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结构动态测试与健康监测专题学术报告会

播放量7次
5分
订制培训
共2讲 更新到第2讲
当前总时长:2小时12分16秒
免费
简介
目录
评价

本课适合哪些人学习:

1. 理工科学子和教师

2. 学习型仿真设计工程师

3. 大型结构动态测试研发工程师和从业者


你会得到什么:

直播回放《大型结构动态测试与健康监测专题学术报告会》


课程介绍:

一、会议安排

报告一桥梁结构监测系统的智慧化品质提升

报告日期: 7月27日9时

报告嘉宾:淡丹辉 教授 博士生导师

tt1.png

淡丹辉,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大学“天山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桥梁结构智慧监测系统规划设计理论、既有结构评估和诊断、结构振动控制、结构动力学等。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是国内最早从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和实践的人之一(1998-2002智能桥梁结构理论研究;2002-2006东海大桥健康监测系统研究项目技术负责人),

先后参与40余座大桥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和6个中小跨网级桥梁群(140余座)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和建设。发表论文180余篇,已发表SCI论文94余篇,其中一作或通讯SCI论文70篇,其中JCR一、二区60篇,论文多次被ESI高被引和ESI热点引用,一篇论文被国际著名工程新闻网站Advances In Engineering (AIE) 遴选为对“卓越工程”有显著贡献的科学论文,予以高亮专题报道,入选率为当年所有工程领域发表论文总数的1‰以内。获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6。

出版著作《桥梁工程结构智慧监测-理论与实践》和《复杂索缆体系动力学分析及智慧监测》2部,主编上海市地方规范《桥梁结构监测系统技术规程》1部,参编其它相关规范指南3部。获得国家级行业协会和省部级奖励和成果8项。

报告摘要:

本报告围绕着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智慧化品质提升问题展开讨论。近年来,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上解决了桥梁服役期间技术参数的数据获取难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数据处理分析任务的重视不足,导致现有的监测系统仍基本停留在数据采集者的角色这一初级阶段,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智慧感知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品质,有必要在现有的监测系统技术框架基础上,大力发展数据分析处理、结构性态指标识别、结构安全评估预警、损伤和故障诊断、性能跟踪与监控等一系列相关任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解决技术。

本报告拟以桥梁结构性态的智慧监测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同济大学的《桥梁结构智慧监测》课题组的最新研究理论成果和工程应用案例,阐明对现有桥梁监测系统进行智慧化品质提升的实操技术路线,以期与广大同业同仁共同探讨。

报告二《东方所在大型结构动态测试与监测领域的工程实践

报告日期:7月227日10时

报告嘉宾:崔磊 北京东方所大型结构行业技术负责人

33.JPG

崔磊,北京东方所大型结构行业技术负责人,技术支持经理,从事动态信号测试分析工作多年,擅长大型结构振动、应变及模态动力学测试和数据分析,曾带领团队支持相关单位完成虎门大桥涡振事件、深圳赛格大厦异常振动事件等重点项目现场动态信号采集和数据分析工作。负责大跨径钢结构穹顶、重载及高速铁路轨道-桥梁结构、大型门吊起重机、斜拉桥/悬索桥索力等多类大型结构动态监测项目的实施,工程现场经验丰富。

报告摘要:本报告首先从大型结构动态测试的典型需求出发,简要介绍北京东方所在大型结构动态测试领域的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其次,重点针对大跨径桥梁与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动力学特性测试与分析,以虎门大桥、赛格大厦为典型应用案例,从难点解析、技术技巧、现场应用全方位阐述了大型结构OMA模态测试的解决方案,最后结合云智慧监测系统,分享了北京东方所在结构自动化模态监测、索力智能监测等领域的新进展、新应用。

二、关于振动与噪声控制专委会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控制专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科协和总会领导下开展学术交流,进行科技咨询,促进振动与噪声技术的发展。本会成立于1987年8月15日,由分布在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长期从事振动与噪声技术的科研教育和工程技术方面的优秀人才组成,有常务委员及委员112人,多数为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等。他们当中多位担任高等院校、研究所和企业的领导工作。

专委会挂靠在北京东方振和噪声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北京东方所”)。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为上海交通大学蒋伟康教授,秘书长为北京东方所常务副所长沈松博士。

三、关于北京东方所

北京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10月,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中国科协咨询中心振动技术咨询部,核心成员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力学和自动测试领域的知名科研院所,员工中硕士以上学历者超过总人数的50%,其中博士、博士后10人。成立初期,东方所提出虚拟仪器的设想,近四十年来,一直专注于振动、冲击、噪声、应变、动态测试、信号处理、模态分析、虚拟仪器和测控技术等领域的软、硬件开发,最终实现“把实验室拎着走”的愿景。东方所自主研发的DASP系列软件和INV系列硬件已广泛应用于航天军工、轨道交通、机械装备、大型结构、能源环境和计量检定等多个行业。

2009年,东方所首次提出“云智慧测试”和“云智慧仪器”的构想,并于2011年研制成功,使分散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功能的测试设备与测试仪器通过云计算中心有机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室云上走”,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火箭发射塔监测、高速铁路联调联试、港珠澳大桥沉管对接监测等国家重大项目。

  • 第1讲 报告一《桥梁结构监测系统的智慧化品质提升》
  • 第2讲 报告二《东方所在大型结构动态测试与监测领域的工程实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30
最近编辑:10月前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