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对创新方法论的比较和思考

1年前浏览3360

十多年前我写那本创新的小册子时,宝钢的前辈佘老告诫我:切忌不要把自己的专业和经历无限推广。为此,我读了很多关于与创新相关的著作,包括研发管理、产品研发、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等。


其中,技术创新理论(TRIZ)曾经让我眼前一亮:把创新归结为一个矛盾,用标准的方法去解决矛盾。我担任宝钢中青年学者联谊会会长时,曾建议李荒野博士还牵头成立一个TRIZ兴趣小组。我多年的老友、英诺维盛的创始人赵敏先生还是国内这个领域的顶级专家。这就是我与TRIZ的缘分。

 

然而,我在写自己的小册子里,写的不是这个理论。甚至可以说:我自己的理论和其他的理论几乎都不一样。这件事让我困惑了很久。我先后讲了上百次课,很多一线科技工作者认为,我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和困惑。但我还是不明白:这些道理,为什么别人不说呢?


直到后来有一天,上海市科委邀我去喀什对口支援新疆讲课时,才悟出了一点道理:我的“理论”针对的是我自己的困惑,而这种困惑普遍地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有什么特殊的困惑呢?其实,很多困惑都来自于对发达国家的盲目模仿、容易导致“邯郸学步”的问题。典型的做法就是:别人追求专利、论文,我们也追求专利、论文等。


最近,习先生要求“改变片面讲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 光明日报下属的光明教育家还向我约稿,呼应一下领导的指示。其实,我十多年前就开始向宝钢主要领导谢总提出过这个问题。谢总当时的答复也是有道理:先有数量,再追求质量。

 

“片面讲论文、专利”的危害之一,是容易导致拔苗助长、偏离创新的初心。我认为,发展中国家“片面讲论文、专利”的危害特别大,以至于让整个科技界误入歧途。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科技走在别人的后面,我们想到的别人都想到了。多数情况下真的应该“萧规曹随”——如果要提高技术水平,首先不是“创新”,而是认真学习、去抓“高质量”这样的事情。我前面的文章曾经分析过,追求新颖和追求质量这两种价值观在现实中往往是矛盾的。过度追求创新,会让中国制造业、科技界偏航,出现大量的“砖家”。


我所处的钢铁行业是个传统行业。有同学曾经笑话我:创新都是IT公司的事,你搞钢铁的凑什么热闹?的确,钢铁是个传统产业,这也决定了创新特别难。也就是说:

 

“发展中国家”+“传统行业”=“创新特别难”

 

那么,问题来了:我是在研究院工作的,创新是职责所在。在这种条件下,如何创新?于是,我必须找到自己的办法和理论。


我那本书中最重要的假设就是“人择难题”:创新一定是难的——如果创新不难,前人老早就做了,我们就没有创新的机会了。所以,我们现在的创新,都是前人挑选剩下的,是“人择”的结果。


在这样一个假设下,创新必须寻找特殊的机会和条件,而不能硬上。与20年前我刚博士毕业到企业时不同,我们国家创新的机会开始多了,因为条件变了:ICT技术的进步,是这样的一种条件;国家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重构也是这样的条件。


“人择难题”的假设还带来一个现象:创新的目标往往与用户最原始的需求不一致——因为两者一致的问题,也会遭遇“人择难题”。

 

现在,我们回到问题之初:我自己的理论和我欣赏的TRIZ到底是什么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我和李荒野博士等人讨论过多次。两者相比,TRIZ的可操作性要强得多,而我的一些“方法”适合技术之外的一些场合。一种典型的说法是:我的理论是在“道”的层面,而TRIZ是在“术”的层面。但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TRIZ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当然也是在“道”的层面。前些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重要的角度:


我的“理论”针对的都是以人为出发点,针对“人性的弱点”讨论的——如何超越前人、超越对手。而TRIZ针对和利用的,往往是自然界、客观的规律,如何科技规律解决具体技术问题。

 

这样,两种方法的侧重点就明确了:如果面对新颖、特有、个性化、要求明确的问题,TRIZ方法往往是“最给力”的——这里的“人择”特点不明显。而如果在竞争很激烈领域创新、你考虑的问题很可能被考虑过,“人择”的特点明显,我的理论或许能避免走许多弯路。

 

这个对比,让我想起过去对《孙子兵法》的讨论。《孙子兵法》是个好东西,有很多原则性的结论。比如,讲究“出奇制胜”。但是,大家有没有考虑过:美国打伊拉克、利比亚的时候,为什么不用“出奇制胜”呢? 美国人用的是“实力至上”。美国人的实力完全碾压这两个国家,要打败这两个国家,没必要“制造不确定定性”,而是要“避免不确定性”。“出奇制胜”反而会带来麻烦。

 

其实,TRIZ方法就有点像“美国战法”、发达国家、先进企业、新兴行业的适用性强,而我的理论就像“孙子兵法”、适合发展中国家、相对传统的行业。


“孙子兵法”一般用于没有决胜把握、相对“势均力敌”的时候:弱者至少可以抵抗一把。对于实力特别弱的企业、完全没法和一流企业实竞争时,连我的方法也不适用了:不必要创新、好好向优秀企业学习、把质量效率搞好就行了。正如任正非说的“好好磨好豆腐”。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很多行业的技术没有搞好,并不是创新不够,而是学习不够。


总之,任何方法,都是其适用的范围。正如我常说的:格言都有矛盾的“对偶”。有“欲速则不达”,则有“快刀斩乱麻”。其实,矛盾的不是格言,而是格言应用的场景——“穿着皮鞋登珠峰”不对,“扛着雪镐、氧气袋登佘山”也不对;聪明人要善于把好的方法用到合适的地方。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理论创新方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07-22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2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