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奔驰电气化策略更新介绍会20210722

3月前浏览2434

首先给大家道个歉,最近有些情况,所以都忙得顾不上更新。之后一定努力有空就更。


                                        

 

介绍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1)   产品一览计划;2)技术计划;3)生产计划;4)人力计划;5)金融计划

 

                         

 



产品一览计划:从纯电第一到纯电唯一,2030只卖EV

 

首先市场主管Britta Seeger还是从EQS入手,介绍了这款奔驰电气化转型后的真正的旗舰之作的情况,接着就引出了产品一览——战略计划上的更新:从纯电第一到纯电唯一(From EV first to EV only)。列出了目标:2025年的纯电EV销量从原计划的25%占比要提升到50%,届时每款车型都会有纯电版本可以购买,而到2030要达到目标:只卖EV——退燃

 




然后从2025年开始,将推出三个EV专用的电气化平台EA,分别是:

  • MB EA 适用于奔驰品牌下的中到大型车

  • AMG EAPerformance 适用于AMG品牌的高性能车

  • VAN EACommercial 适用于商用车

 


小结一下:奔驰今天也明确表态将更为激进的奔向纯电气化,然后就会推出3个代表性的电气化平台。奔驰品牌下的MBEA其实坊间的新闻也比较多了,大概会相对中规中矩,商用车的VANEA相对来说可能会偏成本优先一些(我猜的),所以在这三个平台中,以性能导向为代表的AMGEA平台我反而更好奇一些,Britta Seeger也专门提到了AMG EA是一个全新开发的与MBEA不同的平台。那它会给出什么样的不同的设计以达成卓越的性能呢?我会比较期待。

 



技术计划


然后研发主管Markus Schaefer介绍了MBEA平台下在2025年左右要推出的MMA平台。关于MBEA和MMA介绍都相对简略,只说了MBEA是scalable modular system,而MMA主要适用于紧凑型到中型的车型。可见下一台的奔驰的电气化平台也是模组化易于放大/缩小的,目前各车企在发展的方向似乎都比较类似:平台化,标准化。

 

然后他又说了电池方面的战略,主要有:

  • 届时每年有200GWh的电池需求,然后奔驰要在世界各地建8个Giga Factory(一个美国四个欧洲,其它没说),并且也会采用奔驰定义的高度标准化的电芯,变量只在化学体系和高度上存在。

然后在电池材料和新体系上:主要有:

  • 与Sila Nano一起开发900Wh/l 的硅碳负极体系并可支持快充

  • 开发高硅含量负极

  • 固态电池往1200Wh/l,400Wh/kg,能支持更多循环寿命更长

 

最后还说了一下开发EQXX概念车

  • 强调了电芯能量密度比EQS还有高20%,这样用同样重量的电芯可以达到1000km+的续航

  • 还强调了一定要提高能耗的表现

 

此外奔驰还买了一个英国的电机厂Yasa,会加大电机上的投入;会与IONITY, SHELL等合作在全球建充电站(包括快译),在全供应链CO2中和上会下大力气,此外还会保证供应链绿色(人权等内容)。因为后面这些与电池领域相关度不是那么大,就不多介绍了。

 

小结一下:MBEA和MMA看起来比较重规重矩,兴建GIGA Factory的想法比较好,可惜细节实在太少。奔驰的UNIFIED CELL可以重点关注,看示意图感觉像是偏长的方形电芯,期待更多细节的放出。至于电池材料和新体系的研发,绝对都是业内公认的领先方向,但是找好把这些技术工业化的路应该也是同样的重要。EQXX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存在,其在电芯体系和能耗上应该会有些黑科技,不管怎么样,作为前沿开发一定是值得重点关注的。

 

 



生产计划


Joerg Burzer做了介绍 ,说了明年就会在三大州的工厂生产8款EV车型,然后在Sindelfingen工厂目前已经实现了100%的CO2中和生产,在明年会让在这里的所有乘用车生产也达成CO2中和。并且已经在建设循环经济,Kuppenheim要建一个回收工厂。



 


小结一下:绿色生产,CO2中和是潮流,中国企业要重视



 

人力计划


Sabine Kohlenstein介绍了这块,主要是从3R: reshape, recharge和reskill来介绍的。总之会把一些以前偏向于发动机等的人力和地址逐渐转型成为电气化的主力军和主基地。而且还提到了要招3000个软件工程师。

 

小结一下:转型不易,懂电池的人才应该是根本,软件在未来也很重要,大家都加油吧。

 

 



金融计划


HaraldWillhelm介绍,这部分的前面的介绍其实还是比较偏上面的内容的整体战略重新又复述了一遍。

然后强调了如何降低成本,方法还是以扩大规模+技术进步+平台化共用等措施为主。


最后还有些财务情景的模型,这方面我不太懂,就不多讨论了。

 

小结一下:奔驰在这一阶段对于财务比较重视,力争让业务可以为股东带来更好的回报一直是OlaKaellenius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执行效果也比较明显。

 



小结

在今年全球电气化明显加快的大背景下,奔驰明显也开始调整步子开始更为积极的拥抱电气化。从介绍的措施看可以说中规中矩比较稳妥,不过这似乎也符合奔驰一贯以来沉稳的形象。相信老牌企业可以在新的时代中不断演化拥抱变革,与世界共同成长。

 

 


来源:弗雷刘
ACTSystem化学电机Electric材料工厂电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8-07
最近编辑:3月前
弗雷刘
博士 动力电池 新能源行业科普
获赞 0粉丝 1文章 103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从SES发布的第一款固液锂金属100Ah级电芯到固态-锂金属电池技术工业化前景的漫谈

大家好,现在的工作实在是非常的忙,导致几乎没有时间写东西。在这里,首先给大家道个歉,然后,在后面的日子里,我尽量努力多挤出一些时间写作和输出,争取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内容。 在周四下午,固态/锂金属电池公司SES发布了其锂金属电池技术以及在上海2023年就建成1GWh产线GIGAFACTORY的计划,总体来说有很多有意思的进展,其实也对于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工业化这一大家关注的话题给出了更多信息。笔者在这里想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并加入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讨论进来,供大家分享。 不纠结于固态/固液混合概念,上锂金属追求性能,近期:能抓住耗子(性能好)就行 在这点上个人是比较认可SES的思路的。胡博士也表明了之前他们是专注于做(纯)固态,但是后来发现又有很多问题,比如内阻过高,可制造性不佳等,因此后来专注于做混合固液电解质体系+锂金属负极,追求更好的性能——目前看主要是能量密度方向。 个人觉得尤其是面对工业化来说,这是一条相对实际的路。毕竟纯的固态,不管是氧化物还是硫化物体系,想做到大电芯批量稳定产出在未来五年内怎么看都有点不好实现,所以各家电池巨头你看:都放了研发团队在上面跟和做,但是在传统路线的扩产上那是一点不含糊,丝毫看不出塞班看见安卓苹果平台的那种忧虑感。相比之下,做混合固态+锂金属无疑就结合了几种技术路线的优点(容易制造、能量密度高),目前其实不只SES,国内其它固态电池企业应该也在布局这个方向。 当然了,其实关于“多固态算固态”这个事,其实一直也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说法。在这点上,笔者其实倒是觉得可以一定程度上”搁置争议“,毕竟在目前的阶段可能很多固态电池企业对于更深入的打开BOM来验证工业化的成本和可制造性还有较大的保密上的疑虑。那我们不妨再给一些时间,让技术再成熟一些工业化再做的精一点,在此期间先关心——不管你是黑猫白猫半白(固态/半固态)的花猫,只要抓住耗子(综合性能好)就是好猫(好电池技术),等真要正儿八经谈工业化的时候,再要求其扒开看BOM成本-总制造成本-可制造性不迟。 4Ah的Hermes软包锂金属负极电池——性能不错但就是小了点,寿命方面的数据呢 SES首先公布了其4Ah的小软包,说明其采用了混合固态电解质锂金属技术(强调其技术并不是固态),其具有非常好的宽温区工作能力(如下图所示),同时强调了其性能远超同类竞品。此时正在基于此技术和通用现代在开发A样,该电芯可以快充(10-90% 12min——看的出性能很好,而且表述的方式也比较专业),并且已经把这款电芯装了小车进行试跑。 OK,第一款产品,可以简单评述一下。 以上的性能其实对于锂金属/半固态来说,还是很优秀的。总体来说,锂金属电芯的倍率和低温性能应该是低于锂离子的,但是在这里他给出的性能相当优秀,甚至一定程度上超过了锂离子。从SES团队的背景和专利上看,应该是有几把刷子,而且毕竟也是4Ah了,比起某些一直做单层,近来才扭扭捏捏上了十层的团队还是强了不少,证明该团队肯定是有自己核心技术能力的。 不过说回来,咱们也得聊聊问题:1)4Ah这个电芯其实吧——还是有点太小,代表性打了很多折扣。其实很多性能在这上面的体现,是不可能直接往上线性外推给40Ah,400Ah的,很多车企都希望拿更大单体容量的锂金属电芯来做研究和验证。以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锂金属负极这种东西为例,面积大了以后控制应力、制造等均匀性的挑战会成倍增加,不过好在人家在后面重点就在说自己能做100Ah的电芯(后面再专门聊)。然后还有一个问题:2)一般来说如果要说一个技术的实用化前景,咱起码也要照顾到更多:能量,功率,快充,成本,安全,寿命。但是在这,我似乎更关心循环寿命——你这个电芯能转多少圈呢?4Ah的安全表现优异,但是是否可以直接外推给更大容量的电芯? 100Ah的Appolo软包电芯指标令人印象深刻,做大了肯定不容易,不过长软包是不是最好的方向? 然后就公布了Appolo车用电芯,其就是大概500长的软包电芯,107Ah,417Wh/kg, 935Wh/l,单体重0.982kg。 看了一下制备工艺与一般软包似乎接近。胡博士说该电芯的技术正极和传统几乎一样(应该就是811),隔膜也基本一样(视频里看就是典型的Z字叠),然后区别主要是在负极和电解液上:负极:应该是使用的压在铜箔上的锂箔,表面配钝化保护层,下图中的1所示电解液:高浓度溶剂在盐中,提高库仑效率,下图中的2所示OK,先说个人认为的亮点:锂箔这里比较大&薄,能做电芯出来给车企做开发验证,这已经非常厉害了,毕竟锂金属这个东西不好伺候,再考虑大电芯的力学、温度、传质方面均匀性控制的难度,能先做出100Ah单体来还是很了不起的。另外在电解液上,高浓度电解液使枝晶比较平和密以及有保护层,应该也是在稳定SEI上有些自己的核心能力。 然后再说个人认为的小的问题:1)循环:负极应该是有稳定的SEI保护技术的,但是你这个大电芯目前能做到循环数是多少呢?有意思的是即使小电芯的循环也没说(猜测不超过300圈),大电芯目前应该只会更低。2)成本:使用锂负极+高浓电解液,成本BOM大概会是个什么样呢?大概率会非常高吧?当然如果以后如果只面对一些特别高端的汽车/没准用于飞行器之类领域还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最后奔着车去,这笔账只能晚算不能不算。3)安全:要知道104Ah和4Ah的安全那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挑战,在这里后面其实是应该有一个大概的说明的:不管是单体的安全性,还是集成成系统后的安全性,还是锂金属循环后的安全性,这几条要是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预期,工业化还是会有很大的障碍。4)机械环境:锂金属电芯使用的环境到底要多大的力?模组设计是否简单?另外这种尺寸的软包电芯如何保证应力均匀分布? 其实刚才这些话说回来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着套回给所有软包电芯,尤其是3和4,安全方面尤其是热失控热扩散,目前的软包和固态电池技术是不是有明确的解决方案(目前业内都很期待)?以及机械环境上,是不是都需要设计相对于圆柱和方形更为复杂的机械环境才能保证其稳定使用,但是这是不是加大了制造难度,而且其是不是也与行业电池系统目前青睐的CTP/CTC的简约化系统集成发展方向相违? 抛砖引玉,供大家思考讨论。 其它方面其它方面值得特别说的倒没有太多,有几块就分别介绍下:软件数据——SES强调了自己还有一定的软件分析数据的能力,个人觉得电池数据研究肯定很有用,但是对于固态/锂金属来说,更当务之急应该还是把材料问题和放大/工程化问题解决好,而这些与数据软件方面——倒不能说没关系,但关系应该是没有那么大的。车企客户——然后是目前与车企的合作,从合作对象来看,包括现代通用等国际一流车企都在里面,优秀的客户应该是有优秀的项目,也相信SES在这样的机会加成下可以得到更快速的成长,更好的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工业化进度——大概说的是2022年提供第一个车用A样,2025C样,2026 SOP。从时间线来看应该说是比较严谨的外资车企的开发时间,然后如果要按一般工业化的思路来说,明年的A样性能应该要逐渐锁定,后面做的基本都偏工业化量产的过程能力提升。那基于现在4Ah的电芯的性能(大部分性能对于104Ah没有外推的可能)和104Ah的性能(基本其它维度全都没有说),届时真正SOP的电芯到底是什么样的性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值得猜测的点,个人希望其能在成本,快充,循环和安全上给出更多的信息。哦对了,在这里我觉得更该@的是明年蔚来要推出上车的360Wh/kg固态电池,人家SES这个技术挑战虽然大,但是项目的TIMELINE起码逻辑上没毛病,蔚来这个嘛。。。2022年要到了哈。 后记SES技术上有很多亮点,而且其也把目标明确锁定在了工业化上,所以笔者也试着把思路多往这个方向上靠,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思路启发。此外感谢大家一直关注我:),我一定坚持写作,多给大家信息输出。 来源:弗雷刘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