进一步收缩;各个企业的代理商也会出现整合。毕竟庞大如卡特彼勒,在中国只有三家代理商。 代理商数量减少,他们的发展模式、业务模式也势必出现重大调整和创新。0 9 高空作业设备变身主流板块,大洗牌在所难免 经过几年快速发展,中国高空作业设备行业已经成为全球热地,未来更是被寄予重望。 如果说三五年前,中国高空作业设备领域还只是专业化制造商的天下,那么如今这个行业早已经云集了包括徐工、中联、柳工、临工等在内的,一众产业根基和背景深厚的重量级玩家。 大企业的进入,一方面预示着高空作业设备再也不是原来那个小众的利基市场,而是已经成为让大企业也不能忽视的主流板块;另一方面,本土巨头的介入,国外大品牌的深度发力,也必定会在行业内掀起一轮洗牌。 “先赢不算赢”,谁能走到最后,还看这轮。 1 0 中国核心部件配套商发起仰攻,国外品牌地位松动 中国工程机械配套领域,本土品牌的“朋友圈”不断扩大——除了与中国主流主机制造商合作外,他们甚至成为国外领先企业的供应商。 这场突破,最先来自胶管、座椅等“周边”产品,继而迅速拓展到更多核心配套体系点位;向核心部件领域高端上探的行动,让之前稳占据中国市场领先地位的外企,也受到了触动。 显然,目前绝对是中国本土配套制造商最好的时代,但当下也还远不是一个的拐点。未来,在高处继续突破,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会更大。 来源:工程机械观察免责申明:本资料来自于网络收集,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来源:公差通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