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图样中系统地应用ISO GPS公差?
首先确定工件的功能要素,只对这些要素采取以下八步法。对剩下的(非功能)要素采用尺寸正负公差,并接受这种公差标注本身带有的规范不确定度。
主基准体系用于对工件进行定位和定向,就像该工件已经与产品的其它部分进行了装配一样。这说明基准要素必须与其它要素有实际接触。如果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功能性基准体系,就不能充分体现GPS公差体系的优势。
在全局基准体系中,要对每个基准要素标注形状公差,并且对第二基准要素和第三基准要素标注方向公差,以确保全局基准体系的误差在合理范围内,从而保证全局基准体系的稳定性。如有必要,还可以利用理论正确尺寸对基准要素之间的方向和位置关系进行约束。
如果一个工件有几个界面,或者这些要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比这些要素各自在全局基准体系中的位置关系更为重要,那么,需要建立与全局基准体系相关的局部基准体系。
所有参与配合的尺寸(直径、厚度和缝隙宽度)要素都有公差规定。在有的情况下对单一的尺寸要素调用包容要求(E圈)可以实现尺寸公差要达到的装配要求,有些情况下也可以调用其他尺寸修饰符来实现设计意图。这是尺寸公差在工件的功能要素中使用的唯一方法。
使用位置度、同轴度、对称度、面轮廓度、线轮廓度(这些公差符号带有基准)来对要素的公差带的自由度进行限定,以得到位置固定的公差带。
注:位置固定的公差带自动限定了功能要素的方向偏差和形状误差,默认可以不标注方向公差与形状公差。除非对方向与形状有更高精度的要求才标注。并且方向公差要小于位置公差,形状公差要小于方向公差。
如有必要,对于定向公差比定位公差小的要素,用定向公差来规范。例如,可以采用垂直度平行度和倾斜度公差符号来自动创建移动公差。但也可以采用不带全局基准体系中的第三基准(或者既不带第二基准也不带第三基准) 的位置度、面轮廓度或线轮廓度公差代号来创建具有平动自由度的公差带。
注:如果功能要素的公差带具有自由平动的自由度,则该功能要素的形状误差也限定了,且形状误差值不大于具有平动自由度的公差带的宽度。
有些功能要素,其形状要求比较严格,仅仅通过位置公差和方向公差对其形状误差进行约束,难以保证功能要求。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其标注形状公差,如平面度、圆柱度、直线度、圆度以及不带基准的线轮廓度和面轮廓度等。
注:公差标注八步法中,实施第3-5步后,可能会导致某个功能要素被标注多个几何公差(如图1)。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允许增加位置公差的值(位置公差是最难保证的,其保证成本也最高)。
图1
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将公差合并:
6.1 应用最大实体要求(M圈)来合并尺寸和几何公差。典型的做法是在保证装配的情况下,对间隙配合采用“M圈”修饰符来保证加工的最大极限要求。
6.2 用一个全跳动或圆跳动来替代组成要素的位置公差和形状公差。这样替换的目的是保证这些在工件中旋转的要素在旋转过程中能避免表面之间的碰撞。
根据需要,采用表面形貌要求(粗糙度、波纹度等)来对表面空间频率中的中高频成分进行约束,并规定表面缺陷要求以确保表面不具有任何不可接受的缺陷。
将所有具有功能的棱角视为功能要素,并标注公差,如:采用轮廓公差等。对于非功能棱角,见公差通小程序符号查询中的未定义形状边(如图2),可以避免一些危险的尖锐棱角,装配和使用过程中的干涉情形等。
图2(哪里不会点哪里哦)
最后,对剩下的(非功能)要素采用公称尺寸和上下极限偏差的标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