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从 电芯 到 模组 再到 电池包 - 2

20小时前浏览31

往期回顾:从 电芯 到 模组 再到 电池包 - 1

上期我们介绍了不同的电芯设计,下面我们进入模组部分。

模组通常由多个电芯通过串联或并联构成,串联的目的是得到足够高的的电压(模组电压=电芯电压*电芯串联数),而并联的目的是得到足够大的容量(模组容量=电芯容量*电芯并联数)。

例如大众MEB常用的6.9度电的模组,是由24个软包电芯,2并12串的电芯构成,模组标称电压=电芯标称电压*12(43.8V=3.65V*12),模组容量=电芯容量*2(156Ah=78Ah*2)。

而对于 Cell to Pack 的无模组电池包设计,情况会更简单。以小米SU7 MAX麒麟电池(相关阅读)为例,电池包包含198个电芯,是1并198串的结构,则电池包标称电压=电芯标称电压*198(726V=3.67V*198),电池包容量=电芯容量*1(139Ah=139Ah*1)。

假设我们将21700的圆柱电芯组装成模组,可以看到上图 Lucid Air 的模组里,现将圆柱电芯排列好,然后在电芯上方放置busbar(母排),然后焊接电芯和母排之间的连接片,这里是细细的铝带,这样将每个电芯的正负极按一定顺序串并联,即可得到需要的容量和电压。

相比之下,特斯拉的4680电芯成组的连接片显然面积更大,因为需要提供更大的过流能力并降低接触电阻。

那么在busbar之上,通常会布置FPCB(柔性印刷电路板),用于采集电芯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基础信息,并将它们传输给CMU(Cell Monitor Unit 下图),CMU再传递给BMS进行实时的SOC计算,从而根据计算的SOC做出充放电的决策;如果温度过高,BMS也会给出预警,降低热失控的风险。

此外,在圆柱电芯模组中还可以看到没列电芯之间的蛇形冷却板,用于对电芯进行热管理,保证电芯在适合的温度区间工作。

这种蛇形冷却板与电芯接触的面积较大,相对于大部分软包或方壳模组的底部冷却方案,传热效率较高,电芯之间的温度更均匀,这也是特斯拉(相关阅读)可以精准调控SOC从而获得更长电池使用寿命的原因之一。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软包电芯模组的组装方式。下图是Ioniq 5(相关阅读)的模组,软包电芯竖直放置,每两个电芯之间加入了泡棉,一方面用于吸收电芯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膨胀力,另一方面在某个电芯热失控时可以阻隔电芯之间热传导,降低热蔓延风险。

因为这种长条软包电芯的极耳在对侧,所以它们与 busbar 焊接的位置也在模组的两端。

当我们把电芯排列好,焊接好busbar,固定好FPCB后,就可以在一定的预紧力的束缚下安装模组的前后端板了。预紧力的大小需要根据模组最终的外轮廓尺寸、电芯的可承受压力和整个寿命周期电芯产生的膨胀力决定。

最后是将模组底板、侧板和上盖通过焊接安装完毕,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完整的模组。

不难发现,模组的制造过程相对复杂,对于电芯的一致性和生产过程中的对齐度要求较高,且模组中除了电芯还加入了许多非能量部件,这些对于电池包的成本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正因为如此,Cell to Pack 的无模组设计才应运而生。

以上是模组部分的简单介绍,希望对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来源:小明来电
电路焊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11-29
最近编辑:20小时前
小明来电
硕士 新能源干货,尽在小明来电~
获赞 5粉丝 5文章 10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职场分享:我的“新能源”之路(3)

往期回顾:职场分享:我的“新能源”之路(1)Hello 大家好,我是小明,上一期我介绍了本科阶段的学习经历,本期继续回顾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研 究 生 阶 段1. 做实验作为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做实验几乎占据了80%的时间,我们如果不在实验室,大概率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每次实验都是一个小小的“项目”,都离不开 “计划->执行->检查->调整” 这四个基本步骤。‍‍‍‍‍‍‍(1)计划“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这放在实验上一点都不假。在计划阶段,我们需要明确实验目的和周期、选择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其中实验目的的产生往往是最耗时的,因为我们多半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选择前人未走过的路,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综述,整理出清晰的脉络,从而发现并填补研究图谱的空白,最终体现研究工作的独特价值。‍‍‍‍在整理某一领域的大量信息时,我们常用“树图”阐述各个研究之间的关系,这样追本溯源可以快速地了解研究方向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更方便找到分支方向中未被研究的部分,然后结合自身的研究兴趣和能力确定实验目标。(2)执行确定好实验目的、方法、材料及设备后,就要严格根据计划做实验。为了客观反映实验规律,我们需要对实验环境、器材、材料、操作流程进行变量控制,最好可以在实验操作前列出这些方面的量化范围,制定标准作业流程(SOP),这样才能在几十甚至上百次试验中保证结果的可信度。‍‍‍‍‍(3)检查有了SOP,还需要Checklist帮助我们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细节是否实施到位,如出现异常现象,也要及时记录,有助于结果总结时对不符合预期的数据进行失效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失败是家常便饭,找到失效原因的过程也是积累经验、获得提升的过程。鱼骨图是失效分析(FMEA)常用的方式之一,根据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记录,先找出可能的失效方向,然后再根据失效模式确定几个可能的失效原因,通过复现的方式,最终找到Root Cause并提出改善措施。‍‍‍‍‍‍(4)调整这样经历了多次的 实验->失败->调整 的循环后,我们的实验方案会像软件一样不断迭代,最终实现实验目的,达到设计效果。‍‍‍研究生三年的实验生活,对我后来的工程师工作有很大帮助,其核心就在于上面这个PDCA过程,因为研发工作也是在 目标->方案->调整 的类似流程中不断推进的。‍‍‍2. 学英语‍‍‍研究生阶段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所以良好的英语基础必不可少。除了专业英语,我还学习了商务英语(TOEIC),想着如果有机会在外企工作还是需要做些准备的。并且在校招面试的时候,偶尔也会提问英语的自我介绍。‍‍‍正是平时对于英语的使用,让我获得了后来在欧美企业工作的宝贵机会。外语作为职场的工具让沟通更高效,对于工程师来说,这也是除了磨练技术之外能为自己争取更多发展机会的重要保证。‍‍以上是笔者对研究生学习的一点分享,希望对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来源:小明来电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