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热点关注·吉林化纤集团董事长宋德武:打造国际领先的碳纤维研发及产业基地

4月前浏览5438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志强
碳纤维被称为现代工业体系中的“黑色黄金”,以其极高的强度和耐高温属性成为“21世纪的新材料之王”,应用相当广泛。
在这个领域,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吉林化纤集团”)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碳纤维生产基地。这也是吉林省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新芽成大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碳纤维已经普遍进入我们生活各个角落,随着碳纤维成本降低、性能提升,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泛。围绕这个千亿级别的新材料产业赛道,我们致力于打造国内头部、国际领先的碳纤维研发及产业基地。”在5月25日上午举行的第十九届中国经济论坛“新质生产力增强先进制造新动能”分论坛上,吉林化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德武表示。

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发展新质生产力,吉林省的优势产业要保持快速增长,传统产业要逐步转型升级。”这是第十九届中国经济论坛与会人员的共识。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市场拓展,吉林化纤集团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纤维产业发展之路,竞争优势显著。在规模方面,吉林化纤集团在国内以及全球占据领先地位。
“近年来,我们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积极谋划产业转型,找准第二增长曲线突破点,抓牢机遇向‘求壮大’的目标稳步有序前进。”宋德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公司要不断优化资产、资本、业务结构,努力在纤维产品竞争中取得市场主导地位。
化纤行业具有强周期特征。伴随着全球经济波动,特别是服装、家纺等纺织行业的市场需求下滑,行业迎来周期性调整,这直接导致化纤行业市场需求应声下滑。
在中国经济论坛活动现场,谈及公司如何应对挑战,宋德武侃侃而谈,“我们对全球化纤行业格局深入分析后认为,要大力支持研发和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粘胶长丝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进军碳纤维新材料领域,布局新产品、新技术,通过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化解单一产品周期性波动带来的风险。”
数据显示,吉林化纤集团拥有原丝产能16万吨/年,碳丝产能5.2万吨/年,复材制品产能2.2万吨/年。通过技术攻关,吉林化纤集团的人造丝实现了“大型化、匀质化、连续化、细旦化”升级;开发的各种功能型纤维新品广受市场欢迎;粘胶长丝差别化品类更加丰富,产品高端市场占有率超过45%。
吉林化纤集团纤维板块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让人看到吉林省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高质量发展“新”意盎然的场景。不仅如此,集团正聚焦新材料碳纤维重点谋划布局。
宋德武说:“我们将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一主六双’及吉林市‘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的战略规划,稳步推进建设碳纤维零碳制品产业园。目前公司从碳纤维材料到复材再到终端制品都已有布局,很多产业链下游企业正在与我们一道推动碳纤维零碳制品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为培育构筑新质生产力储能蓄势。”

谋“新”重“质”,新兴产业“新芽成大树”

吉林化纤集团自2008年开始研发碳纤维,独立自主开发湿法两步法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工业化生产技术,开创了我国碳纤维原丝规模化生产的先河,其碳纤维产品用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自主研发制造的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后者因续航时间长、载重能力大、体积小巧、抗低温、抗强风的特性,在2023年火爆出圈。
集团是国内规模最大、牌号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优势领先企业,也是一家拥有干湿法纺丝双路线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生产企业。
吉林化纤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吉林化纤集团是少数掌握碳纤维原丝大规模稳定生产技术的企业,原丝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
目前,吉林化纤集团正聚焦碳纤维这一新型材料,推动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构建新的业绩增长引擎。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要做好产业集群的融合发展,促进先进技术不断升级,要先做好产学研用融合。
围绕碳纤维产业,吉林化纤集团分别与吉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建立创新研发平台,成立4个碳纤维及应用研发中心,建立碳纤维复材研发中心,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应用性、基础性、开发性研究,获得发明专利130余项,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20余项。
据介绍,下一步,吉林化纤集团将重点依托碳纤维原创技术策源地优势及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引力,持续推进产业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开发,提升高性能碳纤维及复材制品研发、市场化能力,重点聚焦“T800、T1000级碳纤维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重大研发专项,加快技术升级,沿着原丝、碳化、复材及制品一体化全产业链、全覆盖、全领域向下游开发延伸,持续拓宽碳纤维应用领域和场景。
宋德武表示,近年来,吉林化纤集团通过自主创新、产业合作、产业整合,已打造出规模大、产业链完整、高性价比的碳纤维产业链集群。未来,集团将充分发挥在产业链一体化、规模、技术、研发、成本、客户等方面的领先优势,打造国内头部、国际领先的碳纤维研发及产业基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1期)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复合材料材料储能无人机纺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6-29
最近编辑:4月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22粉丝 30文章 373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企业资讯·光威复材与大船集团签约,碳纤维逐梦深蓝

本文摘要:(由ai生成)9月24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为招商局能源运输打造的新一代超大型原油船“新伊敦”轮交付。该船配备光威复材制造的大型硬质翼型风帆,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实现减重并降低燃油消耗,减少碳排放。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推进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船舶领域的应用,提升船舶性能,并带动产业发展。光威复材获突出贡献奖,将坚持科研创新,助力国家重器发展。9月24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为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新一代节能环保型超大型原油船(船体编号:T300K-100)“新伊敦”轮正式交付。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新伊敦”轮的翼型风帆制造商与大船集团签订“船海装备复合材料研制与应用”战略合作协议,大船集团总工程师、副总经理郑炜,光威集团董事长陈亮,光威复材总经理王文义,光晟科技总经理王国平等出席活动。“新伊敦”轮为30万吨超大型油轮,总长333米,型宽60米,型深30米,设计吃水20.5米。作为大船集团与招商轮船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合作成果,该船较上一代船型更加注重船舶的营运性能优化,降低船舶的营运燃油消耗,增强船舶风浪中航行性能,综合性能指标世界一流。“新伊敦”轮安装了两对新一代大型硬质翼型风帆,该风帆由大船集团领衔,招商轮船、中国船级社、光威复材等单位参与研制。帆叶结构采用了轻质、高强并且耐海洋环境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风帆升起高度接近40米,单翼总表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较上一代风帆实现减重27%,年平均节约燃油消耗超过9.8%,减少约2900多吨碳排放。碳纤维复合材料本次在翼型风帆上的应用,创造了四项行业“之最”:一是复合材料单件体量最大,风帆高度近40米,单翼总表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需定制化的专用厂房进行生产;二是技术含量最高,采用了新材料、新工艺,首次借用航空航天数字化三维仿真技术进行产品设计、装配分析,涉及图纸1639份、技术类文件105份,使用零部件上百万件;三是生产周期最快,仅一年时间内完成了专用厂房建设、产品设计定型、研发制造、部段交付;四是全世界最领先,这是碳纤维复材全球范围内首次应用于大型油轮帆叶结构,在大幅减重的同时,降低燃油消耗也增强了航行性能,助力“新伊敦”轮综合性能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本次战略合作协议是集大船集团船海产品研发设计建造和光威复材在复合材料领域各自具有的优势,在前期翼型风帆合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合作的方向。将推进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船舶领域的广泛应用,挖掘复合材料轻质、高强、耐腐蚀、耐低温等特性在船海产品领域的应用空间,拓宽船舶产品的选材范围,提升船舶性能,并带动复合材料以及船舶产业创新发展。签订协议后,光威复材将进一步完善设计制造体系,全力配合大船集团完成船海装备复合材料工程化应用任务,双方合作致力于开创船海装备复合材料推广应用的新时代。我司员工宫瑞君(前排右一)、王诗胜(二排左一)获翼型风帆系统研制及实船应用突出贡献奖长空铸剑,碳纤维助力战机翱翔蓝天;向海图强,碳纤维支撑大船逐梦深蓝。未来,光威复材将不忘报国初心,坚持科研创新,用勤劳和汗水,铸就大国重器美好的明天!来源:光威复材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