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中国储能年度20大黑马企业(2024)!

4月前浏览5352



 


“黑马” 一词源于19世纪的英国政治家本杰明·迪斯雷利的小说《年轻的公爵》,寓意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优胜者。


记得在2017年4月,吴晓波曾向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十年的话会是哪个词?”


周其仁先生回答说是 “水大鱼大” 。水是指经济环境、制度环境;鱼是企业。几个月后,两人再次相见,周其仁先生补充道,“水大鱼大” 之外,还有 “水浑鱼杂” 。他认为,中国经济有今天,前仆后继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功不可没,企盼减少企业家的非正常死亡,降低夭折率。


中国储能过去激荡的十几年间,何尝不是如此呢?


众所知之,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全球90%的锂电市场份额近乎被日韩等外资企业垄断,而时下,随着中国储能的强势崛起,我国已在全球储能,乃至整个锂电产业多个核心供应链占据优势地位。比如2023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占全球比例已提升至90%以上;正/负极材料出货量约占全球市场份额90%,电解液出货量全球占比超85%,锂电隔膜占据全球超80%市场份额等。


在这样一个激 情燃烧的年代,正是无数储能企业前赴后继,历经跌宕与苦难,凭借着涌动在激 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赌性和对胜利的极度渴望,或是如苦行僧般的科学钻研,最终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储能崛起大戏。


如今储能江湖又进入新一轮博弈与洗牌周期,甚至 “产业全面进入超级产能过剩时代”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产业冲突和博弈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残酷淘汰赛已不可避免。近几个月内,多位产业领袖公开呼吁警惕储能电池领域出现的 “超级产能过剩与疯狂价格战” 现象及风险。


事实上,每一次产业与经济周期的崛起与没落,都伴随着巨大的能量冲击,在其影响下即可能产生颠覆性的力量与风险,也可能成为企业,乃至大国崛起的关键力量。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清晰的看到,即便是竞争激烈的2023年及2024年,很多企业或是营收继续保持两位数甚或更高增长,或整体资本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或在加速构建国际化与一体化战略堡垒,或持续技术突破与推进产业化进程,这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综合实力依旧在壮大、成长,无疑,这就是黑马的精神与力量。


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综合评估了过去近一年间储能企业在 “产业地位与发展势头、国际化发展与进程、财务健康与资本实力、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等多个核心维度,并根据 “速度与地位” 这一核心标准(即成立于2019年及以后,且迅速占据产业TOP 10地位;或最近一年产业投资与融资实力位居行业前列,未来有能力冲击行业TOP 10的储能企业新贵)重磅推出《中国储能年度20大黑马企业》,并以此向每一位储能产业中的奋斗者致敬。


(特别注:排名不分先后)


 
 


楚能新能源成立于2021年8月,注册资本40亿元,专注于新能源储能电池、动力电池、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创新科技企业,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用户提供一流的整体式解决方案和服务。


楚能新能源堪称近年扩张最凶猛的企业,甚至没有之一。


时间回溯到2022年,据湖北日报5月8日报道,孝感临空经济区,楚能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675亿元,规划用地3500亩,设计产能150GWh。项目达产后每年工业产值将超过1500亿元,预计每年税收贡献75亿元以上,可带动就业2.5万人以上。这是彼时孝感市投资总量投资强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预期税收贡献最大的工业智造项目。


同年,8月28日,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一期正式投产,该项目总投资约600亿元,规划产能150GWh。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工业产值约1050亿元、年上缴税收总额60亿元、提供2万个就业岗位。


仅是两大项目投资预算合计高达1275亿元,投资规模位列储能,甚至整个锂电领域年度投资榜第一位。


据2024年4月8日,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透露,楚能已完成三大基地建设并全面投产,形成超过100GWh有效产能,拥有超40条行业领先水平的智能制造产线,自主研发超40款储能、动力电池、模组PACK产品,获得全球超100项产品认证,申报全球专利超3100项。


作为强势崛起的旗帜性人物,代德明的成长经历也颇为传奇,其于1964年出生于湖北宜昌的一个普通家庭,从部队转业后,进入原国营企业宜昌县五金交电化工有限公司,从基层业务员做起;1994年,代德明在宜昌成立了家用电器公司,并成功拿到了格力、美的等品牌的代理权;2000年,他选择在武汉创办湖北恒信德龙实业有限公司,开始涉足汽车销售领域,此后业务范围进一步涵盖了汽车、酒店、武汉摩尔城购物中心、商业地产、数字科技、保险兼业代理等领域。


近几年,恒信汽车集团连续多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等榜单,在《胡润百富榜》2023中国企业500强和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等榜单中,恒信汽车集团凭借798.0726亿元营业收入,分别排名第303位和第121位。


按照楚能新能源规划,未来五年内,其项目投资将达到1375亿元,研发人员突破4000人,规划产能350GWh。


同时,楚能新能源也在加快市场开拓步伐与力度。在2023年12月12日,楚能新能源与澳洲光伏EPC头部企业Ever Energy在武汉签订澳洲储能项目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楚能新能源将向Ever Energy提供储能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该项目的签订对于楚能公司在澳洲地区的业务拓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楚能业务迈向全球化的重要一步,必将推动楚能新能源快速融入世界新能源发展格局。


2024年1月,楚能新能源获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动力电池总成项目定点通知书。此次合作体现了一汽奔腾对楚能研发实力、产品性能、生产能力的高度认可;4月11日,楚能与金风零碳签订1GWh储能电芯采购协议。


2023年8月份,代德明在接受支点财经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公司产品产销两旺,基本没有库存,销售规模已有数十亿元,随着产能的不断爬坡,供应量会更加充足。


楚能新能源官微2月18日发文称:楚能造电池启动大规模交付。“2024年是楚能发展的决胜之年,企业发展正由 ‘快’ 转 ‘稳’ 。”


“两年前,大家还在说不可能(指 “楚能造” 锂电池);一年前,也还有人在质疑我们,但我相信努力可以改变一切,没有人我们可以招,有困难我们就逐一突破,我们用事实证明了一切。” 代德明如是说。


 
 


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12月27日,注册资本为10.22亿元,专注于锂电池核心材料、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尽管成立时间尚短,但海辰储能无论是产能扩张节奏,还是发展势头都非常强劲、凶悍。比如2022年,成立还不到3年的海辰储能,以超高速的增长,在行业内拿下 “双第一” :即中国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第一与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第一。


Infolink数据显示,2023年海辰储能的储能电芯出货量位居全球第5位。并于2023年晋身 “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 ,同时荣获GlocalIN Top 50中国全球化科技企业(全球专利申请数量累计超过2800件)


前不久,海辰储能还获评BNEF “2023年储能电池可融资性榜单” 中国企业TOP 5和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一级储能厂商榜单Tier 1。


截至2024年3月,海辰能源全球交付项目数量已累计超过200个,在储能电池、储能系统、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等场景业务全面发力。


在产业与资本布局上,其也保持着凶猛且高效的成长势头。2023年12月7日,海辰储能在重庆市铜梁区举办了重庆基地一期一阶段项目投产仪式。该基地计划总投资130亿元,拟建设56GWh储能锂电池、22GWh储能模组的新产能。


此前海辰储能在厦门基地已拥有约45GWh储能电池产能,重庆基地新产能投产后,其储能电池总产能预计将在2024年突破100GWh。根据其战略规划,将在2025年全面达成年产能135GWh目标。


更早些时候,即2023年7月5日,海辰储能曾对外宣布完成C轮融资,总额超45亿元。而投资方阵营豪华——国寿股权和金融街资本共同领投,中银资产、金石投资、国投招商、国风投基金、中金资本、鼎晖百孚、中美绿色基金联合领投,首建投新能源、合肥产投及现有股东峰和资本、经纬创投、农银国际、中兵国调、众创等跟投。


据投资界从多位接近海辰储能的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本轮投后估值近300亿元。


同一天,海辰储能同华泰联合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正式启动A股IPO进程。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海辰储能先后获得厦门当地交行、建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的金融授信,累积授信额度超680亿元。


若说凶猛的投资布局与极速增强的资本实力为海辰储能奠定了持续且快速发展的基础,那么新技术的突破则可能为海辰储能打开全新的想象空间。


在2023年12月12日,海辰储能在主题为 “三体·新世界” 首届海辰储能生态日上,重磅发布全球首款kAh长时储能专用电池MIC 1130Ah。这是海辰储能针对电力储能往更大规模发展趋势,专为长时储能市场打造的千安时级超大容量电池。


据海辰储能方面介绍,MIC 1130Ah是其全球首款长时储能专用电池。和采用280Ah的系统产品比较,电池单Wh成本降低15%,体积能量密度提升15%达到400Wh/L,能帮助储能直流侧储能系统降本25%。


另外,海辰储能MIC 1130Ah电芯在循环性能方面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可以在15000次循环后,电池SOH仍大于60%;在每天一充一放的情况下,令储能系统的服务寿命可长达25年。


据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统计,全球投运及在建的长时储能项目,价值已超过300亿美元。近三年投资的项目若全部建成投运,长时储能装机总量预计新增5700万千瓦,这相当于2022年全球长时储能总装机规模的3倍左右。伴随海辰储能发布其全球首款kAh长时储能专用电池之际,未来采用MIC 1130Ah的储能系统创新将为行业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根据海辰储能微 信 公 众号2023年11月22日消息,海辰储能已与美国储能技术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FlexGen达成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海辰储能将为FlexGen供应10GWh的先进储能产品;同时,其将支持FlexGen能源管理系统用于总容量为15GWh的项目;2024年1月12日,海辰储能与美国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Powin, LLC.(Powin)在重庆制造基地正式签署5GWh储能电池框架采购合作协议。未来三年,海辰储能将基于自主研发的300Ah电力储能专用电池产品,向Powin提供商定的储能容量,海辰储能表示,“此次协议,将进一步巩固双方合作基础,共同推进未来5GWh的项目应用落地。”


而据24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海辰储能至少签订了近10份重大销售合约,规模合计超40GWh。


“当前的储能市场很热闹,但也面临着技术快速迭代、淘汰加速的风险。未来三年是储能企业排位赛的关键节点。只有在这个时期抓住机会占据行业头部位置,才能取得未来发展的绝对优势。” 海辰储能联合创始人、总裁王鹏程认为,快是储能企业的发展表象,而随着公司规模的快速扩大,唯有坚守初心才能行稳致远。


在王鹏程看来,储能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安全和成本,没有安全性,新型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就得不到根本保障;没有经济性,商业模式跑不通,储能就会一直停留在示范阶段。归根究底,安全和成本实际比拼的是电池企业在产品研发、材料开发、制造能力、回收体系等方面的综合实力。


面对产业竞争格局与趋势最新变化,王鹏程表示,海辰储能坚信储能仍是未来十年最有活力的超级独立大赛道,2023年储能行业出现阶段性市场调整,是产业必然的发展过程,海辰致力于成为全球储能第一品牌的企业目标不会变。


“储能行业处于迷茫期和振荡期,企业更要有信心和山一样的意志。” 王鹏程判断,未来储能行业发展呈现头部效应,行业巨头们要的就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而是行业的规范。


作为早期的储能产业和企业,“强调速度规模” 是包括海辰在内的诸多企业得以快速崛起的关键原因,但同时,也一度掣肘它们的可持续发展。


“海辰最近两年的核心就是围绕着产品质量、内控质量、组织能力等企业发展全链条寻求突破,并迈上新的台阶,否则就无法匹配海辰储能实现全球储能第一品牌的目标。” 王鹏程如是说。


 
 


麦田能源成立于2019年9月,注册资本3.6亿元,是一家逆变器及储能系统制造商。


其创始人朱京成出生于1987年,创业前有近10年的能源行业经验,最早在2010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他加入光伏并网逆变器产品制造商山亿新能源,负责澳洲市场营销,带领团队在当地拿下中国逆变器品牌市场份额第一。随后其又先后在艾罗电源、桑尼能源就职,主要负责市场销售工作。


在2019年,随着太阳能光伏并网和储能成本持续下降,朱京成认为全球光伏市场正从传统的公用事业规模发电厂转向分布式发电(DG),他看好的逆变器海外市场,新的机会涌现。其毅然决定加入创业大潮,创建了麦田能源。


创立之初,麦田能源就获得了全球最大的不锈钢制造商和金属镍生产商——青山控股的战略投资。创始人朱京成曾在采访中表示,在成本控制、市场开拓、全球扩张方面,公司都获得了青山控股大力支持。


此后,麦田能源得到了越来越多顶级资本的青睐与支持,比如2022年3月,华峰集团与华友控股完成了对麦田能源的股权投资,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资本实力;2022年10月,麦田能源成功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达数亿元,包括中信证券投资、国和投资、朝希资本等8家机构的注资;到了2023年5月26日,麦田能源完成Pre-IPO轮融资,融资金额超10亿元,投后估值超100亿,由朝希资本领投,多家机构参投。


资本的强力加持,为麦田能源后续的凶猛扩张与爆发式增长提供了强力支撑。


回顾麦田能源2020年至2022年的业绩表现,其在2020年的营收尚且只有数千万元,但在2022年末,这一数值超过二十亿元,甚至在2023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便已接近2022全年,公司员工数也从100多人增长至1000多人。


据公开报道,2022年底,麦田能源已建成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线26条,年产能12GW,拥有年产并网逆变器、储能逆变器100万套,储能电池60万套的生产能力,产品规模和生产能力跻身户用储能行业全国前列。


其还有更大产业野心与规划。据麦田能源微 信公 众号披露,2023年3月,其新签约了一项50GW扩产项目,项目占地面积1000亩,规划总产能为50GW,预计投资金额将超过100亿元,主要用于光伏逆变器及储能系统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超过500亿元。


为了进一步增强资本实力与品牌影响力,同年7月,麦田能源上市辅导备案获证监 会受理,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


如今仅成立不到五年的麦田能源已然成长为储能领域颇具代表性企业。根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户储系统出货量达16GWh,麦田能源在中国户储系统自主品牌企业出货量排行榜中位列第五位。


不久前,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24全球独角兽榜》,麦田能源榜上有名;这也是继上榜2023年福布斯全球独角兽榜单后其再度入选的全球权威独角兽榜单。


在朝希资本管理合伙人惠亨玉(朝希资本已参与麦田能源两次融资,共计投出数亿元,目前是该公司除创始股东外的第一大专业投资机构股东)看来,麦田能源具备四大核心竞争力,“产品设计理念超前,产品的适用性广泛,前瞻化产线布局稳定、规模化的量产与供货能力,已经建成并持续完善的用户售后支持网络”。


事实上,全球化的商业模式和过硬的技术产品,或许是麦田能源在 “内卷” 严重的储能行业的生存之道。截至目前,麦田能源已陆续在英国、巴西、波兰、南非四个国家的储能及光伏逆变器领域,累计获得6项来自欧洲权威调研机构EUPD Research的TOP BRAND PV认证。


朱京成亲自带队在全球寻找订单,频繁亮相海外各大能源展,客户遍及欧洲、北美、南美、澳洲、东南亚、非洲等。他透露,已选择英国作为其欧洲总部。去年底,又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第二大总部。


“麦田要做屋顶上的 ‘麦田’,像老百姓的庄稼一样,有阳光就能生长,为客户创造源源不断的的电力和价值”,朱京成多年前谈及创业初衷时如此说道。


朱京成认为,公司目前最大的挑战是时间不够用。“比如做好欧洲市场需要十款机器,为了保持欧洲市场的竞争力,我们得一款一款做,再加上产品认证等,这都需要时间。”


目前朱京成正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据了解,麦田能源已经在上海、无锡、武汉有3个区域研发中心,第4、5个已在筹建中。到了2023年麦田能源员工已超2000人,研发人员已达数百人,大多毕业于985和211工程院校,专业覆盖电力电子、电气、自动控制、计算机、新能源、工业设计等,其中不乏在业务领域有10年以上经验的技术人才。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中车株洲所”,本文中指储能业务部门 )堪称储能系统集成领域发展最快,势头最猛的企业,甚至没有之一。


在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发布的2022年储能系统企业出货量系列排名榜单中,中车株洲所以3GWh出货量位居国内第二,全球第四。而根据CNESA发布的中国储能系统出货量排行榜,中车株洲位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二,仅次于阳光电源。


2024年中车株洲所势头依然凶猛。2月18日,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度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框架采购中标结果公示。中车株洲所更是以高达13.7亿成为第一中标人,拿下大唐整整1GWh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的订单量。


3月4日,又与桐城国轩新能源有限公司、粤电莎车综合能源有限公司、中电建巴里坤新能源有限公司等签订了总计约12.9亿元人民币的储能设备销售合同。


资料显示,中车株洲所创立于1959年,前身是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现为中国中车集团核心全资一级子公司,主要立足于交通与能源领域,目前拥有七千余人的科研技术队伍。但中车株洲所储能业务部门成立至今,只有两年多时间。


2022年2月15日,株洲所综合能源部正式揭牌,成为八大业务单元之一,致力于为企业提供集中式大储到分布式小储等多种定制化解决方案。


据 “星球储能所” 报道,中车株洲所于当年(2022年)一举拿下超40亿元年度新签订单,在新疆、内蒙、湖北、湖南等10多个省份中标20余个储能项目,装机总量超3GWh,实现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惊人飞跃。


中车株洲所的强势崛起,除了技术因素外,价格战的影响与作用也不可小视。


比如在2023年11月28日,广东省能源集团新疆有限公司2023年225MW/900MWh储能系统设备采购开标,中车株洲所的总报价57420万、折合单价仅0.638元/Wh,开创了4小时储能价格的先河,震撼业界。


又比如2024年3月20日,中核集团发布了铭然华港100MW渔光互补发电项目10MW/20MWh储能系统采购成交候选人公示,成交候选人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投标报价1407.3072万元,折合单价0.704元/Wh。


而0.704元/Wh的单价对于容量20MWh储能时长2小时的储能系统来说是一个相当低廉的价格。有机构统计显示,2024年2月,2小时储能系统报价区间0.744-1.08元/Wh。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显示,中车株洲所无论是在储能系统采购还是在储能EPC方面的中标单价均低于同期平均水平,即便是容量小、储能时长低的项目也同样如此。


或许受到了价格战的影响,2023年中车株洲所整体营收增长了23.39%至523.09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了4.53%至11.54亿元。


但背靠中国中车(601766.SH),手握雄厚资本实力的中车株洲所显然并不在意这一点得失。根据中国中车财报披露,截止年末中车株洲所总资产与净资产分别达914.46亿元、230.75亿元,而中国中车的净资产规模更是高达1965亿元,现金储备规模达648.63亿元。


作为央企背景的储能企业,株洲所之所以能够在这样一个民企聚集、疯狂内卷的产业登顶,离不开董事长李东林的掌舵。公开资料显示,1989年7月,22岁的李东林从西南交通大学电力牵引及传动控制专业本科毕业,随后便加入了株洲所,历任副总工程师、轨道交通事业部副总经理、制造中心主任、营销中心副总经理等职位,直到2018年5月,这位轨道交通老兵升任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开始全面掌舵这艘横跨交通、能源两大领域的巨轮。


“新兵出道,与时间赛跑,同强者过招,血海市场杀出重围。……赛道又热又卷,你们很拼很燃,拼出规模,拼向头部。” 在1月29日株洲所表彰大会上,李东林将 “时代最佳创业者” 奖杯颁给了储能团队-综合能源部。


李东林还为中车株洲所擘画了 “向头部进军,创世界一流” 战略蓝图。他表示,“十四五” 株洲所要打造200亿元的产业增量,其中,数字化智能化和新能源是布局重点领域。


“双碳产业是万亿级赛道,株洲所具备良好基础、大有可为。” 李东林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坚定向头部进军,化危为机、化压力为动力,实现发展破局。”


 
 


新能安成立2021年7月,注册资本50亿元,控股股东是锂电池霸主宁德时代(持股70%)。目前新能安储能系统业务涵盖家储、工商储、不间断电源、便携式储能等领域。


尽管成立时间很短,但新能安延续了宁德时代一贯的凶猛、强悍的打法与势头。据宁德时代2022年年报披露,2022年 “厦门新能安新能源电池生产项目” 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70亿元,当年工程进度约为30.12%。据了解,该项目规划达产产能12.6GWh,计划于2024年达产。


而根据海西晨报报道,厦门新能安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200亿元,总用地面积2500亩共分三期建设。


据新能安总裁贾琢成此前透露,力争在2023年适时启动二期建设,到2025年完成二期建设,预计二期投资75亿元。


在市场开拓方面,通过全球化战略布局,新能安已经与海内外众多行业头部客户建立了深度合作:比如2023年6月新能源与欧洲头部工商储集成商签署5年2.5GWh MOU,还与德国TOP 10家庭储能品牌商签署5年3.5GWh MOU,同月还中标南美首个并网储能项目,实现532kWh工商业储能产品大规模应用;23年10月,新能安首批海外工商储532kWh户外柜落地美国加州等等。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等发布的2023年中国户用储能锂电池企业出货量排名,新能安以占中国企业户储锂电池全球总出货量三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位居榜单第一。


事实上,新能源的强势崛起除了资本层面的因素外,也来自于其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深厚的技术底蕴。


“作为新能源行业的科技企业,新能安科技发展正当时,我们会加大在材料研发、系统集成、智能制造、国际市场拓展等多领域的投资,持续将年收入的8%左右投入到研发上。”贾琢成曾如是说。


而早在2023年5月,新能安在国内市场首次亮相了昆仑系列15000次超长循环锂电池,新能安亦是业界最早出炉15000次循环电芯的企业之一。


据了解,新能安今年新上市的昆仑系列电芯以较常规电芯增加两倍以上的吞吐量,循环次数突破15000次≥80%SOH,20000次≥70%SOH,实现储能系统锂电池寿命延长一倍,达到匹配光伏设备寿命20年以上。


新能安的研发方向是追求三个极致的目标:把性能做到极致,把安全做到极致,把体验做到极致。新能安研发总监袁庆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能安从高安全性、高经济性、高适用性、智能管控、灵活易用五大维度构建技术护城河。


对于未来发展预期及规划,新能安储能事业部总裁朱岩松曾表示,“国家及地区政策、地缘政治、原材料供应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整体布局。不变的是,新能安会持续专注研发和产品力打造,努力修炼内功,用远超行业的标准助力客户成功,进一步提升在日本、德国、美国等重点市场的市占率。”


 
 


中能瑞新成立于2022年7月,注册资本4000万元,控股股东为中国能建,第三大股东为负极材料龙头贝特瑞。中能瑞新董事长陈哲峰曾表示,中能瑞新作为中国能建和投资公司的电芯研发和制造平台,是中国能建全面推动电化学储能业务发展的关键支撑。


事实上,中瑞新能确实也展现了凶悍的战略野心与执行力。在2023年11月5日,总投资130亿元的中能瑞新方形铝壳磷酸铁锂储能电池产业项目在江苏省无锡市顺利签约!


据了解,本次中能瑞新方形铝壳磷酸铁锂储能电池产业项目由中能瑞新开发,计划建设年产能40GWh储能电芯研发生产基地,进行储能电芯和集成产品的研发、生产,并开展测试认证,此次项目的签约标志着中能瑞新走向了快速发展的关键一步。


根据闽南网2024年1月9日报道,中能瑞新储能项目也在厦开工。项目总投资约81亿元,选址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区,其中一期项目用地约354亩,总投资约19亿元,规划产能5GWh。据悉,此次(中能瑞新)拟在厦门建设年产能30GWh的磷酸铁锂储能电芯生产基地,主要生产储能电芯、电池及系统集成产品等。


仅无锡与厦门两大储能基地,中能瑞新产能规划已达70GWh。


在市场扩展方面,2023年11月29日,中能瑞新首个超200MW大型项目交付。同月,公司产品获得GB/T 36276-2018认证。


2023年以来,中能瑞新还先后与中国中车、葛洲坝集团等一众央国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如今中国能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电力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基础设施投资承包商之一。在2023世界储能大会上,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宋海良发表了题为《勇担时代使命,深化储能变革,全面推进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演讲,宋海良表示,近年来中国能建将储能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型产业和业务转型发展的核心支撑点,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以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氢能等长周期、大规模、大系统储能项目为重点,全面深化新型储能与新能源业务融合发展。


“放眼未来,加快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已成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一招,也是抢占能源产业发展高地的关键一步。中国能建愿与大家紧密携手,高扬创新精神,勇挑时代重担,共同为推动新型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宋海良如是说。


 
 


2022年,普利特通过重组的方式收购江苏海四达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四达”)约80%股权,切入储能赛道。


根据普利特年报披露,目前已有新能源电池产能为5.3GWh,在建产能10GWh,其中启东基地将于2024年二季度投产、珠海基地将于2024年三季度投产。


事实上,普利特的储能野心远不止于此。;普利特正在将钠电池作为储能业务新的增长曲线。在产品端,2023年4月发布了STAR系列钠电产品,并先后与中科海钠、大秦新能源、平野环保、Exicom、明磊锂能、卓越电动车、华纳新能源、天宸能源、光莆股份、日本小松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共识,共同推动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应用。


同时,其也在加速推进钠电的产业化进程。2023年2月,其 “年产1.3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数字化工厂项目” 取得启东市行政审批局出具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审批意见》。


此外,在2023年5月31日上午,浏阳经开区与海四达举行项目签约活动,总投资达102亿元的30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与系统生产基地项目落户浏阳,将建设全省规划产能最大的储能电池生产基地。


据悉,该项目占地约800亩,将建设30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与系统生产基地,主要产品为方型钠/锂离子电池、圆柱钠/锂离子电池及系统,目标市场涵盖泛储能及动力市场。项目预计23年8月启动建设,2025年竣工投产,项目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达300亿元,年缴税12亿元。


据开源证券统计与预测,2026年普利特储能产能可能将达到38.4GWh。其未来很可能成为储能领域强力的竞争者。


 
 


力华电源成立于2023年3月,注册资本为2亿元,公司致力于打造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倍率性能、极致安全的大圆柱电池。


穿透公司股权,力华电源控股股东为烟台经开区财政局,第二大股东是千亿化工巨头万华化学(600309.SH,持股30%)


2024年2月26日,力华电源25GWh大圆柱储能电池项目举行开工仪式,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将新上全自动储能电池生产线,专注生产 “46直径系列” 大圆柱电池,建成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50亿元、利税20亿元。


据智联招聘介绍,力华电源大圆柱储能电池一期项目2024年底建成投产,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力华电源高管团队主要来自锂电头部企业及各大上市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拥有近20年锂电池研发设计、工艺开发、生产制造经验,团队已搭建先进的电池材料体系,具备顶尖的电池结构设计开发能力,已储备各项专利500余项。”


“这个项目的先发优势明显,46系列大圆柱储能尚处市场蓝海,仅有特斯拉、亿纬锂能等少数企业实现小规模量产,我们已全面突破核心技术并完成样品批量制备。” 力华电源科技公司董事长王翰超介绍说,产品性能卓越,在低温性能、能量密度、热失控管理、循环寿命、电芯内阻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国科能源成立于2022年8月,注册资本1亿元,专注于电化学储能电池级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据官微透露,国科能源的核心管理与技术人员均有全球前十动力电池企业的关键岗位任职经历,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公司主要产品包括280Ah储能电池、风冷储能与液冷储能一体柜系统。液冷储能集装箱系统等,涵盖了从电芯到储能系统集成的全系列产品解决方案。


目前,国科能源在安徽滁州建有21GWh储能与动力电池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97亿元,一期7GWh磷酸铁锂电池于2023年12月正式投产。


而到了2024年1月2日,国科能源安庆10GWh储能电池智能制造项目也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55亿元,预计2024年底正式投产,全部建成后可以实现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国科能源将以开局就发力,起步就冲刺的姿态,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力争五年内,实现电化学储能产品产值突破百亿元的目标。” 国科能源董事长胡晓明曾如此说道。


 
 


恒安储能成立于2021年12月,注册资本为1.29亿美元,为中国安储能源集团(2399.HK)全资子公司,是一家从事高性能、低成本、大容量储能产品的高科技公司,也是全国唯一实现锌溴液流电池全产业链覆盖、全自主知识产权、全国产化的储能产品与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据公开报道,早在2022年10月15日, 江苏恒安锌溴液流储能电池项目一期试生产活动在江宁开发区举行。该项目总投资5亿美元,规划产能4.5GWh,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值50亿元,税收3亿元以上。


13个月后,即2023年11月16日上午,恒安储能年产10GWh锌溴液流储能电池暨宿豫区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江苏省宿迁高新区隆重举行。该项目由江苏恒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100亿元,落户宿迁高新区,用地面积920亩,建设储能电池专业自动化生产线20条。年产10GWh锌溴液流储能电池建成满产后,可实现产值200亿元,年销售收入180亿元。


到了2024年4月29日,恒安储能又与辽宁省朝阳市北票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宣布将在辽宁省朝阳市北票经开区共同建设一座年产10GWh的锌溴液流储能电池生产基地,一期计划建成投产2GWh。


上述三大项目产能规划已达24.5GWh。根据公司战略规划,预计2025年实现5GWh的锌溴液流储能电池生产能力。


事实上,近一年间在市场开拓方面,恒安储能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2023年9月5日,中国安储能源公告称,恒安储能已与一客户签订200MW/800MWh的锌溴液流储能电池采购合同。这是恒安储能第一个商业化大单。


3月份,根据中国安储能源集团公告,恒安储能已先后与中国华电科工集团、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有限公司签订供货协议,恒安储能将向后两者出售锌溴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及其附属设备。


根据中国安储能源集团报告,2023年其 “储能电池” 业务实现销售收入554万元,同比增长12.92倍。


随着战略与市场的深度推进,未来恒安储能拥有广阔的价值想象与增长空间。


 
 


科华数能成立于2021年6月,注册资本3亿元,背靠上市公司科华数据(002335.SZ),其创立的背景正是后者一次战略性调整。


时间回拨到2021年,科华数据计划打造 “科华数据” 与 “科华数能” 为主的 “双子星” 战略布局——即在做深数据中心业务和跟数据中心高度关联的智慧电能业务的同时,新成立 “科华数字能源’,做大做强新能源光伏储能、微电网等业务,实现双轮驱动和持续创新。”


在创始人、董事长陈成辉看来,“每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想实现裂变,但这个裂变不能太无序”。整体来看,科华数能立足新能源的根基在于从UPS技术延伸而来的PCS技术能力,并基于此扩展储能系统、户储产品等。


国信证券分析认为,从PCS布局储能系统,科华数能具备对电网属性理解的优势。储能系统集成的核心是对电网属性的理解和产品设计,关键要素体现在:

1)调配储能系统并网及参与调度的能力;

2)对于电容、充放电特性和内阻一致性的适配能力,能够做到延长储能系统寿命,增加循环次数;

3)保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能力,通过合理的设计电池组的串并联、BMS系统做好前期预警、并通过合理的降温系统避免热失控及失火风险;

4)合理的设计变流器实现交流电 网和储能电网的连接。PCS厂商布局储能系统,优势在于对电网、电力电子有较为深刻理解。受益于此,公司多次中标储能系统项目,用户侧储能系统出货量位居全国首位。


事实上,科华数能近年也确实拿下多个标志性储能工程。比如在大型地面电站侧,公司成功交付了多个百兆瓦级的共享储能示范项目,其中,贵州紫云200MW/400MWh共享储能项目是目前贵州省乃至西南区首个大型独立共享储能电站、淮北皖能103MW/206MWh 储能电站是并网时安徽省规模最大的电网侧大容量独立共享电化学储能电站、宁夏侯桥200MW/400MWh共享储能项目是国内首个大规模储能构网型探索应用;另外在工商业侧,公司率先完成工商业储能产业布局,公司承建的广东汕头首个零碳工厂微网示范项目、重庆主城最大用户侧数智能源站储能项目、浙江省用户侧单体最大的磷酸铁锂型储能示范项目、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用户侧储能示范项目等多个工商业储能示范项目已全面落地,且运行良好。


同时,科华数能也在为海外户储市场提供PCS产品,并进一步推出户储一体机产品,据媒体报道新品发布不到两个月,即斩获超过400MWh订单。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经销商、安装商资源,据ENF不完全统计,科华数能目前在渠道方面已经覆盖了阿联酋、波兰、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巴西等市场。


根据CNESA数据显示,科华数能2023年全球储能PCS出货量排名第二,国内第一。


陈成辉还有更大的产业野心,其在打造 “双子星” 战略布局同时,还启动 “双百亿” 的战略营收战略。


面对产业新竞局,陈成辉的策略是 “进一步深化流程变革,刀刃向内,下大力气解决各种痛点和堵点,打通各个环节,提高运营效率,满足不同板块的发展需求。”


“创新为企业带来活力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导致业务发散,面对不断变化的行业风口,科华一直秉持自主创新和坚守主业的理念。我们要求创新必须聚焦于公司业务主航道,只有这样,公司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陈成辉如是说。


 
 


新源智储成立于2021年7月,注册资本6.33亿元,核心业务为储能系列产品研发、储能电站大集控智能运维、电池系统智能制造等。其第一大股东中国电力(持股55.32%)是国家电投的核心子公司,经营常规能源业务;第二大股东是海博思创(持股36.18%)


在国家队和民营头部企业强强联合的加持下,新源智储迅速成长为行业内的 “后起之秀” 。2022年,新源智储参与了常熟火电联合调频项目等多个重大项目,同年还入选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根据2023年3月1日,新源智储发布的增资项目公告显示,2022年,新源智储年营收为11.85亿元,净利润0.66亿元。


根据官微透露,2023年新源智储共落地项目40个,容量5.05GWh。另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储能系统集成商2023年度出货量榜单,新源智储位在国内市场出货量位居前三,全球市场出货量排名第六。


如今新源智储也在加速国家化发展步伐。去年,由其提供全部储能设备、调试和技术支持的墨西哥Puerto Pensaco项目受到了墨西哥总统的高度肯定。按照墨西哥政府规划,在一期项目投运后,佩尼亚斯科港太阳能项目还将进一步扩建,总项目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0万千瓦,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拉美地区最大的光伏项目。


这是墨西哥国家战略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新源智储母公司中国电力旗下的首个海外储能项目。2023年,公司持续推进了智利、澳洲等7个国际市场项目共计496MWh。


根据4月15日中国电力发布的储能系统设备买卖合同公告,新源智储与山东鲁电订立了一份BESS买卖合同,将为智利阿塔卡玛项目提供110MW/220MWh的储能系统设备和组件以及其相关服务,合同总价3.82元(含所有税项),折合单价1.735元/Wh。


而取得一系列堪称辉煌的成绩距离新源智储创立还不到三年时间。


“做中国储能市场的 ‘定海神针’,是我们的一大目标。” 新源智储总经理连湛伟曾在采访中透露,“要达成这个目标,一是通过技术创新,让储能产品安全好用,能够更多地应用于市场;二是创新模式,在储能行业蓬勃壮大的当下实现商业模式革新,同时配合国家政策,助推电力系统改革。”


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把储能做得更安全更可靠;另一方面,通过自主化工厂,把成本降得更低,也能自主保障质量,对整体的储能行业上下游都能起到积极影响作用。这也是新源智储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思路。


为解决储能行业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新源智储还打造了储能检测实验室。在系统集成行业内,愿意投入巨大的成本建立检测体系的公司,着实不多。


“我们不仅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解决局部难点,还要系统地形成综合性解决方案。这样使整个储能行业在解决技术问题的同时,也促进整个行业能够持续高质量发展。” 连湛伟如是说。


 
 


金风零碳成立于2022年12月,注册资本1亿元,其背靠的是风电巨头金风科技(持股100%)


尽管成立时间很短,但金风零碳成长速度却非常惊人。在2023年6月,金风零碳首个储能总装工厂在江苏·常州投产,工厂规划年产能5GWh,配置有兆瓦级储能系统调测平台,并拥有国内领先的实验室和国际先进的快速评估技术。至此,金风零碳拥有年度8GWh生产交付能力。


此外,2023年,金风零碳储能产品出货量近3GWh。另外2023年金风零碳储能系统中标规模达3.4GWh(不含集采),同比增长近165%,跃居储能系统中标规模企业排行榜第四名。


根据金风零碳官微披露:金风零碳累计交付储能产品5GW+,储能年产能8GW+,零碳项目实施近55个,连接负荷规模近13GW。


另外,根据金风科技财报披露:金风零碳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5.10亿元,净利润2.30亿元。


除了背靠金风科技,金风零碳独树一帜的打法,也是其快速崛起的关键因素。


金风零碳董事长潘彦田在接受《风能》杂志专访时表示,工业领域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减排压力。企业如单打独斗,其能力建设提升速度较慢。金风与工业行业龙头共树标杆,推广至同行业企业可复 制的模式,有望帮助整个行业快速提升应对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挑战的能力。


为此,金风零碳提出了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零碳解决方案——“三减碳+一平台”,在源、网、储、荷各能源环节进行优化和再造,创新能源资产管理模式,从而全方位助力企业实现碳中和。


“很多用户其实并不了解电力现货市场对他的影响,也并不了解在这种波动情况下如何随电价变化、结合自有分布式电源的发电、以及用户自身的负荷特性,动态去降低用能成本和减少碳排放。” 金风零碳总经理胡江如是说。


比如金风零碳针对港口用能和负荷特性,结合可再生能源、微电网、智能控制平台为天津港量身定制了高效的能源运营体系和绿电供应,全球首个 “零碳码头” 由此诞生。“100%电力驱动、100%使用绿电、100%自给自足”,金风零碳助力天津港实现了每年节约标准煤7340.1吨、减碳2.06万吨、节约电费130万元的降费节碳价值。


目前,金风零碳已经针对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数据中心、养殖行业、医药行业等十大行业场景设计了零碳转型方案,连接负荷规模约1200MW,绿色电力销售超550亿kWh,零碳项目实施超1000个。


胡江判断,未来零碳市场会转向以电碳交易为核心的能源服务,而金风零碳将以 “清洁能源运营商” 的身份砥砺前行,为工商业企业提供更多降费节碳的解决方案,让零碳更经济!


 
 


深圳市远信储能技术有限公司(简称 “远信储能” ),成立于2019年7月,注册资本3162万元,旗下产品涵盖大型锂电池储能系统、工商业锂电池储能系统、户用储能产品、标准化PACK及模块化储能产品。


远信储能发展非常迅猛。在产能布局方面,2022年,远信储能投产了江苏镇江、云南大理、云南楚雄共三个生产基地,交付能力达到每年5GWh。如今,位于镇江的江苏远信已经成为远信最大的生产基地,年产能达到11GWh。


最新消息,即5月8日,远信储能10GWh储能装备制造基地及绿色能源项目签约仪式在朝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该项目由远信储能成立的全资子公司辽宁远信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约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约14.2亿元,总占地面积约120亩,新建两条新型储能装备智能化生产线,年产10GWh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建成达产后,可提供就业岗位230人,实现年产值约25亿元,年税收5000余万元。


在市场开拓方面,根据远信储能的数据,2022年,公司交付了32个项目;2023年出货量超4GWh,交付项目超60个,销售额及利润创历史新高。


另据了解,远信储能在中国市场之外,已成立新加坡远信,并下设美国远信及欧洲远信两个子公司;同时,公司在非洲的办事处也已成立,多个项目正在推进中。根据 “21能闻” 报道,叠加目前已锁定的订单规模,预计2024年,远信储能国内市场将交付5GWh左右。海外市场订单约1GWh,合计2024年目标交付量不低于6GWh,预计年收入不低于25亿元。


如今的远信储能已是诸多名誉傍身。远信储能不仅被标普全球(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评选为全球储能系统源头供应商TOP10,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2023年全球市场储能系统(直流侧)出货量榜单中排名第二,高工产研中国直流电池舱储能企业出货量榜单第二。这都在印证了远信储能在全球储能市场的领先地位。


颇有意思的是,迅猛崛起的远信储能也几乎是黑马企业中经营最稳健的企业之一。


远信储能联合创始人及总经理张佳婧等对媒体谈及为何在储能产业风头正盛时敬畏资本,“公司这几年并没有靠融资活着,过早过多地融资或受限于投资人的一些要求,反而会令企业 ‘动作变形’ “。


“能源行业往往受政策影响比较大。因此,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决心要做一家长期企业,我们不要受太多政策方面波动性的影响因素,最重要的是要把企业的经营质量做好,这体现在公司的盈利能力、人均绩效,以及企业现金流。” 张佳婧如是说。


远信储能始终坚持的一条底线是 “不大规模垫资”。


远信储能董事长王堉指出,前几年依靠攒局式发展开始大量融资的一些储能企业,如今面临的很大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压力。


“我们对包括电池在内的产品安全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尽管产品成本是一项重要竞争力,但长期运行的储能产品更考验全生命周期成本和可靠性、安全性。” 在王堉看来,如同其他制造业一样,储能行业也进入了大浪淘沙的新阶段,考验的是企业的内功。储能产品是个牵涉到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对安全性要求极高,需要流程工艺的技术沉淀和工程项目经验的积累。


“远信从成立之初就定下了不能亏钱的经营要求,从2019年到现在,远信每年均保持现金流和利润为正,这在行业内并不多见。” 王堉表示,快也是慢,慢其实也是快,坚守制造业的基本逻辑与底线思维,能让远信储能走得更远更踏实。


 
 


国瑞协创储能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国瑞协创”)成立于2021年11月,注册资本为13591万元,是一家专注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储能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


其核心创始股东之一是全球电池负极材料龙头企业贝特瑞(约持股8.3077%,贝特瑞年报披露)。此外,国瑞协创还获得了其他顶级资本的青睐和支持,根据公开报道,在23年3月,国瑞协创完成超亿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由混沌投资领投,松禾资本参与投资,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持续加强全系列储能产品及核心部件研发投入,进一步扩张产能。


在股东与资本强力支持下,国瑞协创一路狂奔,比如在市场层面,根据储能领跑者联盟统计,国瑞协创位列 “中国企业国内用户侧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出货量排行榜” 第八位;此外,在产能布局层面,目前,国瑞协创正在和黄海新区积极交流建设储能系统集成生产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项目正式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约20亿元。


为了实现快速发展,23年10月16日下午,国瑞协创还与海辰储能在厦门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新能源技术开发应用及项目建设等方面,携手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现场双方还举行了储能电池年度框架采购协议签约,规模达1GWh。


拥有较为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也是国瑞协创快速崛起的关键要素之一。国瑞协创的核心创始团队在电力电子领域深耕超过二十年,在产品战略规划、研发管理和生产营运管理领域拥有丰富经验。据媒体报道,国瑞协创6位核心董事成员中有5位是电力电子、电化学、电子领域领军人物,仅总裁卓清锋一人就有30余项国内外已授权发明专利,且在PCS、EMS、BMS、核心控制算法上具备扎实专业功底和创新实践。


谈及产业竞争,国瑞协创总裁卓清锋表示,储能行业正处于逐渐白热化的过程中,今年下半年或将迎来行业大洗牌,届时至少一半以上的集成企业将惨遭淘汰。“现金流有问题的企业,今年估计会比较困难;做大储的小企业,项目越多可能风险越大。”


卓清锋认为,(储能企业)应理性考虑工商业储能全生命周期成本与初投成本,在设计、制造及运维等方面保障电站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通过软件系统等实现能源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降低储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如此方能在日益严峻的 “价格战” 中掌握主动权。


根据国瑞协创的战略规划:未来,公司将会以开放的生态与更多行业内顶尖的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助力公司成为储能行业领跑者。


 
 


上海融和元储能源有限公司(简称“融和元储”)成立于2019年6月,注册资本为1.87亿元,是国家电投集团成员企业,主要从事大规模储能系统集成产品、绿电交通车载能源产品、能源数字化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同时投资、开发及运营储能电站。


经过5年发展和沉淀,融和元储已然成长为储能领域系统集成商的头部企业之一。根据其官网介绍,自成立以来,融和元储项目累计装机功率已超过2GW,累计装机容量达4GWh。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2023年储能系统出货量榜单,国内、全球市场出货量排名中,融合元储均位列前十。


去年5月12日,融和元储还与深圳埃克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锁定了5年内不低于10GWh的储能电池产品采购订单,并将展开储能电站投资开发建设等方面合作。


不久前,融和元储还成功中标三峡水利2024年度用户侧储能设备框架协议采购项目,项目总规模200MWh。


融合元储总经理施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频频提到了一个并不经常出现在这个领域新闻中的词, “运营” 。用她的话来说,储能 “是一个强运营的赛道”,但 “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源于融和元储独特的战略定位,“投资+产业+运营”。这样的复合定位,既不同于国内的单一电站,也不同于单一集成商。公司业务围绕储能终端客户的价值达成——资产运营——进行开展,设备出售与资产运营并举。


面对储能领域的激烈竞争,融和元储表现似乎得并不焦虑。施婕认为,储能电池本身是一个危险源,怎么把储能电池安全管理做到位,如何在可控的安全范围之内,尽可能调整到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很多人都想做储能,但是没有想清楚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一贯宗旨是我们需要清楚这门生意如何做,怎么做得好以及最终要走向何方。除了偶尔会被卷得有点焦虑之外,其实整体是不焦虑的。”


融和元储资产运营策略总监谈一鸣表示,“融和元储是应对国内这样一个市场环境,把市场的前端、运营的中台再到后台的数据进行全面自主的开发,业界熟悉的大中台、大后台的概念,为了能够应对储能资产尤其是到电芯这个级别,可能一个电站上万个甚至几十万颗电芯也是很正常的,如何去把这样一个资产能够颗粒度非常细地进行高效管理,就是一个比较有门槛的事情了。”


这也是融和元储的 “护城河” ,对自己能够让储能电站的收益作为投资品达到 “利益最大化” 的自信。


实现这一目标,靠的是专业的人才。“因为涉及到的专业面很广,需要的可能是一个电系统的博士、电化学的博士、气象学的博士,因为我们要做风光功率预测和电价预测,需要大量知识的积累,和产品的落地,才能最后化解每一天可能在电力现货市场中的策略的申报,才能获取一个比较好的收益。”


施婕认为,满足这样要求的人才是非常稀缺的,真正能够把储能参与电力市场运行这件事落实到产品、到实战经验的人非常少。这也是融和元储的优势,其创始团队都是储能行业10年老兵,既有国家风光储的参与者,也有国内第一批火电联合调频的亲历者,技术团队源于ABB,产业资源源于国家电投。


今年,融和元储完成了1.6亿元A轮融资,此轮融资由招商局创投及招商租赁、格力金投、铁发基金、源桦资本共同投资。据悉,这笔融资将被用来进一步扩充研发团队,加速技术革新,同时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铸造属于融和元储的竞争力护城河。


“储能想运营好,一定是一个慢慢的长跑,不是一个非常快速的百米冲刺,是马拉松。” 施婕说。


 
 


弘正储能(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 “弘正储能” )成立于2021年9月,注册资本1196万元,目前核心聚焦工商业储能这一细分赛道。


在储能领跑者联盟发布的2023年度全球储能行业数据及出货量排名。弘正储能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市场表现,在 “中国企业国内用户侧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出货量排名” 和 “中国企业全球用户侧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出货量排名” 两个榜单中均位列第三。


“今年(2024年)产值预计在10个亿,目前手中的订单有近5个亿。” 据弘正储能创始人、董事长封安华透露,公司自成立以来,投入近亿元研发储能技术,去年中旬产品正式下线,推向市场。


另外,弘正储能联合创始人、董事金志强曾对媒体表示,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公司今年将在奉贤新建6万平方厂房,建设5条全自动流水线,达产后年产值将超过20亿元。


谈及产业竞争,“压力对我们来说就是常态。过去这两年多的时间,基于对研发和团队的持续投入,失眠也成为了常态。” 封安华心态已经非常平静,“你看,我们金总的头发基本白了,也就是这两年的时间。但欣慰的是,坚守的结果让我们拥有了核心技术。”


据悉,目前弘正储能在储能设备、3S系统、D-Galaxy智慧储能云平台等方面拥有自主核心研发能力,形成了覆盖源网侧储能、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的全场景储能产品矩阵和系统化储能解决方案,且是国内少数具有全栈自研3S系统能力的企业之一。目前,公司200多名员工中,技术研发人员超过六成。


强势崛起的弘正储能也得到了很多投资机构的青睐和支持。在去年6月、10月和12月弘正储能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保利资本、金鼎资本、凯风创投、普华资本等。


封安华表示,行业竞争到最后,就是优胜劣汰,我们目前在储能产业的细分赛道,核心技术和全球同步,未来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储能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不惧怕任何挑战。


 
 


苏州云能魔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 “云能魔方” )成立于2022年4月,注册资本908万元,是一家聚焦分布式储能与智能电网领域的创新型科技企业。


其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建兴博士,是储能变流器国行标牵头起草人、国家科技部 “储能与智能电网” 专家库成员。云能魔方成员70余人,核心技术团队成员均来自国家电网、许继集团、蔚来汽车等行业知名企业,具备丰富的储能与智能电网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工程应用经验及行业标准制定经验;团队成员曾参与编制储能与智能电网领域国标、行标10余项,承担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6项,在储能与智能电网领域具有较为先进的技术优势与创新研发能力。


在张建兴看来,市场的储能产品虽经历了多轮快速迭代发展、各类技术均进行创新优化,但仍没有达到理想化水平,做储能产品不仅要从电芯角度做改善,更要理解电力领域的真正需求,“要把储能设备赋予电力设备的属性来进行优化设计等工作。”


为了解决这一市场痛点,云能魔方推出了自研全球首款 “6S+EDR” 储能系统创新解决方案,大幅提升了储能系统的安全性,有效实现电池、PACK、电池簇、人身、设备、系统、电网的安全管控,降低事故概率,提升储能系统智能化水平及电网适配性。


根据其提供的数据:PCS方面,云能魔方采用组串式多支路路分簇控制,可将故障电芯快速隔离,充放电效率提升≥1%,充放电量提升5%,系统可用率提高10%以上;BMS通过高密度电池及插接件温度检测、PACK级消防联动控制,可避免电池簇着火。而且将采集通信控制保护功能固化,SOC等功能自主迭代与远程OTA升级,可以提升算法准确率3%以上;BWS可实现电池故障情况下的至少提前5分钟预警,有效避免火灾发生……


目前,云能魔方的 “6S+EDR” 储能系统创新解决方案已在工商业储能领域得到批量应用,其创新技术和性能已经通过实践得到了验证。23年4月10日,云能魔方与吉利旗下威睿能源再次达成合作意向,协议工商业储能系统容量达到600MWh,将全部采用 “6S+EDR” 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云能魔方还于23年启动了海外市场的布局,加速拓展全球储能市场的业务。据悉,截止23年11月份,云能魔方市场储备订单已超10亿元。


为了实现更快速的发展,在2023年10月份,云能魔方完成数千万元战略融资。这是云能魔方继22年9月天使轮融资后又一笔融资。该笔融资由物产环能、物产中大投资领投,鑫晟创瀛、附加值投资、天使轮股东金证资本跟投。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大规模扩大产能,加速新一代分布式储能系统、模块化储能变流器、储能式充电桩、储能电站安全预警管理平台、储能电站智能运维管理平台、虚拟电厂(VPP)调度控制平台等产品的技术迭代,及国内外业务渠道的拓展开发。


“对行业新进入者、创业者来讲,储能是所最具有吸引力、挑战性和最有想象力的一个细分赛道。” 张建兴博士认为,“从长期来看,企业如想在储能行业获得成功,必须同步具备品牌影响力、产品力和市场资源渠道,三者更为均衡的公司更容易取得成功。”


张建兴曾对媒体表示:“2022年是打基础的一年,2023年计划实现2亿元订单、1亿元营收,加速新一轮融资,加速储能产品进展。” 下一步,云能魔方将持续迭代产品方案,一方面让 “6S+EDR” 储能系统在工商业领域融合性更好、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另一方面也要推进子系统在集中式储能电站领域应用落地。


“拥抱能源革命浪潮,助力双碳目标达成。云能魔方将锐意进取,持续创新,努力成为中国分布式储能与智能电网领域第一品牌!” 张建兴如是说。


 
 


林洋储能成立于2020年9月,注册资本为1亿元,林洋储能背靠林洋能源(601222.SH,100%持股),主营业务围绕新能源发电配套储能、独立储能电站、工商业用户侧储能、用户侧光储微电网等应用场景,提供系统化、定制化的储能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打造端到端的新型储能全生命周期业务链,致力于成为行业领先的高安全、高可靠智慧储能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林洋能源的全力支持下,林阳储能的发展也非常迅猛。在2023年,林洋储能拿下多个标志性储能工程。规模化项目华电灵武一期123MWh共享储能电站项目、湖南宁远100MW/200MWh共享储能项目、国家电投新疆阿图什100MW/400MWh储能项目、林洋安徽五河风光储一体化基地配套储能一期100MW/200MW项目成功并网。


另外,依托在电力能源行业的综合优势以及储能行业全产业链布局,林洋储能成功入围中核集团新华水电3.2GWh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系统集采中0.5C、0.25C两个储能系统采购标包;成功入围中国能建2023年度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集采中二标段1.2GWh 0.5C储能系统、三标段2GWh 0.25C储能系统等。


目前,在山东、新疆、江苏、安徽、湖北、内蒙古、广西、甘肃、贵州、河北等地加速储能项目布局和推动,签署多项储能合作协议,成功获批近1GWh共享储能项目,累计储备储能项目资源超6GWh。


根据林洋能源财报披露,2023年林洋交付超 2GWh的储能设备及系统产品,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2.5倍。截止2023年末林洋储能总资产规模已达15.46亿元。


根据林洋战略规划,通过打造 “高可靠、高性价比、高收益” 的 “3S” 融合储能产品和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力争实现3.5GWh储能业务规模落地。未来林洋储能三大拓展目标是;

1.由外购集成为主向全栈自研拓展;

2.由大储为主向工商业用户侧光储微电网拓展;

3.由国内为主向海外市场拓展。


 
 


天津华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致能源”)成立于2022年6月,注册资本为635万元,专注于工商业储能领域。


尽管公司成立时间很短,但其核心团队成员在储能、光伏、风电、充电桩、人工智能等领域均有十多年的技术和设备研发经验积累。早在2022年,华致团队就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推出热销产品ES100-2,累计销量超过700套。2023年初,又在业内率先发布125kW工商业PCS和基于280Ah电芯的125kW/2h系统,推动行业创新和综合降本。


据了解,在过去一年内华致能源还先后获得数千万元 “天使轮融资” (由陆石投资投资)和数千万元 “Pre-A轮融资” (由广发信德投资)。3月初,据华致能源官微披露,华致能源又获得数千万元新一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专注于储能细分赛道的产业投资机构峰和资本投资,将有助于加快产品研发、扩大市场份额、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交付服务质量,并加速全球化市场的开拓进程。


在资本的加持下,华致能源取得了非常亮眼的交付成绩。截止目前,华致能源推出的致慧储能宝已在浙江、广东、上海、江苏、安徽、湖南、山东、河南等全国范围内取得广泛应用,运行站点数量突破300个,覆盖了造纸印刷、塑料加工、家具制造等二十多种工商业场景。


在储能领跑者联盟发布的 “2023年度中国企业工商业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出货量排名榜”,华致能源位列第二名。


谈到未来发展,华致能源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志曾对媒体表示,华致能源将持续聚焦工商业储能领域,以逆变器的研发为抓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储能解决方案。立志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成为工商业储能领域第一品牌。

               


来源:锂电那些事
燃烧化学电源轨道交通汽车电力电子农业理论材料控制工厂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6-22
最近编辑:4月前
锂电那些事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199粉丝 172文章 2048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