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市场关注·碳纤维市场剧变:供需关系180度大转向背后的深层原因与未来走向

4月前浏览5979



在短短几年间,碳纤维产业犹如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过山车之旅。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产业的未来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

受前期抢装行情影响,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从 2020 年的 7167 万千瓦大幅回落至 2022 年的 3763 万千瓦,直至 2024 年仍未恢复到当年的高峰水平。


来源:荣格复材技术


       


与此同时,碳纤维前期价格行情的火热吸引了各路资本纷纷涌入,头部企业也大幅扩张产能。然而,供需错配的局面随之而来,当下的产品价格相较于 2022 年的高点已接近腰斩。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碳纤维产品价格在短中期内都难以摆脱低迷的态势。


从供给端分析,龙头企业扩张的步伐未曾停歇,供给过剩、库存高企的状况尚未改变。而在需求端,短期内也难以出现能够显著拉动碳纤维需求的产业。


回顾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历程,从鱼竿到航空器件,再到风力叶片,在需求端开拓新的应用场景一直是其几十年来增长的关键所在。当下被炒作的低空经济这一新应用场景,距离大规模产业落地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甚至在十年内都很难看到大范围的应用突破。在这种形势下,碳纤维产业持续处于低迷状态。如何凭借碳纤维自身的特点发掘更大的应用场景,实现产业突破,成为整个行业亟待思考的重要问题。


Part 1

紧缩:产能过剩与价格下跌


就在几年前,碳纤维产业经历了一轮波澜壮阔的价格上涨。彼时,受疫情影响,国外碳纤维厂商产能降低,加上日方管制东丽碳纤维出口中国,原本就偏紧的碳纤维供应更是雪上加霜。


同时,受到通胀压力,碳纤维主要原料丙烯腈价格上涨,致使碳纤维原丝生产成本上升。全球最大的碳纤维制造巨头之一日本东丽多次上调碳纤维产品价格,带动了帝人、三菱化学以及欧美等同行一同提价。再加上全球性的集装箱短缺,国内碳纤维产业一度出现“输入性涨价”。


“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的提出,使得碳纤维最主要的下游领域——风电行业迅速崛起,需求端日益旺盛。2021 年末,国内碳纤维大丝束价格已达 147 元/千克,较上一年上涨 17.6%。


然而,这一繁荣景象从去年开始发生了巨大转变,行业供需关系出现 180 度大反转。看到下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各路资本和企业大量涌入碳纤维产业,投资热度空前高涨,产能大幅提升。《2023 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显示,2023 年我国碳纤维运行产能为 14.08 万吨,较上年增长 25.7%,已接近全球碳纤维产能的一半。


光威复材董事长卢钊钧此前在公开采访中表示,目前国内碳纤维行业正处于快速上产能阶段,业内众多企业加大在碳纤维大丝束、低成本领域的产能竞争,低成本碳纤维领域即将进入红海市场


但需求端却表现不佳,去年全年碳纤维的需求量较前年的 7.44 万吨反而下降了 7.2%。产能大幅增长,需求端却萎靡不振,这导致碳纤维厂商库存积压严重。由于中国碳纤维产能加速释放,其价格22年以来持续下跌,导致行业处于亏损状态。根据百川盈孚,碳纤维价格两年来跌幅近半,从22/04到24/04,小丝束/大丝束碳纤维均价分别由225/145元/千克跌至115/ 74.5元/千克。主要是供给增速过快导致竞争加剧,价格下跌。碳纤维原材料丙烯腈价格自5月中旬短期有所回落,生产成本环比下降,亏损有所缩窄。


据奥赛碳纤维,23年全球/中国碳纤维消费量11.5/6.9万吨,同比下滑14.8%/7.2%。这是1995年以来,全球首次出现需求下滑,主要因为风电市场需求疲弱。根据百川盈孚,中国24年1-4月碳纤维消费量19682吨,同比减少13.6%,延续了23年以来下游需求偏弱格局,呈现加速赶底状态。随着下游应用渗透率提升,需求有望修复。


尽管终端市场已显疲软,但这些碳纤维龙头厂商并未停止扩张的脚步。今年 4 月,中复神鹰年产能 30000 吨的高性能碳纤维建设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总投资约 60 亿元;6 月,光威复材发布公告称,公司内蒙古光威项目一期年产 4000 吨碳纤维生产线已完成全部设备安装调试及试产工作,正式投入运营。该项目计划总投资 21 亿元,最终将实现年产高性能碳纤维 10000 吨,其中一期工程 4000 吨,二期 6000 吨,可见光威复材的长期产能远未达到峰值。此外,吉林化纤集团正在推进 1.5 万吨/年高性能碳纤维项目上海石化 6000 吨/年碳纤维项目也预计将于今年投产。


总体来看,仅今年一季度国内碳纤维就新增产能 6800 吨/年,同比增长 33.4%,这意味着各大厂商的库存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在短时间内,碳纤维终端价格重返上升通道的趋势难以显现,这也是工业品产能和价格趋势的必然结果。因此,各大厂商不得不面对高强度的竞争,毕竟只有通过产能扩张实现规模效应,产品才能在市场中构筑起优势和良性循环。



Part 2

蓝海:低空经济的潜力与挑战


资本市场通常会凭借推断甚至想象来评估企业或产业的价值,在新兴产业中尤其如此。碳纤维这一典型的新材料行业也不例外,火热的低空经济已与碳纤维建立了明确的关联。


虽然目前距离产业落地还很遥远,但“低空经济的兴起将带动碳纤维领域腾飞”的投资逻辑已经形成。按照许多券商研报的观点,政策层面低空经济在去年 12 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被提及,被列为战略新兴产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甚至将其提升到新增长引擎的高度。目前,全国 26 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发展低空经济,深圳、珠海、合肥、芜湖、苏州等城市甚至已经制定了实施方案,有望加快产业端的发展速度。


eVTOL 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主流设计方案均采用碳纤维作为主要机身结构材料。其中,约 75 - 80%用于结构部件和推进系统,12 - 14%用于横梁、座椅结构等内部应用,电池系统、航空电子设备和其他小型应用占比为 8 - 12%。


从头部 eVTOL 制造商亿航智能、小鹏汇天、峰飞航空等公司公布的设计方案来看,机身结构均采用碳纤维复材,小鹏汇天“旅航者 X2”的旋翼桨叶和起落架也采用碳纤维复材。根据德邦证券的测算,单台 eVTOL 对碳纤维的需求在 100 - 400kg 之间,有望拉动千吨级的需求。


早在 2022 年,小鹏 X2 就在迪拜完成了全球首飞,空中出租车也已在深圳首飞成功,从深圳到珠海仅需 20 分钟,将原本 2.5 小时的行程大幅缩短,且费用不超过 300 元。然而,低空经济要想真正实现大规模发展,还需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是大规模验证阶段。上文提到的从深圳到珠海的航线虽是全球首条 eVTO L 跨城跨湾航线,但令人振奋的同时,包括航线规划等诸多复杂的现实问题,并不能因一次试航而彻底解决。


其次是成本解决阶段。目前一台 eVTO L 的售价动辄超过百万,显然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支付能力,这也是影响其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因素。


最后是法律法规的完善阶段,这与产业发展的速度相关,法律的规范程度往往取决于产业发展中即将面临的问题。


尽管低空经济终究是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为碳纤维带来的需求增量也将是实实在在的,但这一天的到来仍需漫长的等待。



Part 3

日本碳纤维市场的变化


日本碳纤维价格也在下跌。近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了 2024 年 3 月日本碳纤维及其制品最新的产量、销售及市场价格信息。总体来看,截至 2024 年 3 月,在过去的一年里,日本碳纤维的产量下降了 19.1%。


从碳纤维价格来看,2021 年 1 月至 2024 年 1 月期间,碳纤维日本碳纤维的出厂销售单价一直呈上升趋势,2024 年 3 月碳纤维的出厂销售单价为 526 万日元/吨(约 243 元/kg),与 2024 年 2 月日本碳纤维的出厂销售单价 619 万日元/t(约 293 元/kg)相比下降了 17%。


2024 年 3 月,日本本土碳纤维产量 893 吨,与 2023 年 3 月相比下降了 44.9%;2024 年 2 月日本碳纤维生产量约为 942 吨。统计显示,过去一年日本碳纤维的产量下降了 19.1%。从 2020 年 10 月到 2022 年 4 月,日本碳纤维产量明显增加,但近两年来再次出现产量下降的趋势。


日本东丽称,根据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数据预测,其将2025年全球碳纤维需求由此前预估的20.37万吨下调至16.1万吨。但是公司对2026-2030年以及2040年的中长期预测时,仍然维持此前高速增长趋势,并公布了公司后续产能增至情况。为了应对中国、韩国等碳纤维快速崛起与发展,2023年日本东丽公司开启了小丝束碳纤维的全面扩产之路,2023年7月、10月东丽公司的美国工厂、法国工厂和韩国工厂开启碳纤维扩产模式。



Part 4

2024 年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新机会


2024 年,碳纤维复合材料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全球领域风电叶片能够拉动碳纤维约3.5万吨的需求,是碳纤维下游的最大应用领域。2017年~2020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量从1503万千瓦迅速飙升至7167万千瓦,成为国内碳纤维市场关键的增量需求。目前,随着风电抢装的影响逐渐消退,预计未来三年内中国风电新增装机量的增速能够保持在15%~20%,持续拉动碳纤维市场需求。


碳纤维在风电和航空领域的应用表现,将是决定其短时间内需求增长的关键。


航空航天工业对碳纤维的需求巨大,并且如今全球需求旺盛。在军工领域,战斗机和无人机制造需要大量碳纤维,不过这一领域过度依赖于大规模采购,利润会被压得很低;另一方面,随着国产C919逐步走到商用阶段,其国产率已经达到了60%左右,使用了不少国产纤维新材料,短期对碳纤维产业的需求拉动作用会更加明显。



2024年,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新机会在哪?


机会一:碳纤维价格下降带来新应用场景,如消费级产品


随着 2023 年碳纤维产能的大量释放,碳纤维的价格随之下降,甚至 T300 下降到 80 - 100 元/公斤的区间范围,预计未来还有下降探底的可能。这将带来更多的应用场景,意味着更多行业能够承受碳纤维材料的使用成本。例如,碳纤维自行车的价格有望降低,从目前的万元甚至数十万元不等,未来可能会出现小几千元的产品。曾经的“黑色黄金”逐渐变得亲民。在消费级产业中,这一机会来得快,产值高,但壁垒较低,竞争激烈。


机会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市场领域,例如新能源汽车


随着对电动汽车轻量化要求的提高和对电驱动单位输出功率要求的增加,各家 OEM 和电驱动的 Tier 1 供应商都在研究新技术。特斯拉已率先使用热塑碳纤维电子转机,国内新能源汽车也有望跟进。我们观察到 202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已超 3000 万辆,其中产量快速上升。在高端车型中,如比亚迪的“仰望 U9”等,均采用大量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车身主要配置。未来,高端汽车的主要卖点可能从“自动驾驶”转向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配置及材料安全性。


机会三:颠覆性技术革新带来产业代际革命,例如热塑碳纤维/复材 3D 打印


热塑性碳纤维具有快速成型、可回收、韧性好等优点,被公认为下一代碳纤维技术方向。复材 3D 打印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虽然目前仍存在一些性能缺陷,但未来有望取得突破。这类底层材料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相对较慢,市场需要逐步培育,但由于技术壁垒高,一旦被采用,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优势,并具有较高的利润空间。这类专精特精的“卡脖子”材料行业估值通常较高。



Part 5

结语


总之,碳纤维产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未来的发展既充满挑战,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此前,光威复材董事长卢钊钧向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碳纤维行业正经历快速上产能的阶段,业内很多企业加大碳纤维大丝束、低成本领域的产能竞争,低成本碳纤维领域很快将进入红海市场。而作为头部企业的破局之路,关键在于产业链的布局以及产品质量提升。


高强度洗牌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必然过程。业内企业对行业格局感受得更为深切。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和确定的大产能扩张必会导致残酷的行业洗牌。行业各方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不断创新和技术突破,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复合材料化学航空航天汽车电子更多行业材料工厂无人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7-12
最近编辑:4月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28粉丝 36文章 3752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战略·面向2035-我国高分子复合材料发展现状与展望

本文摘要:(由ai生成)本文探讨了中国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需求、挑战和未来目标。中国在碳纤维、芳纶、玻璃纤维等纤维增强体及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基体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提出了面向2025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包括高性能纤维的系列化、低成本化和高性能化,以及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的应用推广。建议注重自主创新、需求牵引、产业链建设、人才培养,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来源:中国工程科学,2020年 第22卷 第5期作者:曹维宇,杨学萍,张藕生摘要: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成为国防与国民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关键材料,已在航空、航天、风力发电、轨道交通、汽车等领域进行应用,发展前景广阔。本文分析了我国发展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宏观需求,综述了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中碳纤维、芳纶、高性能玻璃纤维等纤维增强体以及复合材料用高分子树脂基体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特种树脂的发展现状及特点,研判了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研究发现,碳纤维领域初步形成了从关键技术研发到工程化生产的产业化体系,材料向高性能和低成本双向发展;对位芳纶产业化初步成功;玻璃纤维则保持低速扩张;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树脂基体产业则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基于发展需求,从注重自主创新、坚持需求牵引、重视产业链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与支持产业创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关键词:高性能纤维;高分子树脂基体;复合材料一、前言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指采用碳纤维、芳纶、玻璃纤维等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等高性能树脂为代表的一类材料,综合性能优异,是国防与国民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关键材料。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作为高端装备的主要物质基础,在航天、航空等武器装备的轻质结构、烧蚀防热部件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临近空间飞行器以及深空探测飞行器等新一代武器装备和重大科技工程中。同时,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在以高端工业制造、轨道交通、清洁能源等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各重大领域也有着广泛应用。目前,国际上在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领域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成熟的产业并持续稳定发展。在增强体材料方面,碳纤维作为先进复合材料最重要的增强体,面向应用需求的特种化或高性能化技术以及大规模工业级低成本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在对位芳纶方面,产业链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技术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新兴应用领域不断涌现。玻璃纤维产业已形成从纤维、制品到复合材料的完整产业链。树脂基体的发展已进入有序稳定期。在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上,自动化制造技术日趋普遍,航空和航天复合材料技术进入成熟期,风力发电和汽车领域的应用为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注入新的活力,热塑性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和汽车产业中的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随着航空、航天、风力发电、轨道交通、汽车、高压容器等产业对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需求的进一步增长,我国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产业已初具规模,应用领域和产能持续扩大,逐渐向低成本、高性能方向发展。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产业发展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为此,本文在梳理我国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中各种纤维增强体和树脂基体的产业发展现状与态势特点的基础上,研判我国复合材料的制造及应用水平,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差距的原因,最后,提出我国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对策建议。二、我国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宏观需求分析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是国防与国民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关键基础材料,也是《中国制造2025》中诸多重点领域发展的材料基础。随着我国国家战略的转型和国民经济发展新思路的提出,对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发展与应用提出了迫切需求。1.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是实现国家安全领域支撑保障需求的关键基础材料随着我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航天强国、航空强国、海洋强国为主要途径的强国策略成为国之根本。战略导弹、新型装甲及船舶、大型飞机、新一代战机以及卫星的研发对高性能、多功能、结构功能一体化的高性能先进复合材料的需求旺盛,关键复合材料和结构制件成为制约国家重大安全工程任务完成的瓶颈。例如,战略战术导弹、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高超声速飞行器等对T800以上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需求迫切;国产大型飞机、先进卫星和探月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高强中模、超高强高模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进行保障。2.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是引领技术升级的关键材料在航空和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产业、电力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以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多个重点领域中,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是关键基础材料或是引领技术革命的升级换代材料。如在长度40m以上的风电叶片的梁帽、主梁上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一方面可以使叶片自重减少38%,成本降低14%;另一方面提高叶片抗疲劳性能,提高输出功率,以碳纤维为材质可更容易生产出大直径和自适应的风电叶片。3.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是实现我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迫切需求在能源革新有限的情况下,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的重要研究课题,轻量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先进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比模量和比强度高、减重潜力大、安全性好等突出优点,是汽车轻量化的最佳选择。随着复合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碳纤维复合材料现已应用于汽车车身、尾翼、底盘、发动机罩、内饰等。未来汽车产业领域碳纤维需求量的增长速度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在7%左右。三、我国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发展虽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但高性能纤维增强体、树脂基体以及复合材料制备的产业化进程相对缓慢,部分领域与世界材料强国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我国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发展情况具体如下。(一)高性能纤维发展各具特点1.碳纤维领域初步形成研发与生产平台,朝高性能和低成本方向快速发展碳纤维是一类碳元素含量在90%以上的无机纤维状材料,其中以聚丙烯腈(PAN)纤维为前驱体制备得到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最为重要,其制备工艺主要包括丙烯腈(AN)聚合物溶液制备、PAN原丝制备、PAN纤维预氧化、PAN预氧纤维碳化以及为与树脂复合所进行的表面处理,若制备高模量碳纤维还需经过高温石墨化工艺。PAN基碳纤维的生产制备流程,如图1所示。在国家科技和产业化示范计划的支持下,经过10余年的协同攻关,我国高性能碳纤维制备与应用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1)初步建立高性能碳纤维技术与产品体系,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国产碳纤维已初步实现T300级和T700级碳纤维的产业化规模生产。具体来看,T300级碳纤维性能基本达到国际水平,在国防领域应用渐趋成熟,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仍有待开拓;T700级、T800级高性能碳纤维突破了干喷湿纺工艺,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创新性开发了湿法纺丝T700级碳纤维制备工艺,相关产品已应用于航空领域;在实验室条件下,T1100级高性能碳纤维已经突破关键制备技术。在高模量及高强高模碳纤维领域,M40级高模量碳纤维实现了小批量生产,产能约为300kg/a,并在多个卫星型号上应用;M40J级高强高模碳纤维已完成工程化研制,正在进行应用考核;M55J级高强高模碳纤维尚处于工程化研制阶段,更高性能的碳纤维品种仍处在关键技术研发阶段。(2)已建立一批碳纤维生产企业和研发平台,国产碳纤维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在碳纤维生产企业方面,我国现有20多家碳纤维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北和吉林,国产碳纤维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以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中安信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精功碳纤维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6家企业建设起10条以上的单线产能达千吨级的生产线,另有18家企业建设了几十吨至几百吨产能的生产线;同时,腈纶工业基础的高强型大丝束碳纤维原丝技术取得突破,吉林碳谷碳纤维有限公司建成产能为1.5×104t/a的原丝生产线。2019年国内碳纤维理论产能达到2.6×104t/a,有效产能约为1.5×104t/a,生产的T300/T700级碳纤维基本满足国防领域的应用需求。碳纤维产业的产能虽不断增长,但存在产能大、产量小、开工率不足等问题。在平台建设方面,我国已建设诸多碳纤维科学技术研究单位以支撑碳纤维产业的国产化发展,即1个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碳纤维复合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对位芳纶产业化成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对位芳纶是对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家族的重要成员,由对苯二甲酰氯与对苯二胺缩聚后制得聚合物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再经溶液纺丝制得的芳纶产品。国际上对位芳纶总产能约为7.6×104t/a,开工率约为70%~80%。我国目前已有8家企业建设了对位芳纶纤维的生产装置,产能已超过7×103t/a,具体产能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但全国实际年产量约为1.8×103t,行业开工率不足30%。总体来说,我国对位芳纶产业化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尚未在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及应用等方面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格局。在平台建设方面,我国建立了多个芳纶纤维国家及地方研发与技术平台。例如,东华大学是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是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芳纶工程中心依托单位,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纤维等高分子材料多品种、小批量军工材料研发的依托单位。3.玻璃纤维产能居世界首位,保持低速扩张玻璃纤维是一种优良的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2016年全国玻璃纤维的产能约为3.8×106t/a,占全球总产能的60%。2017—2019年我国玻璃纤维产能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65%,远高于全球产能年均复合增长率1.70%。我国玻璃纤维的年产量从2005年的9.5×105t增长至2016年的3.62×106t,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十三五”以来,玻璃纤维产能保持低速扩张,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少数企业,如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5条生产线的改造,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新建了池窑生产线,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投产了冷修线。(二)复合材料用高性能环氧树脂与酚醛树脂发展形势严峻1.环氧树脂环氧树脂是由环氧氯丙烷与双酚A缩聚而成的热固性树脂,大量用作复合材料的基体树脂,尤其在航空用复合材料中占主导地位。2016年世界环氧树脂总产能约为4.62×106t/a。目前,陶氏化学公司、南亚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美国迈图特种化学品公司3家企业的环氧树脂产能位居全球产能前3位,占全球环氧树脂总产能的37%。我国环氧树脂产业2017年的产能为2.3×106t/a,占世界总产能的50%,2017年的产量为1.2×106t。我国生产的环氧树脂有9%用于复合材料领域,其余用于电子电器、涂料、胶黏剂等领域。邻甲酚醛环氧树脂是以邻甲酚醛树脂替代双酚A得到的环氧树脂,比双酚A型环氧树脂具有更高的环氧值,固化时能够提供2.5倍的交联点,使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机械强度、电气绝缘性以及耐化学药品性。目前,世界邻甲酚醛环氧树脂市场基本被日本、美国、瑞士等国家的企业垄断,我国尚不能规模化生产高品质、高纯度的邻甲酚醛环氧树脂。通常情况下,环氧树脂经过固化处理形成网状立体聚合物,将复合材料骨材包络在网状体中。根据固化温度不同,可以分为室温固化(20~30℃)、中温固化(50~130℃)、高温固化(130℃以上)等。与高温固化相比,中温固化具有固化温度低、对模具要求不严、内应力小、尺寸稳定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避免固化后的环氧树脂产生韧性差、脆性强等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增韧改性,包括橡胶类弹性体增韧、高性能热塑性聚合物增韧、热致液晶聚合物增韧等。另外,还需要对环氧树脂进行阻燃改性,近年来无卤阻燃剂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分子结构中带有一定量N、Si或P元素的功能单体,用作阻燃环氧树脂的反应性单体或固化剂,使树脂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阻燃性。目前国内的阻燃剂生产企业如浙江万盛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雅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已开始生产有机磷系无卤阻燃剂,但整体水平及效果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2.酚醛树脂酚醛树脂,作为广泛用于复合材料的基体树脂,是由酚类化合物(如苯酚)和醛类化合物(如甲醛)缩聚而成的热固性树脂,其中最典型、最重要的一种酚醛树脂是以苯酚和甲醛缩聚而成的聚合物。2016年,国内约有200多家酚醛树脂生产企业,产能约为1.3×106t/a,产量约为1.02×106t,居世界第1位。但对于一些高性能酚醛树脂及其复合技术、铸造技术等,我国尚未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亟需提升国内企业的酚醛树脂改性和铸造水平。酚醛树脂脆性大、延伸率低,且其结构上的酚羟基和亚甲基易氧化。为满足航空、航天及其他高端领域对酚醛树脂性能的要求,需进行增韧改性和耐热改性。在目前已有的改性酚醛树脂中,硼酚醛树脂将B元素引入到酚醛树脂分子结构中,使酚醛树脂呈现出高氧指数、低毒、低烟等特点,是火箭、航天、导弹、核电站和汽车刹车片等领域急需的重要材料之一。3.特种树脂基体在特种树脂基体方面,主要有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氰酸酯树脂、苯并噁嗪树脂等。这些特种树脂具有良好的耐热性、阻燃性、耐辐射、透波性、电绝缘性和机械性,被认为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一类热固性聚合物基体树脂,有望成为环氧树脂的继任者,在航空和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美国第四代战斗机F-22中,复合材料的用量占其结构总质量的24%,其中70%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近30年来,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相继对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等特种树脂基体进行了大量改性研究,以制备出性能更优异的基体树脂材料。这些特种树脂在国内均有研发和生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量产规模和产品稳定性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特种树脂基体复合材料作为高性能材料在实际应用时需解决两大技术难题:①通过共聚、共混或其他方式,改善树脂的加工性能,解决固相高温固化成型带来的脆性大、易断裂等问题;②在确保材料具有足够高的耐热性能、力学性能和机械强度的同时,提高韧性,制备集强度、韧性、耐热性、加工性等优异性能于一身的复合材料,满足航空、航天及其他军工领域的使用要求。(三)我国复合材料制造及应用水平发展显著1.复合材料技术进入成熟期,开始较大规模应用①在航空领域,复合材料的应用水平得到提升,用量占比越来越高,如我国第四代战斗机的复合材料用量占比为25%,大型运输机复合材料用量占比为15%,某型直升机复合材料用量占比为34%。另外,我国正在研发阶段的大型客机计划在尾翼、机翼等结构中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用量将占其结构重量的15%~25%。②在航天领域,随着树脂基体性能的不断提高和先进工艺技术的逐步应用,我国航天结构中复合材料的应用趋势由小尺寸次承力结构到大尺寸主承力结构方向发展。③在兵器行业弹箭武器上,主要使用玻璃纤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其应用范围由非承力和次承力结构件发展到主承力结构件,如抗高过载的高内压火箭发动机壳体、大口径穿甲弹弹托等。据不完全统计,兵器行业玻璃纤维的年用量已达到上千吨,碳纤维、芳纶纤维、聚乙烯纤维的年用量已分别达到50t、70t、10t以上。④在民用领域,风力发电和汽车方面的复合材料应用为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注入新的活力,热塑性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和汽车产业领域应用前景广阔。2.复合材料自动化制造技术日趋成熟随着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复合材料制造工艺朝多元化、自动化方向快速发展,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从2~3种(手糊和手工铺贴)发展到近10种(自动铺放),2016年复合材料构件自动化制造的比例达到50%,2020年年底将达到65%以上。“十二五”期间,我国复合材料自动化制造技术得到较好发展,自动铺带、自动铺丝以及预浸料自动拉挤等先进高效的工艺技术正逐步投入应用,发展了热熔预浸料生产和热压罐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技术、纤维/布带缠绕成型技术、树脂传递模塑料成型工艺(RTM)成型技术和复合材料结构整体成型技术,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体系初步形成,可用于研制和小批量生产碳纤维、玻璃纤维和芳纶增强高性能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和聚酰亚胺等多种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通信电力、建筑建材、电力/电器、市政基础设施、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基本满足了航空、航天、兵器、能源和交通运输领域的需求。3.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技术朝高端化、实用化方向快速发展,支撑了高端装备的研制和生产我国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技术发展显著,结构吸波和透波复合材料在新型飞机、导弹、舰船、地面车辆等领域得到大量应用。结构装甲复合材料兼具抗弹防护和结构承载功能,第一代的抗弹/结构复合材料——高强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已达到美国MIL-46197A结构装甲复合材料标准,已用于多种装甲装备的舱门舱盖。第二代的抗弹/结构复合材料具备抗弹、承载、隐身等多功能一体化的特点,在保持较高刚强度和抗弹性能的情况下,在较宽雷达波段吸波效果突出,已用于坦克大型动力舱顶盖和外露部件。我国树脂基防热复合材料在载人航天和星空探测等发展计划的推动下,研制出蜂窝增强低密度树脂基防热复合材料并在载人返回舱上实现成功应用。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是复合材料产业的核心,2016年世界碳纤维复合材料年用量约为1.1×105t,市场总价值约为200亿美元,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我国复合材料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建立起一批复合材料构件研发平台和制造基地,以促进复合材料技术及产业水平的提升。四、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发展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以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为代表的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尚处于发展阶段,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相关产品研发和产业发展方向多是对标国外已有产品,以跟踪仿制为主,产品的进口依赖程度较高,产业化进程缓慢,部分领域严重滞后于世界材料强国的发展速度。(一)碳纤维高端产品少,低端产品价格贵,对位芳纶发展艰难我国高性能纤维各品种发展不均衡。对于高性能无机纤维来说,玻璃纤维进入产业化发展成熟期,产品质量好且市场占有率高;碳纤维处于产业化初期,产能不断提高,但产量及市场占有率较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还有待提高;芳纶纤维处于产业化初期,已具备一定的产能,但产量较低,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市场占有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国产碳纤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性能碳纤维与国外存在代差,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同时,我国碳纤维应用市场培育迟缓,风力发电、汽车等产业大规模应用尚未进行,工业需求的拉动力较弱。现有碳纤维企业的产品多集中于生产T300级碳纤维,存在一定的低水平无序扩张,再加上国外相关企业对我国中低档碳纤维进行价格打压,不利于碳纤维产业的成长,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在对位芳纶方面,国外企业不断通过价格手段对我国芳纶产品进行精准打压,致使国内企业使用118我国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发展现状与展望国产芳纶产品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国内芳纶生产企业还面临着国外加强对芳纶单体(对苯二甲酰氯)出口控制的挑战。总之,目前我国芳纶产业的成长与发展困难重重。(二)树脂基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水平存在差距树脂基体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最薄弱、最先受到破坏的组分,对复合材料整体性能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我国在树脂基体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为:①研发力量薄弱,研究主体以高校与科研院所为主,与企业开展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相对脱节;②高品质、高纯度的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及改性高端产品规模化生产能力低;③针对高端领域的先进复合材料要求,树脂复配体系设计能力有待加强;④高性能树脂基体产业化能力不足,缺乏满足低频段、全向隐身、透波、低密度、防隔热、防弹等性能的产品。此外还需要加大新型超材料、频率选择、石墨烯等新技术、新材料在结构吸波和透波领域的应用力度。(三)树脂基复合材料设计、制造与应用水平低(1)我国复合材料的结构件设计以跟踪替代应用为主,自主设计应用能力较弱。目前,根据国外的实际应用统计,主承力结构使用T300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减重效率可达25%,而我国减重效率则相对较低,多数不到20%。(2)国产复合材料自动化成型工艺的应用比例较低,总体不足20%,主要局限于航空和航天等高端领域,民用复合材料仍以传统的手糊或手工铺贴成型为主,与国外的自动化制造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工艺落后使复合材料性能离散大、成品率低、成本高,成为制约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的突出问题。(3)复合材料制造关键装备技术水平薄弱,以进口引进为主、仿制为辅,部分装备如热熔预浸机、缠绕机、热压罐、热压机的设计制造以及复合材料自动铺放设备、预浸料自动拉挤设备的研制虽取得一定突破,但在科研和生产中对进口装备的依赖程度仍较高。(4)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我国研制的ARJ21支线客机复合材料用量占比约为2%,正在研制的C919中型客机复合材料用量占比约为10%,而国外最新研制的波音787、空中客车A350等大型客机复合材料用量占比则达到50%以上。欧洲直升机公司的NH90直升机复合材料达到了95%,而国内新型直升机Z10的复合材料用量占比仅为34%。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大型客机、风力发电和汽车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尚未破局,复合材料产业尚未形成规模。(5)结构功能复合材料基础薄弱,技术发展缺乏综合设计能力。增强材料、树脂基体、功能填料等原材料的研究单位分散,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性能无法满足现有需求。新型超材料、频率选择、石墨烯等新技术、新材料在结构吸波和透波领域的应用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然处于理论设计和试验验证阶段,离实际工程应用要求仍然存在差距。尽管我国在结构/吸波复合材料、结构/抗弹复合材料、结构/防热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明显进展,但结构功能复合材料的发展仍存在顶层设计欠缺、资源整合能力不够、重要领域空缺、跨学科综合设计能力不足和技术共享不充分、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尚未形成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的材料体系,缺少支撑未来技术发展的高性能产品。五、我国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发展目标与发展建议(一)发展目标1.面向2025年的发展目标面向2025年的发展目标为:完成国产碳纤维品种系列化、工艺多元化、产能规模化,高强、高强中模和高模高强碳纤维主要产品满足应用需求,具备产业竞争力;突破大规模一体化对位芳纶生产制备技术,建成万吨级生产线;建立基于高强中模碳纤维的第二代先进复合材料规模化制备与应用平台,实现在大飞机、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中的应用,并在武器装备方面得到全面替代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发展方向包括:①加强国产碳纤维高性能、低成本制备技术研发,突破T1100级别碳纤维的国产化技术,开展M55J级高模高强碳纤维稳定工程化技术研究以及M65J级碳纤维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产品实现国防型号应用。突破具有高强高模高韧高延伸、压缩与拉伸性能均衡发展特征的国产碳纤维制备技术;开展千吨级及以上规模的T300、T700和T800级碳纤维低成本产业化制备技术研究,开展高速干喷湿纺纺丝工艺系统技术集成研究;突破48K以上大丝束碳纤维批量生产关键技术。②突破大规模一体化对位芳纶生产制备技术,建成万吨级生产线。③开展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与在航空和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包括与国产T800级碳纤维匹配的高韧性预浸料用树脂设计改进及规模化合成技术,RTM树脂配方设计及规模化合成技术,国产高强中模碳纤维预浸料质量与性能一致性控制技术,RTM复合材料增韧技术,复合材料快节拍制造技术研究,国产高强中模碳纤维复合材料适航验证技术等。④开展高强高模高韧且拉压平衡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研究,研发以全面替代高性能铝合金为目标的第三代先进复合材料。⑤实现国产低成本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在建筑、风电叶片、输电缆线、汽车和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应用。2.面向2035年的发展目标面向2035年的发展目标为:通过自主创新,建立满足我国应用需求的高性能增强体纤维技术与产品系列,形成国防用国产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持续自主保障能力。研发出国家优势产业、战略产业以及新型武器装备所必需的新型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通过使用环境下的规模化验证,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国产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产业化及推广应用,使我国复合材料技术达到世界同步发展水平并逐步实现全面超越和引领国际发展水平。重点发展方向包括:①实现M55J、M65J、T1100等级别的高性能碳纤维的工程化制备,满足国防军工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②根据实际服役环境对材料性能的需求,实现高性能新型树脂基体的结构设计及高分子复合材料超微界面控制,实现复合材料快速成型新方法、超大尺寸复合材料一体化成型等新型技术的开发。③建立起国产高分子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满足国防及国民经济重大领域的需求。(二)对策建议1.注重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发展,应坚持以重大领域应用为导向、以科学认知提升为基础、以关键技术突破为中心、以产业创新为目标,既瞄准国家重大工程急需,又兼顾前沿科学技术发展,消除制备与应用脱节的现象,快速提高产业技术成熟度,建立严格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2.坚持以高端装备需求为牵引进行技术突破,通过民用需求的规模化推动产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在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性能化、低成本化发展趋势的带动下,以航空和航天等国家安全领域的高端产品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技术突破,提供关键战略基础材料保障,同时在以汽车、风力发电、压力容器等为代表的民用领域扩大应用,提升企业自身造血功能,实现国产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产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满足国家安全、国防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和国家中长期重大工程的需要。3.重视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产业链建设,建立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效低成本应用技术体系加强投入及引导,从高性能纤维增强体–复合材料–市场应用进行系统布局和技术攻关,夯实发展基础。重点培育技术与装备硬实力,建设复合材料设计–制造–应用为一体的完整产业技术链条。推动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在能源、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等重点民用产业的发展,形成高性能纤维增强体研发与生产、高性能树脂研发生产和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的完备产业链。4.加强人才培养,尊重知识产权及标准化建设,支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建议加强相关交叉专业的融合,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并加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在重点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开放研究平台,切实加强和提升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重视检测标准、工艺标准及产品质量标准规范的建立;尊重知识产权,建立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为我国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自主创新源动力。文章链接:战略·面向2035-新材料强国战略研究战略·面向2035-我国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战略研究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