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GMINA前,将LBA的模态作为结构的初始几何缺陷已经成为”惯例“。而且,现在很多有限元软件都支持“将位移结果转变为荷载”,为用户提供便利。由于初始几何缺陷是在分析中“人为”引入的,不同的缺陷将激发结构不同的失效模式,并最终影响到极限载荷的计算结果[7]。因此,在评估结构的极限承载力下限时,需要进行初始缺陷的敏感度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多数有限元分析软件将屈曲模态的位移进行“标准化”处理,即最大位移值设定为1。因此,在将这些屈曲模态作为“初始几何缺陷”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结构的规范和制造精度标准来调整模态位移的大小,以更真实地反映几何缺陷的情况。 此外,实际工程中,结构的初始缺陷(Initial Imperfection)还包括:运营中发生锈蚀导致截面损失、实际荷载的偏心、焊接的残余应力等。U10节点板的面外变形[1] 早在1999年和2003年,I35W大桥就已经收到报告:U10节点半英寸厚(12.7mm)的节点板存在不同程度的面外变形。2003年的巡检记录显示,在全桥U10节点,共八块节点板的受压侧长自由边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面外变形。其中,南岸的东、西侧U10节点,所有节点板均朝西呈弓形外鼓。根据NTSB的调查[3],这些面外变形的矢高范围在0.6±0.15英寸(约11.4~19.1mm)之间。尽管NTSB对节点板变形的原因和具体发生时间有一些推测,但无法给出确切答案。初始几何缺陷工况一:节点板受压侧长边面外变形(T2),矢高3/4“, 并与实际对照分析模型的初始几何缺陷 结合文献[1]的实际情况,本次分析模型中的初始几何缺陷仅考虑:节点板双侧受压长自由边面均朝外侧变形,变形矢高分别为3/4“和1/2”的两种情况。此外,模型假设带有几何缺陷的节点板在分析开始时处于无应力状态,即不考虑节点板形变所带来的残余应力。结果 定义GMNIA分析的节点板稳定安全系数为,即L9U10的轴力与其坍塌荷载(阶段四)之间的比值,绘制节点板选定点的横向面外位移与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与理想节点板的相比,有缺陷节点板的平衡路径没有明显的“强化”阶段,且极值点与4%PEEQ(等效塑性应变)首次出现的位置极为接近。根据“首次出现”原则,1/2“和3/4“缺陷节点板的稳定安全系数分别为:完美和缺陷节点板的平衡路径,纵轴为GMNA的稳定安全系数收敛中止时,3/4”缺陷节点板横向位移,L9U10被向外侧推出 以3/4”缺陷节点板为例,阶段三恒载之后,节点板同样进入塑性状态。随着活荷载和施工荷载的逐渐增加,塑性区域持续沿着水平验算截面不断扩展,直到在4%的等效塑性应变出现之前,荷载达到平衡路径的极值点。紧接着,节点板开始失去承载力,自由边出现屈曲现象,L9U10逐渐被向外侧推出,直到U10节点彻底失承载能力,节点板撕裂,最终导致全桥坍塌。1/2“ 缺陷节点板的失效过程与3/4”大致相近。0.75“缺陷节点板_阶段三(左),平衡路径极值点(中),中止收敛(右)的等效塑性应变(上)和Von Mises应力(下)观点讨论 初始缺陷的影响导致节点板在其受力过程中未显现出预期的“强化”阶段。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理应在强化阶段帮助节点板抵御弯矩的能力,被初始缺陷引发的附加弯矩所抵消。然而,初始缺陷最多只能被视为承载力不足的一个触发因素。事实上,无论节点板是否带有缺陷,它们都会在第三阶段的恒载作用下进入塑性状态。问题的实质在于节点板设计上的薄弱之处——即设计时采用的1/2英寸板厚过薄,使得节点板在水平验算截面的抗剪能力不足,未能满足设计要求。 此外,Ocel等人[1]通过将节点板的厚度设定为1英寸进行的有限元分析(即实际厚度的两倍),发现这样的厚度完全能够满足承载力要求,从而为NTSB的最终结论提供了技术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深入研究节点板的完整破坏过程,如钢板的撕裂和螺栓的破坏,不仅需要更复杂的断裂本构模型、单元删除技术、子模型技术和显式动力学求解器等方法,而且分析的成本极高。然而,如果仅仅为了捕捉结构失效的“起点”,采用弧长法的非线性静态分析就已经足够。 尽管GMNA和GMNIA分析为工程师提供了一种估算节点板极限强度下限的手段,但考虑其分析成本,可能与加固节点板的成本相当。此外,此类高级分析需要分析者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建模经验。因此,如果有一种简单而高效的手工计算方法以评估节点板的承载力,其结果能够接近有限元方法得到的极限强度下限值,将极大地惠及所有相关方。 最后,对于结构工程师来说,识别结构失效的“起点”以评估其极限承载力,并对承载能力不足的结构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以预防潜在事故,是确保结构安全的最重要任务。尽管对结构坍塌全过程的详尽研究在学术上有其价值,但在实际工程实践中,这种全面的分析并非必需。参考文献1、Justin M. Ocel, William J. Wright: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I-35W Bridge Collapse, Final report, October 2008.2、NCHRP Web-Only Document 197: Guidelines for the Load and Resistance Factor Design and Rating of Riveted and Bolted Gusset-Plate Connections for Steel Bridges (2013).3、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 NTSB/HAR-08/03 PB2008-916203: Collapse of I-35W Highway Bridge Minneapolis, Minnesota, August 1, 2007, Accident Report.4、钢桁梁桥评定与加固-理论、方法和实践,陈惟珍 等,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美国I-35W大桥连续垮塌过程研究,叶华文 等,世界桥梁,2018年46卷第4期.6、板的屈曲与钢板梁桥的设计,吉山 博[日],人民交通出版社,2023.7、桥梁纵论-力与结构及其他,李 乔,人民交通出版社,2023.作者:张文庆 审核:刘甜甜作者简介:新西兰桥梁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